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墨城区西侧,有一座海拔不是很高的山峰,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可名气却不小。它1994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就是马山。
在山东省内的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马山是离青岛最近的一个。不过它的面积很小 ,目前全国有3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山的面积排第330位,但它却被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马山。
马山由来:因形似马鞍而得名
马山,即马山地质公园,位于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马山唐代称为“牛脾山”,又因山势中间高两边低,形似马鞍 ,明清两代改称“马鞍山”,后以“马山”简称。马山南控胶济铁路,东屏即墨城区,历来为兵家要地。
马山海拔并不高,最高峰也不过233米,可在民间,一句流传比较广的民谣却将它跟崂山相提并论,说是“崂山虽云高,只及马山腰”。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海拔达1132.7米。马山离着崂山不足百里,但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高度,崂山都远在马山之上。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民谣呢?这跟远古时代的地质变迁有关。据即墨市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考古人员曾在崂山的山顶发现过海蛎子的化石,而马山上也曾发现海蛎子的化石,不过发现地却是在马山的半山腰处。由此人们推断,很久以前崂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海,而马山则应该是一座孤岛,只不过岁月变迁沧海变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而“崂山只及马山腰”的传说,便是由此而来。
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马山虽然在高度上逊于崂山,但各种地质变迁的遗迹保存完好。因为地质遗迹丰富、独特,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1993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即墨市政府把开发马山列入公园建设规划,以保护好自然地貌和现有植被为原则,先后修建了长8000米,宽5米的环山公路和入口大道、园林设施及游乐服务项目,修复了即墨大夫、千佛洞、狐仙居等景点。2002年,山东省政府批准为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世界“三大石柱群”之一
环境保护部所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有3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排第330名,保护面积为7.74平方公里。面积如此之小,马山何以冠以“国字号”头衔呢?这跟它特有的地质遗迹有关。
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木化石)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等丰富的地质遗迹,其中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群等地质遗迹发育之好、保存之完整在地质界十分罕见,因此马山被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先说柱状节理石柱群。马山石林为柱状节理石柱群,位于马山西南坡的团山,面积约1平方公里。据考证,团山系1.1亿年前由火山岩浆冷却而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排列紧密,笔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马山石林是世界“三大石柱群”之一,与英国的“巨人堤”和美国的“魔鬼塔”齐名。
再说硅化木群。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树干原生微细结构保存清晰,栩栩如生。姜淑芹、孙天本在《马山》一文中称,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株,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为防止发掘后风化及人为破坏,即墨市在原址上建造了硅化木馆加以保护,使之成为永久性的科研课堂和旅游景观。
除了这两处地质遗迹之外,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正是因为有如此多样的地质遗迹,马山才会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文遗迹:白云庵为纪念慧觉禅师而建
除了地质遗迹独特外,马山还有丰富的人文遗迹。自唐代以来,马山逐步发展为宗教圣地。到了清初,马山成为即墨境内道教之大丛林,山上有大小庙宇15处,后多毁于战乱。许多民间故事、传说,更增加了马山人文遗迹的神秘色彩。这其中以白云庵主持慧觉禅师的故事最为著名。
白云庵始建于明朝,又名大士庵,明光宗朱常洛赐号“慧觉禅师”刘仙姑为第一代主持。白云庵现已修复,占地面积14000平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此庵坐北面南,分东(观音殿)、西(仙姑殿)二殿,系道佛合一之宗教形式。庵门内迎壁中央有一个硕大的“禅”字,两侧镌刻一幅对联“攀洞天访古寻幽,踏福地听经谈禅”,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据史料记载,慧觉禅师,本名刘贞洁,字恒清,俗称刘仙姑,即墨马山东农家女。刘贞洁9岁始能言,15岁目不知书,但能领略道经要义。相传慧觉禅师早年同嫂嫂到河边洗衣裳 ,见水面漂来一桃枝上有一红一青两颗鲜桃,自己吃了青桃,便得道成仙。家人屡将其嫁人,她皆作法抗婚。后来,慈宁太后传旨派车马将其接到京城,听她详述了《体原》、《豁悟》等八部经,光宗皇帝也听她讲道,并赐号“慧觉禅师”。平日巾袍道装,人以“仙姑”称之。一次,慧觉禅师与皇姑宴饮时,点点头说:“西门起火”,于是泼一杯热茶说“救火”,皇姑立马派人打探,果然西门突发火灾,又遇突降热雨而灭。慧觉禅师晚年,进住崂山,讲经传道,逝后葬于马山,后人建白云庵供奉祭祀。
马山山前还有玉皇殿,殿内供有玉皇大帝,整个建筑红柱灰瓦、雕梁画栋,风格独特。山后曾有无成殿、圣母殿、雷神殿等寺庙。现在经过修建的马山古迹已基本恢复原貌,又增添了许多新景点,每到春暖花开,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狐仙传说:狐仙是被皇帝御批的
在中国古代,狐狸似乎是个很诡异的动物,著名的《聊斋志异》中就记载了许多“狐仙”的故事。马山有狐仙洞,洞里有“狐仙”,狐仙的传说颇多。
原即墨市文联主席董安荣在《马山传说》中称,早年前,马山松柏掩映,花香草深,常见狐仙化为老叟村妇,出没于山林之间 。元宵节晚上,遥望马山,可见丛林中光般闪烁,如灯笼跳跃,月光下煞是好看,那是狐仙在玩“仙丹”。有一则传说称,有一只黑狐遭到狩猎官兵追击,被一个樵夫救下,次年春瘟疫流行,樵夫身染重病,奄奄一息,狐仙为报恩,化为村姑用仙丹救了樵夫,并做了他的妻子。谁知樵夫存心不良,骗取仙丹误咽入腹,后经狐仙用计取回,从此恩断义绝,分道扬镳。
另外,金马驹的传说是从狐仙传说派生出来的。相传马山脚下住着一位石匠,九个儿子却无人抚养,在山中以采石为生。一天,石匠躺在林中草地打瞌睡,忽见一匹金马驹,一个白胡子老人(狐仙)告诉他,某月某日某时用九棱木化石碌碡撞马山主峰石壁,便会打开石门,取到宝贝。可谁知儿子们各怀鬼胎心不齐,延误了时辰,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获狐仙庇佑,先民们还在马山上修了狐仙居(狐仙庙)。狐仙居位于马山主峰前,占地约2000平方米,与玉皇殿、白云庵相对而视,遥相互应。狐仙居依山而建,巧借山势,东临断壁,建筑风格独特,周围景致壮观,堪称马山诸景观中之胜景。狐仙居迎壁中央镌有“修仙”二字,东西两侧是名曰“香橼”、“云洞”的两个圆弧形门洞。有主殿、中殿、东偏殿之分,主殿内供“狐老仙师”、“狐大太爷”及“狐二太爷”,中殿内供“狐三太爷”,东偏殿内供“胡大仙姑”、“胡三仙姑”及“眼光娘娘”,中殿后侧是狐仙洞区,岩石嶙峋,洞穴深邃。
据说,狐仙居里供奉的狐仙,当年是被皇帝御批的,额头中间有个红点。中国北方有众多狐仙庙,但御笔红点的狐仙,仅马山独有。因此,即墨人说,马山狐仙居才是中国狐仙的故乡。马山狐仙,也是所有狐仙中的霸主。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