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12/29 02:42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光影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特鲁泊是提督楼首位主人 青岛商人为他立功德碑

第三任胶澳总督叫特鲁泊他最初的官邸是“瑞典木屋”

很多人都知道,信号山南麓的迎宾馆又叫“提督楼”,是专门为胶澳总督建造的官邸。青岛历史上总共有四位胶澳总督,其中第三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泊是任职时间最长(历时十年)、军衔最高(海军少将)的一位,同时也是总督官邸的建造者。

为了这座总督官邸特鲁泊煞费苦心。据说官邸的造型是按照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来的,而当初选址时,他还专门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寻来寻去最终才在信号山下勘定这块宝地。提督楼建了3年,耗资已过百万马克,特鲁泊因此遭到了国会的弹劾。

特鲁泊出身海军

还是先来认识下特鲁泊吧。1854年5月17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卡茨胡特,父亲是一位牧师。然而,他的人生跟父亲的职业没有任何关系。1871年,特鲁泊以士官生的身份加入德国海军,此后便一直跟海打交道。

之后,他的人生是这样的:1871年至1874年西印度群岛、北美和地中海;1876年至1878年西印度群岛、中北美;1879年至1880年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1883年至1886年环球航行。1894年10月至1897年12月,特鲁泊在柏林的海军最高司令部。1897年7月1日,在胶州湾占领事件出现前的4个月,特鲁泊被任命为海军中校。

通过这段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特鲁泊的人生普通、平凡,没有大起大落。

也许,正是这些年跟大海的经历促成了他与青岛的缘分。他担任胶澳总督的时间是1901年,但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跟青岛有过一面之缘。

刘宗伟在《胶澳总督特鲁泊即墨辞行》中介绍,强占胶州湾后 ,为了稳固统治以及将“青岛建设成德国在东亚重要的军事基地”,德皇威廉二世开始增派军事力量。1898年1月26日,作为海军舰长,特鲁泊率“克莱菲尔特”号和“达姆施塔特”号军舰,将1155名步兵和303名炮兵运抵青岛。2月11日,他成为胶州地区德军司令。直到4月初,德国政府宣布胶澳为其殖民地,并设立总督府,任命卡尔·罗森达尔为首任胶澳总督后,他才又有了别的工作安排。

与青岛只有短短两个月的缘分。让这位“过渡性临时指挥官”想不到的是,用不了多久,他竟然还会再回到这所城市。

胶澳总督罗森达尔干了不到一年就匆匆离开,成为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第二位总督叶世克也在1901年1月份突然病逝。也许因为那段短暂的缘分,特鲁泊被选中来到青岛,这次他的身份是:胶澳总督。临时官邸“瑞典木屋”

1901年6月8日,特鲁泊来了,带着一家人来了。作为德国在青岛的最高军政首脑,他先去参观了自己的官邸“瑞典木屋”。

估计特鲁泊和家人看到这个地方时都蒙了,因为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为总督由德国运来青岛一个居住用房 ,这是一个可拆解的木板房。”建筑物两层以上的南向和西向部分围以柱廊,看上去像是一座瑞典森林中的度假别墅,因此也被称作“瑞典木屋”。木屋的后面还附建了一座辅楼,这是一座砖砌的塔楼,令小木屋增色不少。虽然木屋看起来有些简陋,但也配备了花园 、凉亭和网球场,以衬托主人作为总督的身份。

其实,特鲁泊已经算不错的了。德占青岛的前两年,军政首脑无专用办公、居住地点,第一、二任总督都住在原清总兵衙门内。直到1899年秋,德国才在今汇泉湾西北岸建起一座临时官邸,供胶澳总督居住。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又为什么叫临时官邸呢?青报网所载《消失的“瑞典木屋”》中有这样一件事:1898年7月2日,《柏林日报》刊出了旅行记者邬尔夫的青岛日记,披露了当时总督副官及驻中国特派员单威廉借代表德国政府负责征购胶澳土地之机,私自违规购买一片山地的详情,这令最早来到青岛的德国移民很愤怒,也令德国国内舆论哗然。这一事件最终的结果是总督府收回了这片土地,并在这里建起了临时性的官邸建筑。这座总督私邸面向维多利亚湾(汇泉湾),并与单威廉的住宅为邻。

这座总督私邸是在一种准军事状态下完成的,决定了这座建筑的临时性。在德占青岛第三年,几所木制结构的预制房匆匆运到青岛,总督私邸便快速拼装而成。

位置不错、环境也可以,更何况周边尽是些高官,但特鲁泊对这座木屋兴趣不大,声言“总督和他的家眷不能永远住在这里”。所以上任伊始,特鲁泊就开始筹划要建一座真正能体现身份和威望的总督官邸。

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孙保锋在《百年传奇迎宾馆》中分析说:“特鲁泊向往一座堪比香港总督官邸的心情可以理解。一方面,这座临时官邸过于简陋,甚至还比不上上海犹太富豪们的私家别墅;一方面,身染伤寒的上任总督保罗·叶世克就是在这里病逝,这令特鲁泊感到不快。1902年来访的山东巡抚周馥,因为看到临时官邸入口处的十字架,深感不安,认为这种‘不吉’符号不该装到住宅。也许,这更加坚定了特鲁泊迁离这座看似飘摇不定的宅邸的决心。”

新官邸找来风水先生选址

总督下令要建新的官邸。执行者赶紧拿出了设计方案,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正在设计一座总督府的行政大楼,大楼将容纳直接与总督府打交道的各局处帮所,包括总督住房和必要的会客室。”

这就是最初的设计方案,总督官邸与总督府办公大楼设计在一起。即建筑的前半部分用于办公,后半部分用于起居。这有点像中国古代衙门的格局了,既经济又实用。但这个方案遭到了特鲁泊的反对,原因有两点:一,办公与住房在一起,没有私人空间;二,这么大规模,没有足够的土地,很难将办公室、会客室、起居室有效地结合。

最后的决定是在总督府山(今观海山)南麓建造总督府行政大楼,在信号山东南麓建设总督官邸。从总督府备忘录看,官邸设计者是马尔克,建筑师为德国人施特拉塞尔,施工则由汉堡施密特公司负责。据说,官邸是按照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建造的。

方案已通过,可总督官邸却迟迟没动工。为什么呢?孙保锋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直到1905年10月,经过重新选址的总督官邸才在信号山东南麓动工。传说,为了官邸选址,特鲁泊还专门请来中国的风水先生堪舆,寻来寻去最终才在信号山下勘定这块龙兴之地。”

工程超支遭国会弹劾

官邸开工建设时,特鲁泊正在德国休假述职,总督一职由海军上校冯·塞麦恩代理。虽远在德国,但他非常关注官邸建设的事,不仅与建筑师保持着密切联系,还在德国积极落实工程资金,甚至亲自到斯图加特等地定做家具。1906年9月,特鲁泊返回青岛,他往来穿梭,直接督导了总督府邸后期建设。

1907年7月,新官邸正式落成。据孙保锋介绍,这座石 、钢 、砖、木混合体的三层楼,总高度30余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风格独特,气势雄伟。它的工艺要求极为苛刻,前后有4家青岛公司承接施工,都因技术要求太高而被淘汰。听青岛老一辈人介绍,当时的木工制作护墙板、门窗等,只要德国监工在接缝上能插上刮脸刀片,就算不合格,用斧子砍去重新制作。至今一个世纪,整个建筑内没有一件木制家具因质量问题出现裂缝和变形。从材质上说,新官邸就非其他建筑所能攀比。钢材出自德国克虏伯公司,饱经百年风雨从来没有生锈,让许多建筑学家感到惊奇,特别烧制的砖瓦则来自捷成洋行的窑厂,立面则由优质崂山花岗石砌筑。如此华丽铺张的建筑,不仅在青岛,就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1907年9月25日,特鲁泊在“瑞典木屋”举办了最后一次招待会,与“这座可爱的老房子”进行告别。10月初,他带着夫人安娜、女儿莎瑞尔、长子海因里希和次子威廉一起迁入了富丽堂皇的新官邸。特鲁泊成为了信号山新总督官邸的第一位主人。

特鲁泊曾在日记中写道“上帝赐予新居”,并对外公布新居造价45万马克。但据说,实际耗资已过百万马克,这一说法后来被载入1922年日本出版的青岛导游手册。无论是45万还是100万,它的造价远远超出预算是肯定的,相对于殖民地紧张的财政收入,其耗资也堪称天文数字。当消息传回国内,帝国国会的议员们自然不会答应。

先是建筑师施特拉塞尔接受了德国皇家总会计署的质询,他本人解释说:“由于时间紧迫,无法准确预算具体的建造费用,所以会导致造价提高。以前认为的由于官邸花岗石立面原因造成超支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一费用在青岛只相当于柏林的五分之一……”后来,特鲁泊在官邸完工后突然被召回国,据说就是因为铺张浪费而遭到国会的弹劾。然而,特鲁泊很快就把远在大洋彼岸道听途说的议员大人们搞定,打道回府,继续他为所欲为的总督生涯,直到1911年卸任归国。那以后,关于总督官邸的造价再也没人问起,但是每个亲眼见过这幢奢华豪宅的人都不难想像它吞噬了多少马克。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