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里有这么一位特殊人物,他敢抵抗李自成,抵御张献忠,即便崇祯皇帝已经自缢,他也没有投降,最终为朱明王朝死节。按传统观点 ,对这类镇压农民起义的历史人物都应该是否定的。但是,如果辩证地看待这个人物,我们既要肯定他的气节,又要感慨他际遇的不幸。此人名叫何复,明朝末年最有名的平度人。
生不逢时何复入仕
虽然入仕做官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但何复入仕用“生不逢时”四个字形容最合适不过了。何复,字见元,平度前曲戈庄(今属平度云山镇)人。出生年月无从考究 ,只留下他少时的记录:“少时家庭贫寒,自小喜爱读书,聪颖勤奋自励。”
他有多勤奋,平度文史专家、《平度史话》作者李树先生介绍说:“那时平度城里有个‘文社’,他为了与‘文社’好友切磋学业,每天徒步往返40里,‘虽隆冬盛暑不替’。”就在这学习过程中,有种思想在他心底扎根:“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功夫不负有心人,崇祯三年(1630年)何复中举,崇祯七年成进士,任河南嵩县知县。
终于入仕了,这对寒窗苦读的读书人而言,那是何等光宗耀祖之事!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何复入仕太不是时候了。一墨的博客中有篇文章《明保定太守何公传略》,其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此时,明朝的统治已出现严重危机。自天启七年(1627年),因连年灾荒,饥民遍地,澄城县王二聚集饥民,冲进县城,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此后,应者四起,崇祯六年(1633年),农民军转战于河南、湖广等地,势如燎原,形成全国性的大起义。此外,在辽东地区崛起的后金政权也对日益没落的大明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何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五百精兵来降他
河南嵩县知县,这是何复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如何治理,而是如何保住县城不让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一上来就带兵打仗,何复这个读书人能行吗?很快,他就用实力告诉大家,当然行!
何复亲自率领军民抵抗,并将卧室搬到了城楼上。他非常懂得用人之道,将跟他一起参加科考的本地考生聚集到一起,同心协力抗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协助,嵩县竟然成为李自成起义军最难攻破的地方。不仅嵩县人被他的“忠义”感动,就连李自成起义军中的魏如友也深受影响,带着五百精兵弃甲投降。
从何复上任,连续四年,嵩县城始终未破,起义军听到何复的名字就害怕。但偏偏这个时候,朝廷内部出了乱子。李树先生说:“何复因触忤了贪渎无能的上司,被诬罢官谪戍。何复离去,嵩县不久被攻破。”
其实这个上司就是一个太监,他来嵩县开矿虐害百姓,何复出面制止得罪了他,不久便有人弹劾何复,也不知崇祯皇帝怎么想的,竟然罢了何复的官。他走那天,嵩县军民痛哭流涕:“何公去,嵩县必为闯贼所陷。”
果然,在何复离开不久,李自成便亲自带领起义军来攻打了。没有了何复,嵩县很快被攻破,李自成问昔日手下魏如友,为什么要投靠何复?魏如友回答:“投靠何知县,只为忠义二字,今以死相报何知县的知遇之恩矣!”李自成大怒,杀了魏如友。嵩县失守,何复痛苦不已,却无能为力。
起义军包围保定城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有人贪图小利搅乱大局,也有人心存正义为明王朝尽最后一份力。尽管何复被罢官,但他的事迹和声望从未离开过朝廷,于是,在一些人的推荐下,他被重新起用,先为安徽英山知县,因抵御张献忠起义军有功,又升任中央工部主事,进员外郎。
之后,当李自成大军从西安入山西,进畿辅(北京周边),一路势如破竹之时,崇祯召见了何复,交给他一项特殊的使命,任命他为畿南重镇保定府知府,为明廷南迁开路。其实,明眼人都明白,当时明王朝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有人劝何复:“可以不用去,在北京也是为皇帝效劳。”但何复说:“君命不可违,保定,复死所也。”于是,他“携一仆,走马上任”去了。
当时的保定岌岌可危,代理知府是一位叫邵宗元的人,这人品行能力都不错,治理州事井井有条,很有政绩。接下来,他和何复将成为好搭档,共同为明王朝死守到最后一刻。何复到任后,邵宗元赶紧把官印拿出来,何复却说:“您已经部署好了,官印还是你拿着,我可以尽力相助。”
于是,“黄金搭档”形成了,他们慷慨激昂地激励士气,当士气高涨时,噩耗传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没多久,劝降信便从城门外递进来了,邵宗元连看都不看直接撕碎。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刘方亮(也称刘芳亮)率领的李自成南路大军把保定城包围起来,邵宗元只好率领守军应战。
又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又出了个意外,有个人来了。就在不久前,他从崇祯皇帝手里接过尚方宝剑,说是要去西征,最后却带着数百残兵到了保定,此人便是李建泰。
大学士李建泰来了
李建泰是谁?李建泰,山西曲沃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军队进逼山西。崇祯皇帝临朝叹息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说完痛哭起来。李建泰见状慨然说:“臣家曲沃,愿意用家产充当军饷,不用官家发钱,请求带兵西征!”崇祯皇帝转悲为喜,给李建泰升官,让他兼督师,赐给尚方宝剑,准许便宜行事。临行前 ,举行了盛大的出征饯行礼仪 ,崇祯亲自用金酒壶给李建泰倒了三杯酒,还赐他手敕,上书“代朕亲征”。大明朝的国运,崇祯帝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建泰的一军之上。
可这人靠谱吗?阎崇年在《大故宫》一书中说:“李建泰出师不利,才走了几里路,坐的轿子忽然轿杆折断,当天又大风扬沙。行军到京南涿州时,已逃散3000多人。不久,李建泰惊闻老家曲沃陷落,家中资财散失一空,预期的粮饷打了水漂。他一急就病了,行动顿时慢下来,每天不过走30里,手下士兵也纷纷逃散。走到广宗,守城知县一连三天不准李建泰入城。李建泰老羞成怒,下令官兵攻城。城攻破后,杀死乡绅,鞭笞知县。堂堂宰辅重臣兼督师的李建泰,出京第一仗,竟然攻打自家县城,竟然屠杀天朝庶民,竟然鞭笞自家知县,竟然违背出师初衷!”
现在,李建泰带着数百残兵到了保定府,邵宗元开城门放他进来之前,先忍不住数落他一番:“你获得过天子的厚恩,皇上曾经赐给你尚方宝剑,还给你倒酒,跟你饯别。如今你不代皇上西征,却要叩关避贼吗?”不管怎么说,李建泰还是进来了。进城后,他竟然建议何复和邵宗元开门投降。
投降书已写好,就差大印了。邵宗元宁死不当亡国奴,携带大印从城墙上跳下,起义军要夺他身上的大印,他死不放弃,直到被杀害手仍紧紧地握着大印,起义军只好截断他的两根指头才取走大印。
何复自焚而死
在听到李建泰的建议后,何复厉声大呼:“我为大明朝廷守土,义不降,欲降者,任自为之!”他分守西北城角,亲自点燃火炮向城外轰击。不久,保定城失陷了,这一天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
据《明保定太守何公传略》记载,起义军将领刘方亮从未遇到过像保定这样让他付出惨重代价的顽强抵抗,他想屠城,谋士们赶紧劝阻:“明知京城已陷,皇帝已殁,军民依然固死抵抗,此乃为义而战。义城不可屠!”于是,刘方亮放弃了屠城的打算。
那么,何复去哪儿了?城破后,何复在城楼上自焚而死。还有个版本是,他当时受了重伤被俘,刘方亮知道他是忠义之士,不忍心杀害,便把他放在墙角走了。但何复奋力撕下衣服一角,蘸着自己的血,撑起身来在墙壁上写下:“明臣何复死难处。”遂绝食而亡。李树先生说,何复的仕宦生涯刚好满了十年。
何复死了。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一个月也被赶跑了,天下开始了清朝统治时期。何复以反抗起义军而为明朝死节,清初的舆论一致赞美他。甚至百余年后,清修《明史》定稿,在《忠义传》里给他立了大传。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皇帝表彰明末忠君,何复得赠太常寺卿,谥“忠烈”。据说,何复骨骸运回故里,葬于今平度云山镇前曲戈庄村东南,幸身后一子,名士凤。
今人该怎样评论何复?李树先生说,看他义不屈节、誓为明朝而殉的壮烈行为,人们自会与“成仁取义”连在一起而钦佩他的气节。如果他留在北京城,定然是会“唯将一死报君王”的;如果他和清军遭遇,大概不是慷慨战死,就是被俘就义。然而,历史给予他的机遇,却是和起义军对抗到底,为明朝守土而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乒乓]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