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7 03/07 09:05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明高僧一庵纯重建智藏寺 范蠡、曹参都曾来过

明代高僧一庵纯重建智藏寺这里曾举办佛界“兰亭盛会”

上一篇我们提到大泽山风光秀丽,古迹众多,这些特点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名人。这些名人中,有高僧,有名道,有名臣,还有不少文人骚客。他们来此感悟佛法,修身养性 ,还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和历史传说 。

本篇 ,我们就围绕几个名人说开去,聊一聊大泽山的人文历史。

名僧:明代高僧一庵纯重建智藏寺

大泽山有上、下两寺,之前我们说了上寺日照庵,接下来我们讲讲下寺智藏寺。

智藏寺位于皇城如意岭东南侧,俗称下寺,地处海拔450米之山腰,占地4500平方米。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朝 ,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重修。至元末,“递废递兴,且圮于兵燹”。它的真正兴旺是明代高僧一庵纯(又称一庵)的功劳。一庵纯禅师,河北怀来人,自幼出家,曾游历高丽。当年,他在辽东云游时,隔海远望胶东有灵气,便乘木筏来到这里。后来,他见大泽山灵运生动,涧谷幽冥,就在此聚众讲经,设立殿宇。历时十年后,他亲自主持重建了智藏寺,后经三次重修,香火愈盛。

一庵纯禅师何以能凭一己之力重修一座寺庙呢?说起来,他在当时可是著名高僧。康熙《平度州志·仙释》载:“(僧一庵)神行甚高,有前知。坐乳泉石下,夜有虎守卧,昼则伏之日照庵东穴内。洪武初,设僧官,选授之。”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一庵纯禅师的道行极高。相传夜间曾有老虎伴他睡觉,为其站岗,白天老虎即回洞穴。明朝初年,一庵纯禅师任僧官,宣扬佛法,从者甚众。正因为他有崇高的威望,智藏寺才得以重建,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僧来听他讲经说法,这从“书法胡同”的碑刻中可以看出来。

在智藏寺后,有一块中间裂开的巨石,裂缝宽约一米,状如一条胡同,在缝两壁及巨石南壁上刻满大如手掌的近700字,人们习惯叫它“书法胡同”。“书法胡同”上所刻诗偈(佛教的诗歌),多为赞颂一庵纯禅师的。从落款可知,来这里题偈的有泰山灵岩寺住持晋溪惠才、赵州崇报寺行中仁、温州灵岩山天之性 、杭州灵隐寺用贞良、泰山灵岩寺秋江洁、古杭径山寺月堂颜等全国著名佛寺的10余位禅师。

王明章在《大泽山上、下寺杂考》中认为,“书法胡同”里的诗偈由多人所留,却是一样的字体,由此可以推想出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智藏寺住持一庵纯禅师召集了这次禅界盛会,先在一起讲研了禅理,然后各人提笔写下诗偈以记参加这次盛会的心得感受和颂扬一庵纯禅师,事后由一人将诗偈书刻在胡同里,于是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宝贵的书法艺术财富和研究大泽山史的珍贵资料。就像晋朝王羲之邀集众多文人雅士于兰亭分韵赋诗然后编成《兰亭集》一样,有人称这次智藏寺高僧聚会是一次佛界的“兰亭盛会”。

但可惜的是,智藏寺1939年被日寇烧毁,由大泽山林场在遗址上建房。1998年又重建,成为游人寻古览胜,烧香拜佛的场所。而坐落于智藏寺东南山坡上的墓塔林,被誉为我国八大塔之一 ,塔下埋葬着宋、元、明历代高僧,具有很高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价值。

名道:陈抟在“石屋”修身养性

除了有高僧之外,大泽山还吸引了不少道教人物,最有名的要数陈抟(tuán)。

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出自《道德经》),被尊称为“陈抟老祖”、“睡仙”等。传说陈抟活了118岁。陈抟虽是老百姓心中的道教神仙,但他是个明白人,并不相信点石成金之类的东西。陈抟修行的方法十分简单,就是睡觉,这与他的身体素质有关,或许这也是其长寿的原因。

据传陈抟曾到过大泽山,并在此睡觉修行。在天柱山西麓“劈石门”东侧还有一座极富文物价值俗称“石屋”的小型石窟。石窟由一块人工开凿的中空巨石构成,窟内壁上镌刻着东魏武定六年(548年)的《姚保显造石塔记》,共37字,虽剥蚀严重,但其中的“大魏”、“万佛”,特别是末尾的“武定六年姚保显造”等字至今清晰。窟内40多尊小型浮图造像,破损已甚。虽然该石窟佛像少,破损严重,但是在胶东半岛也极为少见。

当然,这个石屋还有一个传说。相传这个石屋就是陈抟老祖睡觉的地方。说当年八仙到蓬莱去过海 ,路过劈石门,见睡觉睡成了神仙的陈抟老祖在石屋里睡觉,想叫上他一块去过海 。可是,八仙怎么叫也叫不醒他,一看眼缝嘴缝里都长了草了,气得铁拐李朝石屋上只一拐,就捅了个大窟窿,漏进阳光,才使得陈抟醒来。所以,石屋顶上有个窟窿。这虽是一个传说,可也能看出在当地道教影响之大。

名士:范蠡、曹参、孔尚任都来过

不光名僧名道,大泽山秀丽的风光也吸引了不少名士驻足于此。据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汉初名相曹参,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都曾到过大泽山。

先说范蠡。范蠡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辅佐勾践灭吴后,他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放弃功名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那么,范蠡到了齐国的哪里?传说范蠡跟西施一起隐居东莱山(今大泽山)。现在,大泽山南麓的桃花涧,又被称为“范蠡涧”。很可能是范蠡到大泽山隐居,才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这条溪涧。

再说曹参。清代昌邑举人吴绰的《游大泽山记》一文中,曾有记载:“十五日,共出山口,犹记有小石庵,残碣斜敧,款识漶漫,未知何祠。重经再访,始知为曹参亭也。”显然,有个叫曹参的人来过大泽山,后人为纪念他的到来而建此亭。曹参是什么人物?他有没有到大泽山的可能?曹参,西汉开国功臣、名将。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平阳侯,仅次于萧何。曹参任齐国相国九年,且又听了盖公的话无为而治,所以他有的是游山玩水的时间。齐国都城在临淄,离大泽山也就300多里路,当时的平度在齐国辖下,曹参作为相国到平度巡视的机会肯定是有的。到了平度,爬爬大泽山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果说范蠡、曹参来大泽山有些推测成分的话,那么孔尚任来大泽山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他不光来了,还留下了证据。孔尚任,是孔子64代孙。他36岁那年,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他被举荐为康熙讲经,大获赏识,于是被擢拔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到京之前他就有写南明往事的打算,曾到南京、扬州一带凭吊南明旧迹,访问前明遗老。后耗时10年写成《桃花扇》剧本,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剧本一出,大受好评。因《桃花扇》有惋惜明朝灭亡的内容,康熙龙颜大怒,孔尚任遭罢黜回乡。

道光年间集成的《重修平度州志》录有孔尚任《望大泽山》一诗:“蓬山海上来,峰峰气磅礴。群峭卫一尊,巍然见大泽。雄姿既蔚深,秀骨复峻削。左控渤遚涛,右握岱宗络。日月相蔽亏,风雨自橐龠。灵奇闷混茫,余妍发丘壑。落落挺长松,粲粲罗仙药。丹泉白石间,真构随所托。结气含青华,游目极寥廓。何当蹑层巅,一驭浮丘鹤。”这首《望大泽山》确是“清新自然”,用语新巧,生动形象,虽只是“望”大泽山,却很好地写出了此山的高峻秀美。

名产:李世民将山蒲桃改为葡萄

说了半天大泽山,还有最关键的一样没说,那就是大泽山的葡萄。大泽山葡萄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品质上佳,在全国都很有名,简直成了大泽山的代名词。这样著名的地方特产是怎样诞生的?跟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李世民。

杜平在《大泽山葡萄的传说》一文中记载,大泽山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栽种葡萄了,不过当时不叫葡萄,而是叫山蒲桃。种山蒲桃的是一个老汉,叫周二娃。唐武德元年(618年),秦王李世民东征登州、莱州,路过大泽山(当时叫九青山),因天色已晚,粮草皆绝,为不扰当地乡民,便杀马为食。当地人见这队官兵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和以往官兵大不一样,便纷纷自愿前来送米送粮,杀猪宰羊,犒赏军队。周二娃也挑了些熟透的山蒲桃送到军营。李世民吃了几粒,觉得清爽可口,味美异常,问道:“老人家,这水果叫什么名字?”周二娃答道:“回王爷话,这叫山蒲桃,原来生长在山沟里,是我前几年移栽过来的。”李世民认为“山蒲桃”的名字不太雅,就把“山蒲桃”改名“葡萄”。周二娃回来后,周围村庄的人纷纷前来要树苗,他都无偿地送给他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葡萄便在大泽山下迅速地发展起来。

这故事还有后话。九年后,李世民登基称帝,一天想起了当年在大泽山吃葡萄之事,于是让地方官速送些葡萄来。周二娃听说当今皇上要还想吃葡萄,特地带了自家栽种的“龙眼葡萄”,随地方官面见皇上。李世民见葡萄果实大,味道甜,十分开心,但想到自己是真龙天子,这葡萄又叫“龙眼葡萄”,心生不满,于是下了一道手谕,赐“龙眼葡萄”为“狮子眼葡萄”。李世民下手谕这天正是农历的七月廿二,此后,每到这一天,周围的乡亲都聚在周二娃家,听他讲面见圣上的故事,饮酒庆贺。此习俗逐渐流传下来,并演变成今天的葡萄节。

只是不知何原因,“龙眼葡萄”的名字仍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然,在大泽山区也有不少老人叫这种葡萄为“狮子眼葡萄”。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