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在一个多月之前的9月3日,天安门广场还举行了盛大阅兵仪式,以祭奠先烈、振奋精神。那一天,我们不光目睹了英姿飒爽的现役士兵的风采,也看到了不少抗战老兵的身影。
其实,能活到今天的抗战老兵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老兵已经仙逝,有的就牺牲在战场上。不久前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一表彰使得那些牺牲的抗战老兵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这批新近公布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青岛人李维藩、李佐民、张咨明名列其中。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青岛籍抗日英烈张咨明和常溪萍的故事。
“脱掉长衫到游击队中去”
和不少抗日英雄相比,张咨明的名气可能不够大,但他做出的贡献也许不为小。
张咨明,原名张铭通,1915年5月出生于莱西县(原属莱阳县)西张家寨子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人正直、厚道 ,伯父是个老教师。在父辈的熏陶感染下,他小时候得以接受正规的教育,这也为他后来接受进步思想奠定了基础。
据莱西市委党史研究室麻连飞所撰《张咨明烈士传略》记载,张咨明自幼天资聪颖,能过目成诵,加上学习勤奋,手不释卷,知识比较丰富,每学期考试成绩均在班级前三名之内。1934年,张咨明考入掖县省立第九中学,19岁的他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尤其喜爱鲁迅的著作。次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立即参加了“学联”爱国活动,开始在学运中崭露头角。
1936年,张咨明考入北平弘达学院高中部。在这里,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成为学院民先组织的负责人之一,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民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其组织成员共300人左右,分成36个分队,是不少进步青年的聚集地。张咨明既然加入了这个组织,就等于接受了党组织对他的考验。他果然不负众望,是年秋,他受命接待了莱阳乡师民先分队负责人吴兴志、孙可佩,对二人谈了西安事变后的抗日形势,介绍了民先的具体组织领导及应注意的事项,交代待他们回校后联络进步学生,发展民先队员,预备在家乡成立民先分队。
参加革命不可能永远坐在办公室里,在当时,共产党针对青年们的思想毛病,特别提出了“脱掉长衫到游击队中去”的号召。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咨明响应这一号召,离开学校,从北平回到家乡。刚回家不久,他就联络老朋友吴青光、张益民、王军光、王子阳 、昌德兰(后改名常溪萍)等,在莱阳(今莱西)西南部以孙受、院上为中心,发展民先队员,建立民先组织。当时的宣传条件有限,于是张咨明经常打着小旗,唱着歌曲,到各村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有时还到市集上进行演说,讲解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
这种宣传手段虽然简单,但确实能够调动老百姓的热情,随着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参加民先组织的人越来越多。人多的时候,因没有联系地点,张咨明便主动将联系地点设在自己家里。那时每日来往他家的同志很多,常常在夜间来三五十个人吃饭。有一天晚上,一连煮了5大锅地瓜!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就买粮吃,全家人毫无怨言,始终尽最大努力做好接待同志们的工作。
1937年12月底,莱阳的党员、民先队员代表20余人在孙受小学开会,按省委的指示,重新组建了莱阳县委,同时成立了民先莱阳县队部,张咨明被推举为民先县队部委员。
处决汉奸,截杀日本军官
八路军由于在抗战初期力量弱小,着重向敌后发展,开辟敌后战场,从而极大地钳制了日军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这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很常见。张咨明负责的莱阳民先队伍就是这样一支从事游击战的队伍。
按照史料记载来看,这支队伍在不少事件上表现出色。其一是处决汉奸。当时莱阳孙受汽车站的站长于升远和站役张广义对日本特务百般献媚,为人不齿。张咨明带人前往孙受汽车站,当时于升远已去了烟台,便捉来张广义,当众宣布其引狼入室、卖国求荣的罪行,并立即执行枪决。
再一个就是打击奸商。抗战伊始,一些商人唯利是图,大量抢购粮食,贩运给青岛日伪粮库。为打击这些汉奸商人,张咨明和庄国瑞带领队员在水沟头、夏格庄、孙受、团旺、马连庄等公路沿线较大集市开展查禁活动。见粮商就查,对民愤大、无理抗拒者游街示众。后来,商人由集市转入乡村,继续收购粮食。武装宣传队立即跟到农村,白天搜查窝主,晚上在交通路口设伏,一经捉获立即将商人和马车一起扣留,除没收粮食外,还处以罚金,限期交钱赎人。
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搅得日本人不得安生。值得一提的是,张咨明还带领队伍来了一次“正规作战”,截杀了日本军官。赵胜刚在《张咨明》一文中称,那是1938年2月19日,张咨明接到报告说“一辆日本小汽车自即墨方向开来”。经过和队长庄国瑞商议,决定干掉车上的日本人。当日,队伍随张咨明奔向夏格庄村南,他先让士兵隐蔽在公路附近的一个草垛后头,然后对赶来看光景的老百姓说:“乡亲们,过会儿有一辆鬼子的小汽车要开过来,大家不要怕,都站到路边,装做欢迎的样子,保证你们没危险,我们一定能把他们抓住的!”10点多钟,一辆挂着日本旗的小汽车果然从南面开过来。车上的鬼子看到路旁有许多老百姓手拿小旗朝他们摇晃,就慢慢停了下来。汽车刚刚停稳,只见张咨明一个箭步冲上去,打开车门,一把将司机拽了出来。与此同时,庄国瑞和隐蔽在草垛后面的士兵也一拥而上,迅速缴了车上六个日本兵的枪,押回村子。这时,愤怒的老百姓围了过来,吼叫着,把鬼子的汽车掀翻,一把火点着了。原来,日本驻青岛海军宣抚班班长金堂文雄(也称丰田)等六人,是到国民党莱阳县党部劝降的。当晚,这伙人被处死,扔入了枯井中。
此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2月,莱阳县委在河崖村以民先队伍为基础,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九大队,委任庄国瑞为大队长,张咨明为政委。队伍初建时,只有30人左右,不久扩编成3个中队,每个中队设3个小队。队伍扩大后,便开赴招远、莱阳、栖霞边区活动。
13人与800多敌人肉搏
1940年春,张咨明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14团政治委员。
这一年,抗战形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敌后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引起日军的警觉,一次又一次针对八路军的扫荡袭来。张咨明本人也牺牲在一次“反扫荡”作战中。
通过党史材料,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战斗场景。那是在1940年6月1日,日军纠集驻青岛、烟台、招远、掖县 、平度、潍县的敌人数千人,对胶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驻招远县蚕庄一带的敌人,为拔去扼守在灵山的14团这个眼中钉,以扫除其掠夺中国黄金的障碍,趁机纠合扫荡之敌向灵山围来,企图消灭14团。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14团留下一营和特务连坚守灵山阵地,掩护当地群众和其他部队安全转移。
6月6日这天,日军大岛、池田两个大队,直扑灵山。他们凭借优势装备,首先对灵山14团阵地一阵狂轰滥炸,紧接着在炮火的掩护下蜂拥而上。敌人的第一次进攻被张咨明他们打下去了。第二次冲锋又被打下去了……但是,14团阵地上人员也减了大半,团长宋子良英勇牺牲。更为严峻的是子弹就要打光了。这时张咨明也已浑身是伤,满面焦土,他做出了最光荣的抉择!
据高少帅、李栋所撰《灵山战斗的英雄赞歌》一文介绍,张咨明望着山下四周蠕动的敌人,知道这时撤出灵山已经不可能了,他转过身来环视一下身后 ,用探寻的目光注视着他的战士。他心里一阵抽搐,不能让战士们都死在这里。他紧锁着的眉头松开了,果断地命令军需处处长王吉山率领战士突围下山。王吉山知道留在阵地上意味着什么,便争执道:“你是政委,应保存好党的文件,该你下!”张咨明火了:“不要啰嗦,文件已做处理,你快下!”争执不过,王吉山只好率领部队突围。
此时的灵山上,只留下了一个班的兵力。山下800多名敌人又开始了进攻。张咨明把12个战士召集在一起,严肃地说:“我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掩护战友们撤退。咱们必须死守住这灵山峰顶,活不缴枪,死不当俘虏!”话音刚落,敌人便扑了上来。张咨明率12名战士如猛虎一般跃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枪托砸、大刀砍、牙齿咬……终因寡不敌众,战士们相继牺牲。
到最后,整个战场上我方只剩下了张咨明一人。他身上多处中弹,满脸血迹,昏倒在石崖下,手里紧握着最后一颗手榴弹。这时,围上来的敌人吼叫着:“捉活的!”张咨明用力睁开血迹模糊的眼睛,忽地站了起来。敌人一窝蜂似地围了上去。张咨明毅然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张咨明牺牲时年仅25岁,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舍生忘死,什么叫民族大义!特约撰稿 田野[编辑:夜楼]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