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中能做成一件事被世人记住就不错了,高恩洪却在青岛做成了很多件:创办私立青岛大学 、建立图书馆、为西镇居民修建“定安桥”、免除郊区农民赋税……这些都是他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做成的事。来青岛之前,他怎么都没想到,这次的仕途之路又会结束得如此快。但因为这些 ,到现在青岛人也没有忘记这位胶澳商埠督办,这位“干实事”的父母官。
创办私立青岛大学
不得不把这件事放在最前面介绍,因为这是中国人在青岛办的第一所大学。在青岛建造一所大学的想法,在收回青岛主权时就有了,之所以会落到高恩洪头上,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原因,但相信跟他的留学经验,曾经是教育总长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的好朋友吴佩孚一向以儒将自许,本来就重视教育,不知道创办私立青岛大学是不是也跟他有关。
创办一所大学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只要有地方、有钱、有老师即可。首先第一点就给高恩洪出了难题。凌云鹏、蔡志书在《北洋政府内阁中的三位蓬莱人》中说:“高恩洪选定俾斯麦兵营为校址(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北半部分),该兵营为德国侵占青岛时所修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俾斯麦兵营改名为万年兵营。当时在兵营驻扎着皖系军阀王翰章的部队。”想要建学校就得想办法把这支部队撵走,但高恩洪以胶澳商埠不宜驻兵为由,欲驱逐出去时,遭到了青岛驻军的出面阻拦。
这些“军爷”们不好惹,高恩洪自然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他决定来一次“先斩后奏”。1924年5月29日,高恩洪等人在胶澳督办公署(今青岛市人大和青岛市政协办公大楼)成立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高恩洪、宋传典(民国山东首富)、刘子山(当时的青岛首富)等11人组成筹备会统筹建校事宜,另外延请了梁启超、蔡元培等24位学界名流为名誉董事,校董会成立不久,他忽然宣布校址拟定于俾斯麦兵营。
消息一公布,王翰章当然不干。一次次争执自然不可避免。已经成立校董会以及向社会公布了消息,高恩洪这时有的是时间跟他争,不仅如此,校址的事情没有解决他就发布了招生简章。
有人问,高恩洪疯了吗?万一校址拿不下来呢?没有万一,整件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双方争论的结果是,请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定夺 。毫无意外,双方都得到了吴佩孚当即签发的一纸命令:“令开:奉督办公署第3239号准予备案。9月15日,奉870号公函,准将青岛兵营拨给本校永做校址。”
校址的问题解决了,建校经费怎么办?高恩洪捐了1万元,刘子山捐了2万元……筹款工作顺利完成。高恩洪兼任校长,孙广钦为校务主任。
从一开始,高恩洪就给这所学校定好了方向:办学一流。所以,校董会聘请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为名誉理事,聘请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颜惠庆 、顾维钧、罗家伦等二十四人为名誉董事,全是教育、思想、政治界的第一等人物。
这样的实力吸引了众多学生报名。除本省本国学生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的学生。朝鲜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帕尔克等,中国学生中有以后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等。万事俱备,1924年9月15日,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开课了。
开学后,名为“私立”,由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每月拨款1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1万元,青岛士绅富商每月捐款4000元作为日常经费 。青岛富商中刘子山、傅炳昭、宋雨亭都是校董。支持建校的吴佩孚曾到校视察。有了这所大学,人们口中的“东关街”从此变成了大学路。
面对日本人,他是个硬汉
首任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在任时,面对日本势力很懦弱,往往委曲求全。在他的影响下,各局局长对日本人也是小心翼翼。但高恩洪不吃这一套,上任后先撤换了各局局长。青岛主权已收回,日本人的警察署却还在耀武扬威,高恩洪提出这是违法国际法,侵犯了中国主权,毫不犹豫地将其撤销。
不仅如此,据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介绍,日本浪人长期通过青岛港口向中国私运枪械、军火,以前被中国警方查获以后,连人带枪都要交给日本驻青领事馆,由日本人自行处理 ,实际上不了了之。所以,青岛竟然成为日本浪人贩卖军火的一条主要通道。高恩洪上任后,再遇到这样的事,直接把军火全部拉到青岛市警察署。日本驻青总领事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抗议、交涉,高恩洪严词拒绝。
日本实业家为了免税,邀请高恩洪到“第一楼”吃饭。“第一楼”是日本人在青岛最大最好的饭店,位于聊城路、胶州路路口。这是个非常高档的日本饭店,到这里来吃喝的均是上层人士。高恩洪还是不退让。他强调,日本企业也得照章纳税,不能例外。软硬不吃,让日本人颇为头疼。
头疼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德国、英国、俄国在青岛的企业家们。原来,长期以来他们在青岛做生意,却不遵守中国法令、不交捐,也不贴印花税,青岛政府当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恩洪来后,对他们明令规定,照章纳税,不准特殊。
为台西居民修建“定安桥”
据《胶澳志》记载:“台西镇与市内之交通,因有青岛车站横于其中,往来者必须绕越车站南端之费县路,或小港沿北端之莘县路,至为不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团岛,曾经的台西镇,人口益多,但胶济铁路横行穿过,将其与市区阻隔,市民必须绕道而行,非常不便。高恩洪闻民众呼声,去西镇查看。于是,经勘测由大沽路、天津路路口跨泰安路,再跨胶济铁路、广州路至云南路修建了一座大桥。该桥位于青岛火车站北端,是座高架木桥,桥长190米,宽4.9米,共21孔。
落成之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曾经住在台西镇的人谁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这座桥,1924年10月11日,好像从天而降 ,人们都叫它“天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定安桥”,取高恩洪之字定安。从此,分离多年的云南路与大沽路相接,台西镇与市区相连。这是高恩洪的功劳。
但是,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当局为防军运泄密和破坏,将此桥拆除。抗战胜利后,又建了一座木桥,但短了很多,仅从泰安路铁道侧过铁道到广州路侧,叫泰云桥。解放后,改建叫跃进桥。后来,扩建青岛火车站拆去桥梁改建了地下通道,“天桥”便消失了。今天,天津路、大沽路路口那块绿地是当年“定安桥”的桥头。
这些事也都是他做的
除了上面这些,高恩洪在青岛留下的印记还有很多,比如建立青岛市图书馆,整顿了税收、筹办地方银行等。
据鲁海先生介绍,民国初期,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令全国城市建立公立通俗图书馆以普及社会教育开发民智。再加上蔡元培又是私立青岛大学的名誉理事,这事必须得办。高恩洪拨出专款在莒县路2号开办了胶澳公立通俗图书馆。青岛解放以后,改名为青岛人民图书馆,1953年迁到鱼山路改为青岛市图书馆,1991年又迁到延吉路,而它的创始人是高恩洪。
高恩洪又对民众疾苦颇为关心。青岛郊区农民长期受德国、日本帝国主义压榨,回归后又遇上旱灾,无力负担国家地税。高恩洪了解情况后,决定豁免1922年到1924年的全部地税,农民一片欢腾。此外,高恩洪还“始设济良所”、取消运输商行由各船行自行办理运输、筹办地方银行、健全完善社会救济机构等,颇受民众所称。
当高恩洪在青岛干得如火如荼时,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这次吴佩孚兵败退到南方。曾经为了创办私立青岛大学时被撵走的王翰章又回来了,并逮捕了高恩洪。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高恩洪为青岛办成了这么多的大事。此后,他彻底离开了政界转入实业界。他曾在上海创立了自动车公司、闵行汽车公路公司,曾担任中国兴业银行董事长。1943年,高恩洪病逝于北京。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