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01/28 06:02
· 来源 ·
· 作者 ·
王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城子村是城阳区原型 青岛话“通红”就出自这

城子村当年结婚新郎坐“清官轿”新娘绣花鞋镶铜钱,寓意家财万贯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不过近一个世纪以来 ,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快速转变,城市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风俗在种种冲击之下有的慢慢淡出人们生活 ,有的适应现代语境发生变化 ,有的已经消失,成为过去的传说。

而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村庄,城子村的风俗就像万花筒一般,绚丽多彩。

“二月二”和“七月七”要过节

城子村娶亲迎媳妇的形式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据村里老人王衍俊讲,旧时代,他是由其父母包办婚姻的,当地俗称“娃娃亲”。那时,他定亲需要给女方家送定亲聘礼,聘礼多为铜子钱、大小铜元、银元、票子之类。22岁结婚时,新郎王衍俊坐上四人抬的一乘红色花轿,随同另一乘空轿“清官轿”,由吹鼓手在前面开道,去往七里之外的海西村女方家迎娶新娘。到了女方家,女方家宴罢新郎,新娘坐上花轿,新郎换乘“清官轿”(清官轿,一般为绿色,配有秸秆扎花架绸花),并有四名送客相随,一起回男方家。到了男方家,新郎新娘按男前女后的顺序踏着红毡入门庭。喜主在天井(院子)中间设放方桌香案,上面摆着16个大馍馍,每个馍约2公斤重,上面印盖红色“双喜”大字,还摆着两枝蜡烛、三个酒盅和一壶酒。由新郎长辈主持新人拜天地,当地叫“三拜九叩”(即对天地一拜之后还要三叩首,这样连续三次)。新郎家的天井(院子)门和进屋门的门槛要各摆放一个马鞍,专供新郎新娘跨入,此举传说为图吉利。另外,洞房土坑前还放着搓背石,新郎新娘必须先踏上此石才能上炕。王衍俊还记得那时闹洞房的形式之一,村里男男女女一大群人到他洞房专门来看裹足缠脚的新娘的那双小绣花鞋,他们脱下她那双绣花鞋仔细端量,绣花鞋是用红布做的软底鞋,还镶嵌着清朝的小铜钱(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铜钱),寓意家财万贯。

城子村王春极老人,在20世纪70年代结婚时,是骑着自行车,由另一位男相宾骑着自行车伴随,去城阳村迎娶新娘的。到如今,村里年轻人结婚的方式都变了,迎娶新娘用的交通工具改成了小轿车,还要拍浪漫婚纱照等。

据《城子村志》描述和村里老人王康吉回忆,村里至今保留“二月二”和“七月七”过节的风俗习惯,“二月二,炒糖豆,大人孩子一炕头”,“二月二,摊煎饼,大人孩子一天井”。旧时,农家一般于黎明时,用草木灰在自家院内 、大门口、胡同、场园撒些圆圈,名曰“打囤”,囤内画十字,囤外画梯子,再撒放些豆、谷、麦粒,寓粮食高大满园之意。“七月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村民普遍磕“饽花”(把甜面团放在各种形状的木模里,磕出后制成各式花样的小面饼),“饽花”有小鸡、小猴、小篓、金鱼、荷花、元宝等形状。将这些做好的饽花用线串联成“串花”,小孩戴在胸前十分好看。遇上晴朗夜晚,老人们一边乘凉一边对着星空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青年妇女也各拿自己的精工针线凑在一起过“七巧会”。

城子村的民居通常为一院落,有北屋(正屋)三四间,有的还带东西厢房。村西迄今保留着大片黑瓦黑砖的老屋。

据《城子村志》记载,城子村部分居住区地名由此而来:后城,位于村东北部,地处古不其城城后而得名;后街,地处村西后部,大街位于其后,称为后街;前街,在后街前而得名;东南坝,在村东南,因地势而得名;大门里,位于后街中部,因旧时有临街大门楼得名;西南瓦屋,位于村西,旧时因那里有部分民房上盖有平瓦,故有此名。

城子村那些流传的俗语

城子村流传的歌谣、农谚、歇后语、方言土语等一系列俗语,其中有些在青岛其他地区也能听到。在城子村流传的民谣有:“嫚儿,嫚儿,你别愁,打开青岛住洋楼。汽炉子,烧猪肉,锅里蒸着白馒头。”、“小白菜,地里黄,三岁两岁没有娘。说了个后娘三年整,生了弟弟比我强。弟弟吃米我喝汤,弟弟上学我放羊”,等等。

城子村民间流传着许多气象农谚。如,“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重阳无雨一冬晴,立春落雨至清明”、“东虹雾露西虹雨,南虹发河水,北虹淹萝卜”、“早晨雾露,中午晒破葫芦”、“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立夏立不住,刮到麦子熟”、“瓦块云,晒死人”、“西北黄澄澄,必定刮大风”、“南风不受北风的气”、“北风姓宿,黑天就住,南风姓马,越黑越刮”等等。

还有一些流传的农谚颇为生动朴实。如,“豆豆豆,四、五、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萝卜末伏白菜”、“春分春分,小麦起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旱瓜涝枣”、“豆子开花,墒沟摸虾”、“冻了花大把抓,冻了杏光着腚”等。

城子村当地许多老人都还能背诵这样一些流传的歇后语:“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属大白菜的——心在里边”、“蒸的饼子——不用抢”(当地人称把饼子从铁锅上取下来为“抢”)、“海西(村)打虾子——越小的越精”(指用网捕虾,小虾一个个从网眼逃掉了,被视为精明)、“姓陈的跟着个卖枣的——趁早(陈枣)”、“苍蝇跟着个卖盐的——操些闲(咸)心”等。

城子村方言土语,不仅在当地流传,青岛市区、即墨一带也广为流传。如,“嗄杂子”(吝啬、小气)、“杂碎”(品质坏、无赖);在修饰“红、黄、黑、白”时说“通红 、显黄、轰黑、挑白”,把“很苦、很甜、很酸 、很辣”说成“白苦(或巴苦)、细甜、焦酸 、死辣”;“母是距远”(很远)、“母是大”(很大)、“起你”(给你)、“摸有”(没有)、“摸以”(没做)、““咯殃人”(烦起人)、“隔应”(讨厌)、“欢气”(欢喜)、“赶急”(赶紧)、“赶子好”(好、巴不得)、嗄拉”(绕过去、溜达)、“夜来”(昨天)、“头晌过晌儿”(上午、下午)、“年除日”(除夕)、“成天结”(整天)、)“部土”(尘土)、“脖罗盖儿”(膝盖)、“抽头”(抽屉)、“巴子”(冰雹)、“使人”(累人)、“撒泼地”(使劲地)、“剔登”(坏了);一些动词,“酣之”(用手拿着)、“补着”(抱着)、“扎固”(修理)、“查巴人”(胡弄人)、“倔人”(骂人)、“舔摸”(巴结),等等。

过去的城子村,远远望去,无边无际的滚滚麦浪,看不到尽头的碧绿菜地,袅袅的炊烟伴着鸡鸣狗吠,好一派田园风光。现在,城子村成了城子社区,面貌也发生了巨变,一幢幢高楼大厦替代了低矮的平房。

撰稿 王浩(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付稿酬)

◎城子村轶事王烙宗画照壁

以前,城子村有一个很有名的画匠名叫王烙宗。提起他来,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王烙宗的父亲对绘画很有造诣,他自幼耳濡目染,也喜爱画画。父亲见他聪慧伶俐,就专心指点,把自己的绘画技巧全传给了他。因此,他笔下的花、鸟、石、松、竹、梅同真的一样,深受人们喜爱。王烙宗人到中年,成了方园几十里很有名气的画匠。

南城阳村有个于保成,过几天要给儿子娶媳妇,他把家里拾掇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可不中意的是新房门口所对的大门口外的照壁,墙壁上白生生,光秃秃的,很是难看。老伴对于保成说:“当家的,新房管哪儿都好,要是能在门口的照壁上画幅画,那就更好啦!”于保成为难地说:“好是好,可咱找谁画去?”“听说城子村王烙宗画得好,你就不会托人把他请来,叫他给咱画。”于保成一听,连连称好。

第二天,于保成就把王烙宗请到了家中。左邻右舍听说王烙宗来了,都到于保成家,想看看王烙宗怎样画画。

王烙宗听了于保成请他的来意,沉思了一会儿说:“娶媳妇是件大喜事,我给你在照壁上画一幅《群鸟入林图》吧。”说完,他摆好笔墨,调好颜料,认真落笔,仔细点缀,一心一意地画起来。

只见照壁上画的是一片竹林,群鸟飞舞。画着画着,天色已晚,到了日落西山,百鸟归林的时候。这时,有一群家雀从这儿飞过,看着眼前有好大一片竹林,把这当成了夜宿的家,便一头扎向竹林,结果,全都碰死在照壁前。人们惊讶地说:“假竹林碰死真家雀,这画画得太神了!”

从此,王烙宗画假竹林碰死了真家雀的故事便流传开了。毕述财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