崇祯皇帝 贺人龙
原标题:大明五省军前监纪孙绳武曾单骑遣散十几万流民
亲自为灾民发放银两
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出任陕西周至县丞,孙绳武一直未回家乡即墨。风尘久历,思母心切,孙绳武早有告归故乡之意。无奈多年知交洪承畴初任方面大员,颇想在纷乱的西北建功立业,急需孙绳武这样的干才辅佐。于是,“十日之内两檄催调”。孙绳武感于洪承畴的知遇之恩,只得收拾行装,前往绥德赴任。
此时的绥德城外,荒盗异常,白骨如麻,刀兵无日不见,绥德城岌岌可危,绥德太守梁某早已不知去向。而洪承畴早有第二道檄令送达,让孙绳武署理州务。他临危受命,对内严保甲清降丁,严防贼兵内应;对外密侦缉强防卫,严禁恣意出入,并派出人马护卫驿道。危在旦夕的绥德州城,很快同外界恢复了联系。
驿道畅通,陕西赈台拨发给绥德的2000两赈灾银子很快到位。绥德百姓的救命钱该如何分发?此事若在庆阳,本不是问题。但在人生地不熟的绥德,谁会相信孙绳武是个清廉好官?
为取信于民,孙绳武从官民中选出众人信服的代表,当众打开银封,并在当地几个读书人的监督下,步履街头按贫困级次,亲自为灾民发放银两。哪怕是再偏僻的乡村,也必“亲至其地而手授之”,以期所有的赈灾银两都分发到灾民手中而不被克扣冒领。于是,绥德上下“咸称愉快,人心大定”。
三秦大地盗贼蜂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连年饥荒。而要解决眼前的饥荒,当务之急是打通秦晋粮道。山西陕西隔黄河相望,黄河上原本有粮船来往。陕西闹饥荒后,为防止陕西流民拥入山西,黄河渡口的粮船被山西人破坏,遂两省间粮道被断。
为恢复粮道,孙绳武不顾半百之躯,不畏隆冬严寒黄河水急,连夜乘简易筏子渡过黄河,来到山西太原觐见山西巡抚宋统殷。
宋统殷,进士出身,也是即墨人。对同乡孙绳武的干练多才,也早有耳闻。听孙绳武诉说三秦灾情匪情之严重,力陈黄河粮道断绝之苦,宋统殷不但同意马上恢复黄河粮道,还拿出金银送给孙绳武。
当日,孙绳武就把宋统殷赠给他个人的金银拿出来,令防河官连夜修复被人毁坏的旧粮船,限七日完工,不得有误。
洪承畴接报孙绳武已恢复秦晋粮道,马上拨付专款再造粮船两艘。粮船造成,秦晋间粮道大畅。商贾往来,远近欢腾。绥德等地因饥荒而造成的危机局面彻底得到解决。
“孙公利民渠”的由来
绥德危机解除,很快有新太守周士奇走马上任。洪承畴便召见孙绳武说:“米脂重疲,加以荒盗频仍。锋刃之惨,更甚于绥德。不如你到米脂去吧。”
见孙绳武要推辞,洪承畴接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知道这些年委屈兄台了。不过,米脂确非兄台前去治理不可。请放心,兄台的才品我已上奏朝廷,这次,洪某一定为你争个实授县令。”
话已说到这份上,孙绳武再也无可推辞。崇祯四年(1631年)六月,孙绳武到任米脂。
米脂城外即是战场。城内守城士兵加上士绅,总共不足300人,几乎是一座空城。贼兵之所以未占领,恐怕是瞧不上这个穷地方。
既然来了,只好先干起来。为督查夜晚守城,孙绳武在米脂西门之下筑屋半间,虽寒暑移时,夜晚总住在里边。见值夜的守城士卒衣衫单薄,就特意制作10件羊皮袄,让他们轮流穿着。哪怕粮食再困难,也要保证守城士卒有宵夜粥食。六月份,大多农作物已经过了种植期,孙绳武请洪承畴个人捐出百金,买荞麦种30石,各种菜籽数斗,散发给贫苦百姓并督导他们到城外耕种,为谋当年糊口之计。幸而之后雨水均匀,秋后获得丰收。
恰好陕西按察使吴焕巡查米脂,目睹米脂之变化,思及同僚对孙绳武数度之举荐,便同洪承畴连章迭奏,谓“不意边防之中,有此廉干之吏。臣非极知其贤,岂肯轻授以民社之寄?若为弭盗安民计,米脂非此官不能胜其任。边邑需才升补,米脂后不为例……”
于是,孙绳武膺简命而实令米脂。在官吏等级森严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异数。
崇祯六年(1633年)十二月,孙绳武再获升迁,被调任延安府西川军粮同知。西川军粮同知本该另有衙署,因朝廷筑城公帑告匮,新衙署迟迟不能修建。孙绳武只好在山谷民间流动办公,并教授当地居民耕种烧炭煮盐等技。
辖境之绥清、安保、怀威等地,三冬三春滴雨未降,孙绳武便想起行走乡野间见到的一条废弃旧渠。遍查方志又多方询问,得知那条修建于正德年间的旧渠叫“流金堰”。经过多日勘察测量,孙绳武认为“流金堰”完全可以扩建修复。于是多方筹措款项,随后招集流民,挖沟筑坝 ,尽复旧观又多方开拓,使旧渠重新焕发生机。当年周边就因此渠多获粮食数千石。大旱之年周边百姓得以安身,生活照旧,民心安定。百姓感恩戴德,将修复后的新渠立碑更名为“孙公利民渠”。
孙绳武身先士卒
西川米脂一带在孙绳武的综合治理之下日趋安定,陕西境内绿林流寇都知道他文武兼备,少有敢于进犯者。但山西的“扯天红”“震天雷”所部却不以为然。他们听说西川一代百姓余粮渐多,就越黄河而来,准备抢劫一番。
闻贼来犯,孙绳武一边严令各处守寨紧闭寨门坚壁清野,一边请抚台衙门发兵合剿来犯之贼。抚台衙门很快派来2000名官兵,并檄令孙绳武担任军前监纪,随营督战,有调兵行事之权。孙绳武当即把手下600名乡兵同官军合兵一处,进击到清涧枣林山,与“扯天红”“震天雷”所部遭遇。趁贼兵立足未稳,孙绳武身先士卒,率领官军冲杀过去,一阵斩贼483人。
两股贼兵渐渐不支退去,官军们也生疲态不欲再战,恰孙绳武好友、洪承畴麾下副将贺人龙率部前来增援。孙绳武便一声令下,所有官军尽听约束,同追贼军到舍口峪,与贼军再度兵锋相接。孙绳武对贺人龙以及诸位带兵将校说道:“贼军虽然势大,如今却已成惊弓之鸟。我等尽可四面合围,把贼兵剿灭于此。”于是一声令下率部冲锋,再斩贼170余。贼兵果然大为惊惧,纷纷退入山崖上的石穴中固守。
官军开始进攻不利,此时天又突降大雨。官军若退,必然被贼军所追,顿时进退两难。关键时刻,孙绳武提刀严令所有官军全部站立雨中,后退者斩。待到天亮,一边命令精兵绕路截断贼兵退路,一边命令火器营占领山崖对面高地,然后架起火炮向对面贼军藏身的石穴猛击。贼兵不想坐以待毙,只好冒险跳下山崖,跳山崖者或死或被捉。此一战,再斩贼714人。“扯天红”“震天雷”所部贼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打扫完战场,孙绳武便告别贺人龙等带兵将领,率领部下600名乡兵撤回西川。不料途中突然遭遇应“扯天红”“震天雷”之约前来合击官军的“响天哨”所部贼军。
600名乡兵接连数战已成疲惫之师,远不是“响天哨”部近万人马的对手。孙绳武深知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后退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大喝一声,挥军向前冲去。“响天哨”原本就不知孙绳武虚实,再加上听说“扯天红”“震天雷”精锐尽失而去,不敢与孙绳武的乡兵交锋,于是部下一哄而散……
此役之后,三秦之地再无贼军敢犯西川一步。
招抚流民独有心得
崇祯八年(1635年),鉴于西北数省糜烂,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担任五省督师。当上了明代最大的地方官,洪承畴首先想到的便是多年知己孙绳武,“乃取之军前,充监纪之任”。
于是,孙绳武离开陕西,奔赴河南汝宁。
孙绳武稽核监察的范围,包括王渠镇、子午峪、黑水峪以及富平、浦城、澄城、三水、淳化、周至、南山、咸阳等地。这些地区,孙绳武要么做过地方官,要么担任过临时差事。可几年工夫,上述地区居然变得比原来更加不堪,朝廷大军剿匪过后,比原来更加荒芜而少人烟。偶尔有接受招抚的贫苦百姓,也与官军疏离,深恐官军算旧账。
孙绳武便想,朝廷多年剿匪抚寇,流民匪寇反而越剿越多,长此以往,何能了事?就算把流民匪盗剿尽,到那时,恐怕百姓也所剩无几。今后,应该在招抚上多做文章才是。于是,便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向朝廷上书《招抚条例八款》:散胁从以解其势,按籍贯以分其行,布置村落以安其身,设处牛种以恤其贫,挑选强壮以责其效,鼓舞头目以大其用,严禁诈骗以全其命,推诚抚辑以系其心。
孙绳武的《招抚条例八款》在朝廷上引起巨大反响,都认为是婉曲恳到之策。恰好此时有巨寇“满天星”麾下十几万流民,屯聚泾河南岸要求监军刘三顾招抚。于是刘三顾便移文洪承畴:“此事非孙同知辅佐在下不可完功。一是因为孙同知对招抚流民独有心得,其二则是遣散安置流民的延安等地方,孙同知经营多年,远近信服,办起来一定会轻车熟路……”
此时,“满天星”见官军迟迟不答复他们的招抚要求,正自迟疑不定,随时可能溃散而不可收拾。孙绳武见事态危急,当即单枪匹马亲往泾河南岸,细致向流民们宣讲朝廷的招抚政策。第二天,“满天星”麾下十几万流民便被遣散。
此后,孙绳武的招抚策略以及招抚才干更加为洪承畴所倚重。或剿或抚事无巨细,洪承畴都与孙绳武商量,形成决议之后,多交孙绳武办理。多年的下僚军旅生涯,孙绳武早已劳而成疾,时常咳嗽不止,形容槁枯。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四日,孙绳武病逝于陕西三原军前监纪公署,终年62岁。撰稿 姜泽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