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平度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也是唐代胶水县(今平度)唯一的进士,他的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他,就是胶水望族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蒋钦绪 。
蒋钦绪生活的年代距今已千年有余,但他的忠烈早已纵贯古今。他不光一人守正,他的儿子也都为国尽忠,有的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被称为“一门俊杰、两代忠烈”。最有趣的是,蒋钦绪晚年避乱广西,也把平度这支蒋姓带到了南方。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蒋钦绪。
他是唐代平度唯一的进士
蒋钦绪,名绾,生卒年月不详,唐代莱州府胶水县人。他的祖上来自青州博昌县(今滨州博兴县),祖父任莱州府司马时入籍胶水县。蒋钦绪的父亲蒋元佑曾任徐州彭城县令,与蒋钦绪的岳父萧安节是同事。萧安节是相王府兵曹参军,赠徐州刺史,是蒋元佑的上级。
据《新唐书·蒋钦绪传》记载,蒋钦绪“颇工文辞,擢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蒋钦绪青年时期便以极富文辞才能而知名于世。唐高宗时,蒋钦绪考中被世人称羡的进士。这个“进士”不同于后来明清的“进士”,含金量极高。因为按照唐代的选官规矩,科举以“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和“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必须熟习儒家经典,故以“明经”为名)两个科目为主,进士科录取人数很少,全国一般20人~40人,明经科录取人数约为进士科的5倍,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就是说,进士科难考,50岁考上了算是年轻的;相比而言,明经科由于只考儒家经典,有个好脑子善背诵就能考上,因此30岁考上算是老的。蒋钦绪能考中进士,足见其学识的渊博。
不久,蒋钦绪做到了太常博士,负责有关祭祀礼仪的考辨解释,他后来之成名,跟这份工作有着莫大的关系。
敢跟韦后叫板,受唐玄宗赏识
蒋钦绪做太常博士,正是唐中宗李显当政时期。据平度文史专家李树先生所著《平度史话》记载,“唐中宗李显在他的母亲武则天称帝时 ,长期被贬在外地,后来得到忠于唐室的张柬之等人的支持,得以复位。但他昏庸无能,大权落在皇后韦氏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手中,张柬之等功臣反遭贬死。韦后培植亲信,把持朝政,无武后之能而欲行武后之事。”看来,韦后一心想当“武则天第二”。
恰逢当时要举行祀天大典,韦后的机会来了。我们现在看影视剧中的祭祀,无非场面浩大,并没觉得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是在古代,祭祀可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左传》里面有一句话,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和战事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按理说祭祀应该由一国之君主导,可韦后也想参与一把,彰显一下自己的权威。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冬,祀天大典举行,国子祭酒(朝廷主管教育的长官)祝钦明为了取媚韦后,竟曲解经典礼仪,主张皇后“陪祭”,礼部尚书和宰相也都趋炎附势,随声附和。为此“天子疑之,诏礼官议。众曲意阿徇,钦绪独抗言不可”。只有官位不高的蒋钦绪站出来反对,并且奋笔直书《驳祝钦明皇后助祭天地议》,据理力争。李树先生称,蒋钦绪反对韦氏助祭不仅关系到是否合乎礼制,更关系到政权之争,面对韦党不可一世的凶焰,非有忠肝义胆者,难有蒋钦绪这种勇气。
蒋钦绪不怕韦氏打击报复,坚决维护皇权之举,虽没有被昏庸的唐中宗李显采纳(唐中宗不久便被韦后害死),但是他刚直忠正的气节却赢得了朝野的一致钦佩。
也正因为得罪了韦后,蒋钦绪一直受韦氏压制。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蒋钦绪才得以升职。我们知道,唐玄宗执政前期以“知贤能任”著称,蒋钦绪的能力肯定逃不过他的法眼。蒋钦绪被调到掌管考核选拔官吏的吏部,先任吏部员外郎,后升任侍郎。蒋钦绪在吏部以爱才荐贤、处事公平无私而著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蒋钦绪以御史中丞(朝廷中负责监察的副长官)身份赴河南道审核案件,因执法公正受到朝野的一致赞许。晚年时 ,蒋钦绪出任中原富庶地区的汴州(今河南开封)和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都留下了很好的政绩。
蒋钦绪的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在《旧唐书》中,蒋钦绪被列入《忠义传》,《新唐书》中被冠名列传,可见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多高。
四个儿子都是正直之士
强将无弱兵,虎父无犬子。蒋钦绪学识渊博,刚正不阿,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很出色。或许是受蒋钦绪的影响,他们都把忠烈作为为官的第一准则,并且贯彻仕途的始终。
蒋钦绪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蒋演、蒋溶、蒋沇和蒋清,都是当时有才干的官员,在唐朝天宝年间很有名望。其中,三儿子蒋沇最出名。
据《新唐书·蒋钦绪传》记载,蒋沇“少有名,以孝廉授洛阳尉,迁监察御史,与兄演、溶、弟清俱为才吏,有名天宝间”。蒋沇以“孝廉”出仕洛阳县尉,“处事平允、剖断精当”,被公认为“郡僚”的楷模,许多著名的地方大员都爱委派他去审理重大疑难案件。郭泮溪在《自古平度出忠臣 唐代蒋氏留美名》一文中,记载了一件蒋沇受同僚敬重之事,颇为有趣。“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乾元初年(758年),蒋沇在危局中受命出任京城长安周围四个县的县令。当时的长安一带饱受“安史之乱”兵祸,百姓们穷苦不堪,还要承受支援平叛战争的重负。蒋沇尽力安抚百姓,劝说他们报效朝廷,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权力范围内减轻百姓负担,为支援平叛做出了很大贡献。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平叛大军经过蒋沇管的县境时,总是告诫部下:“蒋沇是清正爱民的县令,他对大军士马的供应只能是简约的,我们能得到蔬食饱饭,就应当满足,绝对不准生事干扰他的清名!”由此可见,蒋沇享有多高的盛名!
后来,蒋沇因政绩突出“迁长安令,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领渭桥运出纳使。”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后,蒋沇升任御史中丞等官职,再升任大理寺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发动叛乱占据长安,年迈的蒋沇被叛军拘押。朱泚逼蒋沇受任伪职,誓死不降的蒋沇以绝食抗争。后来,蒋沇乘机逃出了长安。叛乱平息后,蒋沇“首蒙旌擢”。不久,病逝。
蒋沇的弟弟蒋清也一样是忠烈之士,并且为此付出了生命。蒋清在唐天宝末年考中“明经”科,任太子校书郎(官名,掌校雠典籍 ,订正讹误),调巩县丞。因才高,被东京御史中丞卢弈奏请调任御史台判官(类似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很快攻陷了东都洛阳。当时洛阳城的文臣武将有弃城而逃者,有开门迎叛贼者,也有绝望自杀者。但是官位并不高,也无守土之责的蒋清却沉着地穿戴好官服,与东都留守李憕 、御史中丞卢弈一起,大义凛然地端坐在东都留守府大堂之上,大骂反贼安禄山,然后慷慨就义。“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朝廷特地下旨追赠蒋清为礼部郎中。
平度蒋姓在广西落地生根
蒋钦绪及其子为国尽忠,虽说距今已过去千余年,但仍激励着后人。除了载于史册,流芳百世之外,他们的祠堂至今仍享祭祀。不过这地儿不在平度,而在广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得从蒋姓说起。
蒋姓的来源不算复杂。周公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封在蒋地,建立了蒋国(今天河南的淮滨)。后来蒋国被楚国灭掉,蒋国子孙就世世代代姓蒋了。河南是蒋姓的发祥地,楚灭蒋以后,蒋姓人少部分留居在河南,大部分都外迁了。秦汉之际,往西进入陕西,往东迁入山东,主要进入山东东营、广饶一带。
不过,在今广西兴安县高尚镇江东村,也有一支蒋姓,分布在北方的蒋姓何以到了广西呢?就是因为蒋钦绪。据莫志生《拾起江东村的陈年记忆》一文称,江东村最能代表其辉煌的就是东鲁堂,这个东鲁堂就是蒋家祠堂。原来,蒋钦绪晚年隐居在江东村。他的子嗣也大都在此分布,祠堂一直香火不断,生于平度的蒋钦绪也就成了江东村的“蒋家始祖”。
据平度著名文史专家陈传瑜介绍,据他从《蒋氏通谱》查知,蒋钦绪为蒋姓的得姓始祖伯龄(全名蒋伯龄)75世,有四个儿子:蒋演、蒋溶、蒋沇和蒋清。蒋钦绪在京城任官时,其儿孙入籍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胄贵里(今西安)。蒋钦绪晚年隐居在今广西兴安县高尚镇江东村大龙山梓潼观,葬在高尚镇小水。
今兴安县高尚镇的江东、小水、待漏、大宜洞、大田头、苦麻冲等村,崔家乡的开洲,界首的石门村,广东化州雅道村,广西博白县长田、大榕树、竹围村等村民都是蒋钦绪的后裔。江东支系是蒋清之后,小水村支系是蒋沇之后。
江东村蒋氏,自唐宋以来,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人才辈出,是桂林府历史上显赫之家。
宋代江东蒋氏出了蒋炳文,蒋允济三兄弟(蒋允济、蒋允中、蒋允升),蒋瓒及三个儿子(蒋来叟、蒋来复、蒋来凤),蒋瓒之孙子(蒋梦炎、蒋梦璧、蒋梦祥等),蒋金,蒋三畏,蒋用丁,蒋拱寅,蒋仕达,蒋杰俊等进士。蒋瓒之家一门中8位进士,在桂林府历史上是罕见的。
江东蒋氏至今人丁旺盛 ,这也算是上天对蒋钦绪之忠烈的肯定吧。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