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7 02/23 10:43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范旭东创办青岛永裕盐业 被誉为“化工之父”

范旭东是中国“化工之父”创办了青岛永裕盐业公司

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文绉绉的。可谁能想到,他是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他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 。他就是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忘记四个人,搞钢铁不能忘记张之洞,搞化工不能忘记范旭东,搞纺织不能忘记张謇,搞交通不能忘记卢作孚。”

青岛人更不能忘记范旭东,民国时期青岛有四大工业巨头,他创办的永裕盐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范旭东。

兄弟双双留学日本

对于一个传奇人物,人们总是喜欢赋予他各种神奇色彩,偏偏范旭东没有。范旭东是范仲淹的后裔,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年幼时父亲早丧,家道迅速败落。母亲谢氏乃大家闺秀,深谙诗书礼教,潜心养育他和哥哥范源濂(字静生)。后来,为了躲避瘟疫,一家三口前往长沙,开始了举目无亲的悲惨生活。当时,梁启超在长沙办起了西式时务学堂,范氏兄弟也在其中接受教育。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 ,时务学堂被查封。1900年,在上海湖南同乡会资助下,17岁的范旭东随哥哥范源濂到日本留学。

到了日本,范源濂选读教育(回国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旭东的志愿则是学习军事技术,他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只要军事强大,便可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他先在普通中学读书,后来考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堂,这是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关于范旭东在日本的生活,张定国在《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日本教官对学习军事的学生异常严苛。范旭东身材不高,双腿夹住马肚困难重重,在骑术训练中吃尽了苦头。一次范旭东刚骑上马背,那马就如同发疯似地东窜西跳,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还没等站起身来,马的后蹄已重重踢在他的左肩膀上,痛得直冒冷汗。他被送进医院治疗数月后才伤愈。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强项”——游泳。有一天训练负重泅水,有个日本学员游着游着被一个巨浪卷得没了踪影。范旭东一个猛子扎进海水中,很快便将落水者救上来。教官和同学们顿时发出一片“哟西,哟西”的叫好声。

正当他专心学习军事时,一件小事竟使他的人生航向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一天下午,学校校长酒井佐保对全校师生发表演讲,盛气凌人地大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的“伟绩”。演讲完毕,范旭东当面求教这位狂妄的校长,不料却遭到酒井佐保的嘲讽:“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范旭东幡然醒悟,中国要军事强大,首先要工业发达,只有投身发展工业,才是救国之道。不久,他考上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系,立下“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之志。

建国内首座精盐厂

1911年,范旭东返回中国,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任分析化验员。可是铸币厂偷工减料,从中贪污,擅自降低纯银含量。范旭东屡次反映无果,毅然辞职:“我一次就饱尝了官场腐败的滋味。这样也好,使我另辟途径,自谋出路。”他的第一次创业盯上了每家每户每天都要用的食盐。

那时,中国人虽然守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食用的盐却仍是土法制作的粗盐,效率低,纯度低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魏芬在《工业先导范旭东》一文中说,西方发达国家当时已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饲料 ;而在中国许多地方仍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 的盐供人食用。因此,有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实际上,制作精盐并不难,成本也不高,只是中国当时缺少这方面的化工人才,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

1914年,31岁的范旭东独自一人到了天津塘沽,用5万元股本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根本不能与之相比。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问世了,销售却成了大问题。中国盐的销售权历来为少数世袭盐商把持,实际上是官商合伙垄断,要冲破这一层很难。直到合伙人景本白通过股东杨度 ,给大总统袁世凯送去两瓶精盐,袁世凯尝了,觉得好,一高兴给了久大5个口岸的销售权,久大精盐才在长江流域四省(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打开了局面 。范旭东因此成为民族工商业界崭露头角的人物。

办亚洲首座纯碱厂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国内许多商品都带个“洋”字,譬如说“洋碱”。其实,“洋碱”的学名就是碳酸钠,也叫苏打。之所以叫“洋碱”,是因为当时中国不能生产。

“洋碱”有什么用?文热心在《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是这样说的:上世纪初,国人最常见的装束是粗布长袍,色彩单调,并且不耐磨。印染的布料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印染需要用碱,而碱十分昂贵 。在制碱业,以氯化钠与石灰石为原料的“苏尔维法”是最先进的技术,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专利垄断,对外绝不公开。当时,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是英国卜内门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英商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 ,甚至捂住不卖 ,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

范旭东曾到卜内门的英国本部参观,英国人嘲弄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看锅炉房就好了。”范旭东决意雪耻制碱,一群跟他意气相投的青年科学家聚集在他的周围,其中有因独创“侯氏制碱法”而闻名世界的侯德榜、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化学硕士陈调甫,等等。

1917年,范旭东与陈调甫和电学专家王小徐,在他天津家中试验制碱成功,坚定了办碱厂的决心。1918年11月,久大公司成立永利碱厂,这是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1924年8月,永利投入200万元,终于产出了第一批成批量的碱制品。可令人失望的是,这产品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

1925年春,在侯德榜等的努力下,找出了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逐见成效,产品颜色开始转白。一年多后的1926年6月29日,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全厂欢腾。

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这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大会金质奖章,被赞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创办青岛永裕盐业公司

民国时期,青岛有四大工业巨头,泛指华新纱厂、阳本印染厂、茂昌公司和永裕盐业公司。其中,永裕盐业公司是范旭东用300万元从北洋政府标购来的,而此前的招标价格是700万元。

1922年,按照华盛顿会议的决定,北洋政府拟收回日本在青岛的胶澳盐田。因日方在经营该盐田时建造了大量的地面设施。其作价所要求的盐田补偿费颇高,竟达700万元,同时要求中国方面免除其海关税厘,并向日本出口青盐100万担。北洋政府无力满足这些条件,只好决定将盐田向商界招标拍卖 。接下来,我们看看冯捷在《盐碱大王李烛尘》中的介绍吧:

范旭东得知这一消息后 ,经过和李烛尘(后来任新中国食品工业部部长)反复讨论研究,一致认为经营青岛盐田既有利于国家、民族(收回主权),更有利于久大公司自身的发展,决定参加投标,并草拟了一系列的投标方案。为了中标,范旭东和李烛尘仔细分析了永利碱厂的优势及日本方面的不足和虚弱处。范旭东、李烛尘都曾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国情甚为了解。他们认为,日本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但可利用的海滩很少,产盐极为有限,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据他们掌握的情报看,当时日本的工业用盐及食用盐每年的消耗量有1/3的缺口。日本从中国进口工业用盐和食用盐,路途短,运输方便,因此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日本进口盐的首选国。

基于这种分析,范旭东、李烛尘决定向日方施加压力。范旭东亲赴青岛参加与日方的谈判,一方面把向日本输出的青盐数额,由原来的100万担增加到300万担,同时把日方向中国要求的盐田补偿费700万银元,压低到300万。借助国内舆论的支持,事情真就谈成了。此后不久,北洋政府开始正式招标。范旭东以久大精盐公司的名义应招,并以足够的实力击退日商和国内各竞争对手,最后以300万元中标。

1923年,作为久大精盐公司在青岛的分厂,永裕盐业公司开始投产。永裕盐业公司下设永大、裕大两家工厂。至此,永大承办大小19所制盐工厂,裕大经营收回的盐田达6万余亩。青岛盐田被收回后,根据协议规定,中国每年向日本输出青盐300万担。青岛永裕盐业公司经北洋政府批准,成为外销青盐的专商,打开了国际市场。

1926年,为销售青岛永裕盐业公司的海盐又专门成立了汉口信孚盐业运销公司。信孚公司在青岛将青盐交外商货轮直运武汉,或经上海租界转运武汉,避免沿途关卡检查,然后再分途运往沙市、宜昌与常德、岳阳等口岸销售。

战火中的“亚洲第一大厂”

盐、碱企业的创办成功,让范旭东深知我国化工要有快的发展,“酸”这一基本工业定要自立,且硫酸广泛应用于化肥、印染 、军工炸药等工业。早在1929年1月,范旭东就提议国民政府办酸厂。然而,直到1931年9月18日,这个极为特殊的日子里,范旭东才收到政府实业部硫酸铵委员会筹备委员的聘书 ,和他同时被聘的还有吴蕴初、刘鸿生等实业家和金融家。

1933年11月22日,范旭东正式呈请实业部备案,承办硫酸铵厂。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的《大商人》中提到:1934年3月,厂址选定在南京六合县卸甲甸,据说这是楚霸王项羽的卸甲休息之处。这里紧靠长江,与南京隔江相望,腹地宽广,有发展空间。这年7月,他们在卸甲甸买下1277亩地,随后从美国远航而来的百吨重的氨合成塔运抵码头,自起吊至安全落地,前后只用了约一个小时,效率惊人。

1936年12月,日产硫酸200吨、硝酸20吨、年产硫酸铵5万吨的大型化工企业南京永利铔厂落成,自设计到建成,前后只用了26个月。永利铔厂自一建成,就被看成是当时“亚洲第一大厂”。这里因厂成镇,从此南京有了“大厂镇”(后为大厂区),而“卸甲甸”这个因一代枭雄项羽而来的老地名反而湮没无闻了。

1937年1月,硫酸、液氨先后投产,2月5日,硫酸铵也在这里产出。硫酸铵 ,即当时对粮食产量有着举足轻重之意义的氮化肥。

范旭东的科学救国之心十分炽热,除事业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终因操劳过度 ,积劳成疾。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逝世。范旭东毕生致力于中国化工业的振兴,殚精竭虑,催生出中国的化工产业。“商之大者,为国为民”,说的正是像他这样的人。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