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7 01/19 09:02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闻一多因驴叫闻名清华 在青岛时以“二家”为傲

闻一多是国立青大文学院院长爱叼大烟斗,以“二家”为傲

我们现在说起闻一多,大多是个民主斗士的形象,其实,他也有学者的一面,有民国文人的性情。别的且不说,从他在青岛的一些事迹中就可以看出来。

闻一多在青岛居住的时间虽然不过短短两年,但这两年却是他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青岛,闻一多结识了不少好友,培养出了自己的得意门生。他有时会躲在自己的“一多楼”里,潜心研究古代诗词,有时又会在鱼山路上策杖而行……

青岛,正是闻一多人生轨迹的一个缩影。

来青:“先尝后买”,留在青岛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出任校长。他采取“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的方针,广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远在上海的闻一多和梁实秋也进入了他的视野。

实际上,杨振声早年就和闻一多有过接触,对他的文学造诣很是了解。1930年8月,他前往上海,邀请闻一多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一同受邀的还有梁实秋(出任外文系主任)。杨振声对梁、闻二人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闻一多和梁实秋早就听说青岛是个好地方,兼之杨振声这个“先尝后买”的办法也实在诱人,不禁心动,于是便相偕赴青岛一探究竟。

王凯的《梁实秋笔下的君子国》中提到了这件事:到青岛后,闻一多和梁实秋漫步街头,见岛城三面环海,风光旖旎,处处绿阴葱葱,碧砖红瓦点缀其中,颇为赏心悦目,心中甚喜。遂雇马车两辆,遍览海滨公园、汇泉浴场、炮台湾、湛山、总督府等青岛名胜。青岛之行给梁、闻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而尤令梁实秋心仪的是两位赶车的青岛车夫,后来他在《谈闻一多》一文中记述道:“这一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两位车夫,山东大汉,彬彬有礼。一多来自武汉,武汉脚夫车行的那股气焰他是深知,我在上海住了3年,上海的脚夫车行之类的那个风度我也是领教够了的,如今来到孔孟之邦,居然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令人惊异。”原来当时青岛居民常用橡胶管接水饮用,有时水管横穿马路,这时马车路过,四下无人,直接压过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两位车夫遇到这种情形,总是将车停下,小心翼翼地将水管高高举起,把马车赶过去,再将水管放回原处,一路上如是三四番,而其也不以为烦。正是齐鲁之乡的淳厚、知礼,才使梁实秋和闻一多最终决定留在各方面条件都还简陋的国立青岛大学任教,这也许是他们与青岛的缘分吧。 两年以后,闻一多的一篇短文中这样记述他初见青岛的印象:“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劳山(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他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蜃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执教:爱叼大烟斗,以“二家”为傲

任教国立青岛大学之后,靠着自己的影响,闻一多广聘知名学者来校:陈梦家担任助教,游国恩、方令孺、丁山、沈从文等担任各门功课主讲,一时形成了名家云集的强大阵容,对当时国内文坛影响颇深。

闻一多为中文系开设了《唐诗》、《名著选读》等课程,为外文系开设了《英诗入门》。他给学生上《唐诗》课,主要讲杜甫、孟郊等诗人;在《英诗入门》中,他讲了英国六大浪漫诗人。在学生的眼里,闻一多身材瘦削,叼大烟斗,穿普通长衫、布鞋,戴黑边眼镜,头发凌乱,一身诗人气质和学者风度。

闻一多上课是什么场景呢?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在《闻一多在青岛的两年》中是这样说的:“诗人出身的闻一多讲课也充满激情。他在教《英诗入门》时,当讲到雪莱的《云雀》一课时,随着云雀越飞越高,朗读的声音也越来越强,音节也越拉越长。诗人的想象在缓慢而低沉的吟诵中飞扬起来,把自己也把学生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他诗人的气质很浓郁,讲起课来,时常间顿地拖着‘呵呵’的声音,听课的学生都陶醉了。这种讲课方式逐渐成为他后来授课的一大特色。”

闻一多作为老师,也有自己喜爱的学生,这两位名字中都有个“家”字,因此被闻一多称为“二家”。他常对友人骄傲地提起:“我有二家。”这“二家”,一个是臧克家,一个是陈梦家。

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时,数学考了零分,写的作文《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给判了98分的高分,让臧克家破格进了青大。据王凯介绍,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因记忆力差想转到闻一多的中文系。当臧克家走进闻一多的办公室,看到不少想转到中文系的学生全被拒绝了,不禁有些胆怯,孰料闻一多一听到他的名字便痛快地说:“你来吧。”从此臧克家便成了闻一多的嫡传弟子。闻一多对臧克家非常欣赏,经常指点他该如何写诗炼字。为此,臧克家对闻一多终生感念。

闻一多所爱学生中,还有一位陈梦家,梁实秋在其文章中评价他是一个“很有才气而不修边幅的青年诗人”,闻一多邀陈梦家一同来青,在中文系做助教,两人颇为相得。一次,闻一多对陈梦家的欣赏是毫不保留的,1930年12月10日,闻一多致信朱湘和饶梦侃,信中说:“陈梦家、方玮德的近作,也使我欣欢鼓舞。梦家是我发现的,不成问题。玮德原来也是我的学生,最近才知道。这两人不足使我自豪吗?”不过,两人之间也闹过不少笑话。一次,闻一多写一短简给陈梦家,称之“梦家吾弟”,而陈梦家回称他为“一多吾兄”,这却把闻一多惹火了,大训了他一顿。看来,在这种礼节方面,闻一多是不肯让步的。

生活:跟梁实秋散步,让厨师代买布鞋

闻一多在学术上是个勤快人,但在生活中却是个懒人,很有几分名士做派。

初来青岛时,闻一多在大学路租了一处房子。房子在楼下一层,光线昏暗,闻一多不甚满意,于是又迁至汇泉路离浴场不远的一栋小房。梁实秋住在鱼山路,因为山路多,他们两人都选购了一根精致的手杖。每天闻一多去国立青岛大学上班,路过梁实秋家门口,轻轻招呼一声,梁实秋应声而出。两个诗人各策一杖,踽踽行走于崎岖小路,风神潇洒,旁若无人,构成一幅饶富诗意的生动图画。

再后来,因为晚上海浪声音大,睡不好,离学校又太远,闻一多就搬到学校的八号楼(“第八校舍”),也就是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多楼”。不过当时学校没围墙,这座孤零零的两层德式洋楼并不是在“校园内”。这里颇为安静,闻一多得以潜心研究中国文学。闻一多埋头苦干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梁实秋说:“我有时到他宿舍去看他,他的书房中参考图书不能用‘琳琅满目’四字来形容,也不能说是‘獭祭鱼’,因为那凌乱的情形使人有如入废墟之感。他屋里最好的一把椅子,是一把老树根雕刻成的太师椅,我去了之后,他要把这椅上的书搬开,我才能有一个位子。”

不光懒得打扫屋子,闻一多本人也不修边幅。他头发几天顾不上梳,总是蓬乱的。最要命的是,他还怕买鞋,据说鞋子如果穿破了,他会先穿他厨师的鞋子,然后请厨师为他代买一双千层底的布鞋。

离开:遭遇三次学潮,抱憾选择离开

闻一多1930年怀着一腔热忱来到青岛,但两年后却带着委屈离开了。在青岛,闻一多有朋友有爱徒,生活也算惬意,为什么要离开呢?问题的根子出在工作上,这两年,他经历了三次学潮。因为担任着文学院院长的职务,是校务会议的主要成员,因此闻一多在学潮中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 ,成为学生反对的目标。对这段遭遇,在王佳声、张欣的《闻一多在山东任教的日子》中有详细记载。

第一次学潮出现在闻一多进校不久。当时,国立青岛大学刚刚成立,一些学生是用假文凭考进来的,按照规定,这些人的学历不被承认。据说,校方做出这个决定,闻一多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结果成为后来被驱逐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学潮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次事变发生后,全国群情激昂,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立青岛大学学生也组织起来,为了南下请愿,曾卧在铁轨上,要求火车运送他们,秩序有些混乱。鉴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到南京,当时教育部下令各校阻止学生前往,青大当然要执行指令,于是又与学生发生矛盾,最后不惜开除了几个学生领袖。闻一多反对南下,并主张开除为首的学生,认为这是挥泪斩马谡,不得已。学生们当然不肯接受处分,和学校当局产生对立,这也成为闻一多在次年学潮中首先被驱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学潮出现在1932年春季。当时的教育部出台了《大学学则》,规定全年学程有三门不及格或必修学程有两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学生们认为,时局不靖,爱国第一,学校如此压迫学生,目的是反对学生从事爱国运动,于是群起反对。学生们的斗争很有策略,他们没有首先攻击校长杨振声,而是采取“清君侧”的方法,把矛头对准杨振声最信任的闻一多。学生们印发了《驱闻宣言》,历数了闻一多的所作所为,称其“不学无术”、“是准法西斯蒂”(就是法西斯主义的组织或成员)”,言词十分尖刻。学生们还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还配有一首打油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原来闻一多上课时总是不自觉地发出“呵呵”的声音,没想到这也成了学生们讽刺挖苦的目标。

这一次学潮影响很大,教育部决定解散学校,重新成立青岛大学,学生均需经过甄别,通过者才能留下来。教育部还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负责甄别工作。闻一多虽然也是这个班子的成员之一,但经历了三次学潮后,已是心灰意冷,最终抱憾选择离开,返回母校清华大学。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