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曾有基督教堂90多座,最著名的三座是:天主教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江苏路基督教堂和圣保罗教堂。其中,江苏路基督教堂最为特殊,它借山而立纵向延伸,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100多年来,除了它让人难以忘怀的造型,更让人魂牵梦绕的是那架又高又大的管风琴……
青岛三大教堂已成为城市的一种珍存,一种魅力。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江苏路基督教堂和圣保罗教堂。
江苏路基督教堂可容千人
在江苏路上,每走几步就会看到一个画架,拿着油画笔的美术生抬头看看那陡斜的红色屋顶、绿色尖顶钟楼,将其留在了画面中。有多少人被它留住脚步,就连著名作家沈从文也曾“一个人走到青岛那个高地的教堂门前,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教堂石墙上的薜萝 。耳听到附近一个什么人家一阵钢琴的声音……”
它就是基督教堂,又称青岛福音堂、总基督教堂、德国教堂、国际礼拜堂等。教堂钟楼外部的三面墙上镶有机械时钟,因而俗称“钟表楼”。
基督教堂位于江苏路15号,建筑主体由礼拜堂和钟楼两部分组成。礼拜堂面积400多平方米,可容1000多人,18米高的大厅分上下两层,厅前方正中设祭台,祭台上方为彩色玻璃拼成的大幅耶稣画像。钟楼呈方形,总高39米,上部装两面时钟,内部有一大两小三口德制洪钟。教堂的钟楼,是老青岛五大钟楼之一。
说到外观,厚重的花岗岩教堂墙基,有着凝重粗犷气质,外观轮廓清晰而简练,显示出德国古堡式建筑特有的美感。
那油画般的设计方案
当然,更让大家称道的是江苏路基督教堂借山而立纵向延伸的格局,与周围的一切浑然一体,宛如一幅油画。这是谁的创意?
时间回到1907年。当时的胶澳总督是德国路德会(亦称柏林教会)信徒,为了德国信徒举行礼拜想建造一座教堂。青岛基督教网站有一篇题为《江苏路基督教堂的历史》的文章称:1907年6月1日,德国路德会正式向东亚的西方建筑师征集方案。教堂建在一座小山丘上,西面即著名的别墅林立的欧洲人居住区,位置正好处于欧洲人区和俾斯麦兵营之间。在此之前落成的总督小教堂和总督学校则位于该址的南侧。据记载,从福音堂高低口望海湾,为当时亚洲最佳景观之一。
在招标过程中,德国建筑师罗克格的设计方案被采纳,该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将建筑要求与地形条件成功地结合起来。1909年3月26日在柏林出版的《德国建筑业报》上,罗克格撰写的《青岛,胶州的基督教堂》一文阐述了创作思路:“鉴于各种设施均设在建筑底层,教堂需要较宽大的基座,与此相应,其纵向空间延伸并不显得过分引人注目。这一设计十分吻合高地建筑的要求,塔楼的设计高度为27米,从而不至于导致与周围的山地产生高下悬殊的效果”。
据记载,当初的方案评委会鉴定说,该设计达到了油画般的效果。有评价认为,处在数条街道交会处的教堂高耸钟楼,对市区形成欧洲小镇的风格特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福音堂堂区院内另建有二层楼房两栋。一栋是该堂的附堂,一栋是传教士的住宅。
江苏路基督教堂1908年4月19日动工,1910年10月23日落成,为德占时期建筑精品之一。
消失的管风琴
江苏路基督教堂建成了,谁知道比它完美的外形更吸引人的,却是里面那个神奇的乐器。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老先生更是记得,解放前,不断有达官贵人如宋美龄、宋子文等来此礼拜,改革开放初期也不断有外宾来此参观。更有一些老外手拿地图或是别的什么资料,在市井街道中寻找它。鲁海早年就读的江苏路小学与教堂仅有几步之遥。坐在教室里,每每就会有管风琴的旋律倏然而至,“让心灵一下变得空旷、宁静起来”。偶尔还有附近德国学校的唱诗班姑娘们,在管风琴的伴奏下轻声唱起赞美诗……
这个神奇的乐器就叫管风琴。这里要说明的是,管风琴是一件纯粹的宗教乐器,属于气鸣乐器,是流传于欧洲的历史悠久的大型键盘乐器,首先出现于公元前250年前后,是乐器历史中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
只是,管风琴的旋律只在青岛的上空飘扬了57年,就戛然而止。关于这架琴,也只是存在于某些人的记忆里,甚至连原青岛市基督教协会会长、江苏路基督教堂的牧师董延谅最初也不知道它的存在。邓艳玲在《青岛老建筑还魂记》中提到:“基督教堂管风琴的音乐,曾经是这座城市的一道特别的风景。不过,董延谅牧师最初并不知道这座巨型乐器。1989年,他从华东神学院毕业来到这座老教堂工作时,二楼的露台就一直是空的。后来,他从教堂的资料知道,这座建造于1910年的教堂,曾经有一个罕见的巨大的管风琴,它长7.7米、宽2.8米、最高处4.4米,就摆放在二楼的露台处。在“文革”第二年,管风琴就被砸坏拆掉了。”
一个德国人的努力
2010年10月23日,江苏路基督教堂百年庆典时,在青岛消失了整整43年的音乐,又重新响起了。这归功于一个德国人的努力。
2009年,在筹备基督教堂百年庆典前,董延谅和他的同事们试图重建这座管风琴。德国人造的,当然还要找德国人。让他们吃惊的是,100年前那个制造管风琴的公司居然还存在。
依靠着保存百年的图纸,用了9个月的时间,管风琴公司的两位老板带着20多位工人复制了这架管风琴。随后,管风琴被重新拆开,并一一码进了集装箱。从德国港口运出,中转上海港,历时35天,终于在2010年9月20日凌晨1点半送抵江苏路基督教堂。安装时,两个老板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键一弦地调试好音符。
从此,每逢周末,与43年前消失的管风琴一模一样的悠扬琴声,又飘荡在百年大厅里。这新的琴声,也让江苏路基督教堂从现代生活中一下子“穿越”到了当年。
毫无疑问,历史资料和工艺的保存是复建最重要的因素。德国人对文化传承的严谨态度,让青岛的这个老建筑恢复了昔日的荣光,勾连两者的,是一个名叫欧涵的德国人。
2009年,欧涵和他的青岛朋友孙嘉毅一起在柏林创办了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任务是通过德国文物保护专家 、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技师等专业力量,对位于中国的德式建筑文物的保护进行积极支持。正是这个基金会,帮助基督教堂与德国各机构联系,并筹措了资金进行修复。
圣保罗教堂:钟楼成街道一景
在胶州路和观象二路交会处,有一座经典老建筑,就是圣保罗教堂。圣保罗教堂,又名观象二路基督教堂,始建于1938年,1939年圣诞节完工,1940年复活节举行献堂典礼。这里曾经是原德国俱乐部旧址,1938年至1940年,由美国信义会建造为教堂。教堂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清水红砖外墙,敦厚雄壮的罗马式建筑,占地面积695.5㎡ ,可容纳700人做礼拜。
关于圣保罗教堂的历史,青岛基督教网站有一篇叫《观象路基督教堂》的文章称,圣保罗教堂原属美国鲁东信义会青岛区会,解放后教产归于我国教会。1958年秋与其他多个教派联合,有武定路灵恩会、中华基督教会、上海自立会、济阳路联合教会、泰山路福音堂等多个教派联合于该堂,实行联合礼拜。1966年7月,圣保罗教堂停止使用。1995年5月26日,又恢复礼拜。1999年12月30日,圣保罗教堂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圣保罗教堂的魅力远非如此。它拥有方形钟楼,沿内部60级台阶可达。钟楼高24米,成为附近多条街道的一景,也是老青岛五大钟楼之一。圣保罗教堂迄今70多年历史了,而鲜为人知的是,教堂的老钟竟然有近百岁了。正因如此,当地人都叫它“钟表楼”。更为神奇的是,钟表楼建在高高的山坡上,以其为中心放射出七条道路,钟表镶在高高的塔楼的三面墙上,从任何一条路上都远远可见。表走得很准。在昔日手表还不普及的年代里,它对青岛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很多人对教堂里悠扬、浑厚的钟声印象深刻。
而据记载,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两弹元勋”王大珩(héng)在青岛时曾住在圣保罗教堂旁,但已无法确定门牌号了。
钟表楼的传说
钟表楼的尖顶上曾经有过一颗红红的五星。站在泰安路和云南路的天桥上,向南望去,一眼就可以看到钟表楼上的那颗红星。
“文革”伊始,表停了。《钟表楼》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据传红卫兵上楼破“四旧”,拆开一看,机芯全为铜制,重约百余斤,便有人生了黑心,终于偷走,不知去向。又传,实际上无所谓机芯,而是有人在那里时时拨动,此楼从此被红卫兵占用。在钟楼顶部的小窗里,伸出多只高音喇叭,四面八方,昼夜开播,传之甚远,与海洋学院楼顶的高音喇叭遥相呼应,控制了半个市南。
而实际上,钟表确为铜制并有相当重量,但并未被人毁坏盗走,而是被送到废品公司。其停摆的原因不过是无人上弦罢了。据说,钟表楼发还之初,无人懂得如何使钟表重新运行。去请亨得利表店的老师傅,来后见楼梯太陡,说是修不了,而年轻师傅又不会修 。后有信徒毛遂自荐,上去一看,缺个齿轮。据说,当初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住在附近,接待处的人想让表走动起来,未修好,却弄坏了一只齿轮……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