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日本陆军出现了三个“中国通”,他们长期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对所属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一切事务都了如指掌。其中一个叫板垣征四郎,日本昭和时代重要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之一。
板垣是出了名的胆大,1931年与石原莞尔共同策划“九·一八”事变,以1万关东军挑战20万东北军。1937年,又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军30多个师 ,攻占山西。但你绝对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嗜血好战的狂人,因为长得太矮,上中学时差点儿被“拒收”。
个子太矮差点被学校“拒收”
“他身材矮小,头剃得精光,脸刮成青白色,黑色的眉毛和小胡子特别显眼;总是服装整洁,袖口露出雪白的衬衫,加上有个轻轻搓手的习惯动作,颇给人一个温文尔雅的印象。”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这是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笔下,板垣征四郎的形象。
身材矮小,几乎在所有对板垣的描述中,都会提到这一点。估计对他自己而言,这也是个“痛”,因为曾经差点因为身高错过学校。
板垣出生在一个日本士族家庭。祖父是神道教徒,明治维新时隐居乡野,潜心研究汉学。父亲也是个神道教徒,曾长期担任地方长官,同时兼任一家女子学校的校长。板垣自幼随祖父母生活,被视为“掌上明珠”,4岁起便跟着祖父学习汉学。他之所以日后成为日本陆军中的三大“中国通”之一 ,与祖父对他幼年的汉学教育不无关系。
但小时候的板垣并不出众,他不爱学习成绩一般,身材矮小头又太大,形象也一般。后来大家发现,他不爱学习是因为心里早就有了想法——从军,而且一定要考入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但当时学校录取对身高有一定要求,这对板垣来说是个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对着军医坚定地宣誓“效忠天皇陛下”,为“大日本帝国献身”!军医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最终破例关照他,才使他获得了进入陆幼的机会。
进入学校,板垣又遇到了当时有日本陆军“军神”之称的学监大越谦吉,在他的思想熏陶下,板垣逐渐成为一名狂热尚武、嗜血好战的青年军官。
板垣征四郎的发迹地:中国
1903年12月,板垣征四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成为该校第16期的学员。这一期学生中,出过许多侵华的“高手”和“有名”人物,像土肥原贤二、冈村宁次等。
在所有同学中,板垣进入战场算是比较早的,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同年12月,19岁的板垣随部队开赴中国东北前线,出发之前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粉身碎骨为天皇“尽忠”。
很快,他就因作战勇猛而闻名军中。朱晓艳、班惠英在《炮制傀儡政权的板垣征四郎》一文中说,在一次大会战中,板垣的左胫部被子弹打穿,伤势非常严重,但他仍坚持战斗。后来部下硬把他抬下火线,送到随军医院。待伤愈合,会战已经结束了,这次“打仗立功”的目标因而没有实现。
虽然没有立功,但板垣在军中已经有了一点名气。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他主要跟随部队在中国东北的旅顺(今大连旅顺口区)、奉天(今沈阳)等地与沙俄军队作战。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面对广大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他脑子里想的是:“如果日本帝国拥有这些,将会更加强大。”正是这个想法,影响了他此后一生的命运。
因为在这之后他几乎所有的职务都与中国有关:1916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晋升步兵大尉。1917年至1919年,任参谋本部部员,被遣往中国从事特务活动。1922年起任日本参谋本部中国课课员,从此更加频繁出入中国,从事侵华阴谋活动,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926年起任参谋本部兵要地志班长。因板垣长期出入中国从事间谋活动,当时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一起,号称日本陆军中的三大“中国通”。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可以说,板垣征四郎发迹于侵略中国的阴谋特务活动。”
他为什么敢以1万对20万?
除了是个“中国通”,板垣征四郎还有个特点,胆子大。他是一夕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陆军的军人秘密团体)的重要成员,政治上胆大妄为,一意孤行,具有少壮派军阀的一切特点。虽然身份不过是关东军的高级参谋,但连内阁首相他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当时日本陆军大将中有两个人物:板垣之胆和石原(石原莞尔)之智。
正是这个大胆,让他竟然用1万关东军对抗20万东北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卞修跃在《“九·一八”事变主谋:板垣征四郎》一文中介绍:“板垣征四郎一直认为,日本关东军与东三省中国军队之间必有一战,力主关东军‘未雨绸缪’,预为部置。为此,从1930年6月起,板垣开始进行其所谓的‘参谋旅行’,对哈尔滨、锦州、旅顺等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1931年3月,板垣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发表题为《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的演讲,宣称中国东北地区为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大肆鼓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5月29日,在部队长会议上他再次发表题为《关于满蒙问题》的演讲,进一步鼓吹出兵侵略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是日本‘当前的急务’。”
但当时的日本天皇也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数字比:1万关东军对抗20万东北军,能行吗?
1931年8月,板垣在一次关东军的动员会上是这样说的:“不要看中国是个现代的国家,好像有现代国家的一切特征,实际上中国是分散的部落。对一般的民众来说,顶多就是给谁交税的问题,并没有紧密的国家联系,可以给北洋军阀交税,可以给蒋介石交税,给张作霖交税,给张学良交税,或者给日本人交税,都是一样的。”
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在《浴血荣光》一书中解释:“板垣这个话的意思是:中国社会可以分而制之,中国从政治力量到军事力量都可以分而制之,不要看总体上人口多,总体上兵力很强,但却是分散的,各怀鬼胎的,各有各的利益的,互相争斗的。我们能够把他们各个击破。”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实了板垣的想法。板垣和石原莞尔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为了表彰他在“九·一八”事变中做出的“功绩”,日本天皇将他从关东军高级参谋升为参谋长。
平型关大捷打破“板垣神话”
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1937年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军30多个师 ,攻占山西……板垣征四郎在日本国内的呼声越来越高,难道这个战争狂人就真的“战无不胜”了吗?
当然不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役,消灭日军1000多人。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说:“历史对这场战役的评价是: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高涨了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被打败的那一方就是板垣的“神话部队”。
舒云在《平型关战役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文中介绍,1937年8月22日起,八路军第115师等部陆续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开赴抗日前线。9月20日,林彪、聂荣臻率领115师抵达平型关一带。同日,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率21旅团一部占领灵丘县城,逼近平型关。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是阎锡山,他和板垣曾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利用这层关系,1936夏天,板垣作为日本关东军代表特意到太原拜访阎锡山,看望老同学。可他很“鬼”,他先乘汽车从察哈尔省绕蔚县、代县进入山西,还不时徒步,借机侦察地形。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和河北交界,地势险要,自古就是长城南端的重要隘口。为什么这位“中国通”偏偏选择对进攻不利的平型关呢?答案是因为这是进攻雁门关的必经之路,穿过平型关可以尽快实现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此时的阎锡山雄心勃勃,制定将日军放进平型关内加以围歼的决战计划。他任命傅作义为总指挥,以一个师加两个旅作为总预备队,以8个团的兵力从内长城外侧公路向东、西跑池、小寨间迂回,侧击日军右侧背。八路军115师的任务是从平型关东边的山地夹击日军,断敌后路。
平型关东侧的乔沟是通向灵丘、涞源的公路,仅能通过一辆汽车。沟深数丈,只有老爷庙前有一个缺口。南北沟岸也比较平坦,便于隐蔽和发挥火力优势,是设伏的好地方。林彪决定埋伏在乔沟至东河南镇两侧,来个瓮中捉鳖。1937年9月24日拂晓,115师进入阵地。9月25日早晨7点多,日军出现了。这是板垣师团21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由于日军在中国还没打过败仗,他们进入乔沟后,仍然大摇大摆,不可一世。随着师长林彪一声令下,两颗红色信号弹升空而起。顿时,炒豆般的枪声响成一片,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砸下去,好几辆汽车中弹起火。八路军打完子弹后,就冲下去和日本鬼子展开白刃战。战果是:115师毙伤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我方伤亡500余人。
平型关大捷前,不要说国民党军,连山西老乡也看不起“土八路”。日军在中国如入无人之境,突然被狠狠地“当头一棒”,日本国内也晕了头。平型关击毙的日军军官最高是个营级,可第二天的日本报纸竟登出板垣征四郎的“死讯”。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编辑:光影]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