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自然会想起“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文景时期百姓生活富足,西汉国力强盛。
而琅琊王刘泽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当然不是靠的善骗 ,也并非靠的王位,说到底,靠的是“安刘定汉”。某种程度上说,“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开启,刘泽功莫大焉。
刘泽是这样哄刘襄的
能在骗局之中处乱不惊,再度行骗,可以说是“骗子界”的高手了,琅琊王刘泽就是这么一个人。
得知自己被孙子齐王刘襄欺骗之后,刘泽肯定是懊恼万分,他不但不能统帅齐兵,连琅琊兵权也丢了,回不了国,当不了家,活脱脱地成为孤家寡人。可短暂的思考之后,刘泽就为自己找到了出路,说来有趣,他决定将计就计,再度行骗。
和上次欺骗吕后一样,刘泽再次抓住了当事人的贪利心理。刘泽哄劝刘襄说:“大王您是高皇帝的长孙(其父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应当继承皇位。如今大臣们还在犹豫不定,而我在刘氏中是最年长的,他们是等待我去决定大计的。如今大王把我扣留在这里,也没有用处,不如派我前往长安,帮您争取皇位。”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齐王竟然信以为真,不光好吃好喝伺候着,还安排车马送刘泽入京。
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送走刘泽之后,刘襄发齐兵和琅琊兵夺取了已被封给吕氏的济南国。齐王函告诸侯,自己要举兵长安,诛吕安汉。长安城里的相国吕产闻讯后,派大将军灌婴统帅汉军东拒齐兵和琅琊兵。灌婴是高祖旧将,不满诸吕叛汉,到了荥阳,心中考虑道:“吕氏家族领兵占据关中,想危害刘氏而自立。我现在如果打败齐军回朝,这是增强吕氏的力量。”于是,就让军队停下来驻扎荥阳,派出使者通告齐王,愿互相联合,等待吕氏一叛乱就共同诛杀他们。不久,以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为主的功臣党,发动政变,斩杀了吕产和吕禄,吕氏一族被清理出政局。
琅琊王刘泽催生“文景之治”
此时,琅琊王刘泽也赶到了长安。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已经被废,新皇帝究竟选谁来当成了问题。大臣们都同意朱虚侯刘章的意见,欲立齐王刘襄为帝,可刘泽却表示反对,他痛恨刘襄对他的欺骗,决心报复。刘泽说:“齐王的舅父驷钧乃虎狼之辈,比吕氏更为可怕,如立齐王为皇帝,必再有一次吕氏乱政!”陈平等人对驷钧之事颇有耳闻,也表示反对。刘泽还提出:“今有先帝儿子,缘何立孙?”大家更是铁定了心,不立刘襄。可是立谁呢?
有人提出了代王刘恒。刘恒是刘邦第四个儿子,为薄氏所生。薄氏出身不高,故薄氏一族颇谦恭简朴,正是功臣们最放心的外戚。在刘邦直系血亲中,刘恒辈份最高,年纪也最长,更重要的是他素有仁孝宽厚的声名,不论在血亲排行上和德行上均最合宜。于是,刘泽便与诸位大臣一起拥立刘恒为天子,是为汉文帝。
最先起兵讨吕的齐王刘襄,虽然一开始骗了琅琊王刘泽,最终还是被这位爷爷算计,末了也未能当上皇帝。岛城文史学者彭煜文认为,不管刘泽是出于报复还是出于公心,事实证明,舍齐王而迎代王,拥立汉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不立刘恒那样老成之人为帝,便不会有文景两代与民休养生息之治。没有“文景之治”,也难有汉武帝时代的兴旺发达。倘若立齐王刘襄为帝,必然导致外戚干政,大汉江山未必会传四百年。有道是:“老臣谋国”,琅琊王刘泽应该是安汉的第一功臣。
家业毁在他孙子的手里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安抚齐王刘襄,将吕后时所割齐国的城阳、琅琊、济南三郡,尽数归还齐国。对拥立自己登基称帝的琅琊王刘泽更是重用和厚赏。孝文帝元年(前179年),汉文帝徙琅琊王刘泽为燕王。燕地居汉朝北方边陲,疆土比琅琊大许多。高祖四年初立燕国,先封张耳,再封太尉卢绾。燕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实乃汉朝的藩屏之国。
刘泽被封为燕王仅一年就去世了,谥号是敬王。黄岛区琅琊台前的琅琊港,春秋时为全国五大港口之首,西北几百米处有一巨冢,相传为刘泽之墓,至今封土完好。刘泽死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刘嘉,这就是燕康王,国家治理的还可以。到了刘泽的孙子刘定国在位时,国政就不行了。刘定国荒淫可耻,竟然与自己父亲的姬妾通奸,并生了一个男孩。此后,刘定国又将弟弟的妻子强夺为自己的姬妾。他禽兽不如,后来竟然与自己的三个女儿通奸。
这件事最后被人告发,起因是刘定国打算杀死他的臣子——肥如县县令郢人。据郑林、刘伟等编著的《〈史记〉新读》介绍,郢人把他的罪行上告朝廷,刘定国先下手为强,派人假借其他的法律检举郢人,然后,将他逮捕并且杀害灭口。到了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郢人的弟弟上书朝廷,揭发了刘定国的全部恶行,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一片讨伐之声。由于影响重大,朝廷派专使前去调查,结果,情况属实,证据确凿。汉武帝召集公卿大臣进行讨论,应该如何处置刘定国。公卿大臣们都认为:“定国的禽兽行为,败坏人伦,违背天理,应该判处定国死罪。”汉武帝批准了他们的建议。最后,刘定国畏罪自杀,封国被废除,成为汉廷直辖的郡。
中国古语说“富不过三”,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大家族的福泽,不可能永久保持,到了第五代就没有了),历朝历代的豪门大族似乎都逃脱不了这个定律。琅琊王刘泽一心安汉,积累下雄厚的家业,可到了孙子一辈就灰飞烟灭了。由此可见,再雄厚的家世门楣也是不足依傍的,居安思危,富且修身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特约撰稿 田野
◎链接琅琊国
历史上的琅琊国,按封王计应有7处,但有3处封地不详,或许以郡、县为国,或许原本就无封地。
第一个琅琊国为西汉建。西汉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改琅琊郡为国,封汉高祖刘邦之弟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治琅琊古城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47年)改封刘泽为燕王,除国复郡。立国35年。
第二个琅琊国为东汉建。东汉刘秀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郡为国,封刘秀第11子琅琊郡公刘京为琅琊王,都开阳(今临沂市),七传至汉献帝初平年间国废。立国150余年。
第三个琅琊国为三国时期东吴建。始建年代,封地皆不详。据三国孙吴皇族世系记载,孙权第6子孙休被封为琅琊王。公元258年,孙琳废会稽王孙亮,立孙休为东吴景帝。
第四个琅琊国为西晋建。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灭曹魏建立两晋,大封同姓27人为王。琅琊改郡为国,封司马懿第9子司马伦为琅琊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改封司马伦为赵王,改封东莞王司马伷为琅琊王。国都在今临沂市。司马伷三传至司马睿。
第五个琅琊国为东晋建。琅琊王司马睿居京师期间,素与琅琊士族王导善。王导常劝司马睿离京之国,培植自己的势力。永嘉初年(公元307年),琅琊王司马睿用王导计,出镇建邺。晋怀帝司马炽蒙尘平阳后,王导、王敦等琅琊贵族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在建邺培植自己的势力。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被杀,司马睿便于建邺称帝,都建邺,并改名建康(今南京市),史称东晋。东晋建国,完全依赖琅琊士族势力扶持,时人谓“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称帝后,封自己的儿子司马褒为琅琊王。江南琅琊国封地不详,或许以郡为国,有待进一步考究。但自司马睿渡江后,琅琊王在江南传4代10王,立国103年。自司马睿以下,有6个琅琊王登基称帝,占东晋11帝的半数以上,是晋代27个王族中的旺族。公元420年,南朝宋武帝刘裕灭东晋,琅琊国亡。
第六个琅琊国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建。据南北朝皇族世系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即位)之子高俨被封为琅琊王,始封年代与封地皆不详,一代而已,未有传封。或许高齐改郚城为琅琊,先封高俨而后改县,有待进一步考究。
第七个琅琊国为唐代建。据唐代皇族世系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第8子李贞封越王。李贞之子李冲封琅琊王。而李冲之子李琳又嗣封越王。李冲琅琊王始封年代与封地均不详。或许唐代析岭方县所置琅琊先为国而后改县,尚待有识者考证。彭煜文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