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7 03/09 10:44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八大关十条“关”路是首部青岛题材电影取景地

八大关里有十条“关”路也是首部青岛题材电影取景地

在青岛,最能体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非八大关莫属 。

这里依山面海,田园幽静,一派优雅、浩大的海滨花园景观 。一年的不同时节,各种“花树”迭次盛开,令人陶醉,如韶关路上的碧桃,宁武关路上的海棠,正阳关路的紫薇……最要紧的是,这里有320余栋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多样,又不乏整体风格的统一,几乎体现了欧美近代所有建筑艺术思潮的流变轨迹。不过,很多关于八大关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比如 ,八大关是因为八条带“关”的道路得名;八大关是德国人建的等等。

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四大别墅区之一——八大关。

命名:可能跟附近的八关山有关

八大关作为青岛的骄傲,第一个吸引人的是它的名字。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往往会好奇:为什么是“八大关”,而不是“九大关”或者“十大关”呢?

一般人会回答,青岛人非常喜欢“八”这个数字,恰巧这里有八条以中国著名关隘命名的道路,因此叫八大关。青岛的很多地理区域都带着“八”,这点是不假,比如八大湖、八大峡。可八大关里以关隘命名的道路不止八条,是十条。

八大关之名的由来,或许有别的原因。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孙保锋认为,这也许与附近的八关山有一定关系。1940年版的《青岛市街图》第一次出现了“八关山”。孙保锋认为:第一,八关山的“关”有可能是指十条关路。第二,用“八”不用“十”,有其历史背景。八关山成名时间正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日本人素来喜欢用“八”字,因此八关山的得名有日本因素存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绝大多数日伪时期的路名地名都被改正,但八关山保留下来(1947年版《青岛指南》有记载)。因此,很可能是受到八关山的影响,一些老青岛人将十条关路叫做八大关路,后来演化为现在的八大关。

八大关路这一叫法最早见诸报端,是1948年9月12日青岛《民言报》刊载的一则征地广告。全文为:“征求空地。兹征求八大关路空地一段,愿出让者请拨电话(203877)接洽。”从这则广告可以看出,当时青岛市民已经对八大关路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共识。

八大关正式叫响,也就是作为独立概念最早出现,是1958年出版的《青岛游览手册》。该书《湛山疗养区》一章中称:“所谓八大关,是那一带海滨(湛山疗养区)纵横交错的几条马路的总称。”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一、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八大关已经从“八大关路”这个概念中独立出来,确立了自己的身份,成为青岛城市地标之一;二、政府已经意识到八大关的旅游价值,并作为标志性景点向国内外推介;三、八大关开始像前海栈桥、汇泉浴场一样成为青岛的特色名片。

前传:上个世纪30年代起逐步形成

八大关,是青岛最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上世纪40年代后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而在此之前,八大关一带又是什么样子呢?至少在德占时期,这一带还尚未被开发,保持着原始状态。

与中国其他几个著名的别墅区不同,八大关的长成自有渊源。据2009年第26期《走向世界》刊发的《八大关,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记载,德占青岛后,按照“样板城市”的第一个规划,汇泉湾附近属于别墅区。这里处半月形的海湾,在上世纪之初即一跃成为东亚的避暑胜地和休闲中心,东亚第一海水浴场、跑马场、高尔夫球场、露天音乐台、度假宾馆、游艇码头等旅游设施一应俱全。上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一批经典德式别墅建筑出现在海湾西北海岸并快速形成规模。而此时,汇泉湾以东、太平山正南区域还是城市边缘地带,除了山下的伊尔底斯兵营和汇泉岬的炮台外,鲜见别样建筑,往南更处于满目苍翠的原生状态。然而,以当时的城市发展趋势,蛰伏的八大关区域似乎注定会被视为汇泉湾别墅区的天然延伸地带,宛若处子,静待新契机的降临。

上世纪20年代,日本人将青岛的重心北移到大港周围,直到临近1930年,青岛的管理者才再次将目光投向前海。

1929年,青岛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特别市”,渐渐成为“已不能不认为重要之区”。随着高潮迭起的第二轮城市建设,作为“特别规定建筑地”,八大关一带迅速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寓华的外国侨民、商人、传教士与外交官,中国的新兴权贵与社会名流无不热衷于在此求田问舍,成为当时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其中就包括了花石楼最早的主人,俄侨报业大亨涞比池。

上世纪30年代初,八大关区域开始建设道路体系,经过先建一条(山海关路)再建六条(居庸关路、临淮关路、韶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和正阳关路)最后建三条(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和函谷关路)的过程,到了30年代中期,这里基本形成了三纵七横的街区格局。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个地方基本上建成了。

设计与建设:中国人主持规划开发

当今天的人们倾慕于八大关的美丽时,或许不会想到,八大关最初引起当政者的重视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更多源于一种渴望,一种中国人急于向世界证明自治能力的渴望。

1891年青岛建置后,先后被德国人和日本人所统治,这座城市虽已声名远播,但它所展示的却只是德日殖民者的“治理能力”,而非中国人之功。1922年,经过“五四”运动及其后中国人若干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政府终于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中国人能否治理好青岛?中国人从未如此迫切地想要给世界一个证明,“八大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翻阅八大关的档案和资料,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对八大关所进行的规划和建设是如此地苛求完美。按照当时的规划要求,八大关区域内的建筑,对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第一,所有的建筑都是独立式的花园别墅;第二,在建筑样式上两栋别墅之间要求有不同的风格,不能重复;第三,小体量,建筑的从属一般不超过三层。所以,今天在八大关区域看到留存至今的这批别墅,大多数是两层的,有的加上阁楼和地下室,形成一个完整的别墅区的规划。

当这里的规划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大量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始涌入青岛。与此同时,几十位年轻而优秀的中国建筑师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青岛,拿起笔设计建造令人心驰神往的家园。这些年轻的中国建筑师,深受西方建筑思潮的浸染,已经能够娴熟地融贯各种建筑艺术语言,来完成有个性的艺术设计。在他们的身上,开始反映出一种国人急于向世界证明自治能力的渴望。这其中就包括了花石楼的设计者刘耀宸、施工者王云飞,以及正阳关路36号别墅的设计者赵诗麟。

可以说,八大关不仅代表了青岛的建筑风范,更走出了近代中国建设西洋别墅区的独特之路。直到今天,八大关对青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所实现的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通,契合了千百年来人类的理想期待。

三座“名楼”:首部青岛题材电影取景地

来了八大关,一定要看看老房子。如今,八大关的三座“名楼”花石楼、公主楼和蝴蝶楼都已正式对外开放,讲述青岛与电影神交百年的动人故事,为八大关再添人文气息。

先说花石楼。花石楼,位于黄海路18号,坊间传说是蒋介石来青岛时下榻的地方。实际上,这是一处外国人的私宅。花石楼最早的业主是涞比池。涞比池是上海俄侨中一位著名的报业大亨,俄文报纸“柴拉”报系的开创者。涞比池来到青岛后,见青岛市容市貌充满欧陆风情,勾起了他的故土之恋,于是决定在青岛建造一座别墅。这座别墅后来辗转经过多人之手,“二战”以后,花石楼是青岛市政府管辖的一座公房,至于1947年蒋介石下榻该处是一种传说。

再说公主楼。顾名思义,这座楼确实是为公主而建。1930年1月11日,丹麦王国弗莱德里克王子(后成为国王)、克努兹王子、阿克瑟王子和妻子玛格丽特公主搭乘客货船从意大利南部港口启程,于同年3月29日抵达青岛。在青期间,王子一行参观了青岛港口,会见了青岛市政要并多次驾车游览青岛八大关沿海一带,海滨风情给王子、公主留下了美好印象。后来,阿克瑟王子为玛格丽特公主在此建了这一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欧田园式风格建筑,位于居庸关路10号。

最后说说蝴蝶楼。蝴蝶楼位于山海关路21号,绿荫掩映中粉色小楼周围是高高的石砌围墙。蝴蝶楼是一座折衷主义别墅,由中俄两国建筑师共同设计,1934年建成。折衷主义式建筑,是指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式样,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之美。1935年,这座别墅成为中国第一位影后胡蝶主演的电影《劫后桃花》的取景地。《劫后桃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以青岛人的生活为题材并在青岛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于是市民便把胡蝶居住过的这个片场称作“蝴蝶楼”。

胡蝶(1907年~1989年),从小跟着在铁路上任职的父亲“跑铁路”,16岁考入由著名编剧洪深任教的上海中华电影学校,19岁已是电影公司台柱。后因主演由洪深编剧、张石川执导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而走红。

胡蝶曾两次来青岛。首次是1931年12月15日,那天山东大戏院建成启幕,首映影片便是《歌女红牡丹》,张石川作为山东大戏院的董事之一,特邀胡蝶来青岛剪彩造势。相传当时青岛市民为争相一睹胡蝶风采,造成中山路上交通拥堵。岛城文史专家鲁海更是回忆因为这件事还闹了一出童年“笑话”。原来,张石川请胡蝶到国际俱乐部吃饭,鲁海的父亲正在国际俱乐部工作,听闻这一消息赶紧回家通知家人去围观。但鲁海因为年幼不懂,把去看“胡蝶”听成去看“蝴蝶”,结果到国际俱乐部后还很纳闷哪里有蝴蝶。

1933年,胡蝶成为中国第一位票选“电影皇后”。一时间“胡蝶霜”、“蝶来饭店”等以胡蝶为名号的商品行销于市,胡蝶也成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品牌代言人,青岛啤酒就曾以她为原型设计制作过广告。

胡蝶再来青岛就是1935年拍《劫后桃花》了。蝴蝶楼二楼展室就是胡蝶当年居住过的客厅、卧室。胡蝶的表演生涯从上世纪20年代末持续到60年代,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