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贾若瑜是一员儒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因对游击战有着独到研究,而被称为“游击大王”,曾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表扬。他纵横胶东战场,屡施奇谋,痛击日伪军。在日伪军对大泽山根据地进行扫荡时,他指挥军队,同优势敌军展开激战,彻底粉碎敌军进攻。
在攻打平度城的战役中,贾若瑜率军从东面进行攻击。最终,部队两个晚上就打下了平度。
生于中医世家,投笔从戎
“贾若瑜是一员儒将,有着很好的文化素养。”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说 ,贾若瑜原名贾直,又名若愚、大鉴 、镕溥。1915年6月20日(农历五月初八)出生于四川省合江县二里乡,后迁居贵州省赤水县。其祖父贾中夫、父亲贾训能均系中医 ,母亲段氏不幸早逝,所幸的是其祖父和父亲送他读了私塾和小学,奠定了坚实的诗书基础。贾若瑜的记忆里非常好,后来直到年过九旬,他仍能背诵《左传》大部分篇章。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贾若瑜画传》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中共党员回到合江开展工作,建立了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并在赤水文庙创办学校和平民夜校,贾若瑜就是这两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贾若瑜的舅父段雪生、表兄梁业广等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影响下,贾若瑜开始接受党的启蒙教育。1929年春,贾若瑜考入贵州省立第二中学第二期。
在白色恐怖下,赤合特别支部的办学资金只能靠自筹解决。因为没有资金来源,所以他们只能想方设法,从地主和土豪身上“敲”出一点钱来。这时,年纪轻轻的贾若瑜就表现出其机智勇敢的一面。马健的《金戈铁马 豪气挟长虹——访军事学院原副院长贾若瑜将军》中有这样一件事:贾若瑜的堂姑爷吴承北当时是合江九支区区长,他最大的嗜好就是斗鸟,家中养了一只号称“铁爪将军”的画眉鸟,历次斗鸟,都能赢不少钱。一天,吴承北的管家盯上了一位地下党员所养的画眉鸟,主动上门挑战,想讹诈一笔钱。这位地下党担心自己的画眉鸟斗不过“铁爪将军”,没敢轻易答应,就去找贾若瑜的表兄梁业广商量对策。梁业广认为正好可以将计就计,“敲”吴承北一些钱,当办学资金。梁业广知道贾若瑜聪明,就找他交待了一番。
斗鸟那天,贾若瑜身穿一袭长袍,将一只小猫藏在袖筒里,假装去看斗鸟,趁人不注意,偷偷将袖筒里的小猫和“铁爪将军”打了个照面。猫是画眉鸟的克星,“铁爪将军”一下就被吓破了胆,斗鸟时死活不肯出笼。这一来,急得吴承北满头大汗,又无计可施,只好乖乖掏出了20块大洋。
1931年2月,经表兄梁业广等人介绍,16岁的贾若瑜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取代名“晴江”。1932年,贾若瑜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成都高中第二期的理科。1933年初,贵州军阀侯之担为扩充实力,在赤水开办了一个军事教导大队。赤合特别支队为开展工作,决定让贾若瑜放弃学业,从成都返回赤水,打入该大队。这一次,让贾若瑜有点纠结:他学习成绩很好,连续几个学期都得到学校免交学费的奖励及合江县教育局的奖学金,不忍心放弃学业。另外,他父亲也不同意他投笔从戎。
表兄梁业广看出了贾若瑜内心的矛盾,就说:“黑暗的社会制度不改变,你学会了科学技术又有何用?”最终,贾若瑜决心放弃学业,走进了军事教导大队的营门。
罗瑞卿建议他改名“若瑜”
《贾若瑜画传》中称,1934年4月,赤合特别支部派贾若瑜去上海联系共产党组织,他到上海后,虽经多方联系,还是无法与组织取得联系。无奈之下,只好利用亲戚关系进入国民党第八十五师工作,先后担任该师教导大队卫兵排和五一〇团三营八连、机枪连的中尉排长。在困难之下,他时刻保持警惕,独立进行秘密工作。
1935年8月3日,国民党第八十五师在湖北来凤板栗园与红二 、六军团相遇。当时,贾若瑜所在的机枪连连长忙着做生意赚钱,也没心思指挥部队,就让贾若瑜临时负责机枪连。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贾若瑜把部队带进一个隐蔽的山坳中,严令所有士兵不许开枪,同时派人与红四师侦察连取得联系,没费一枪一弹,就把一个完整的机枪连交给了红军。
贾若瑜终于脱下了国民党军服,戴上了向往已久的红五星 。那时,高中生和经过一定军事院校训练的共青团员,在红军队伍中绝对算得上是秀才,于是贾若瑜被分配到红四分校任军事教员,1935年11月,红四分校拆编为红二军教导营和红六军团教导团,贾若瑜担任教导团教员、主任教员,随后任红六师和红六军团参谋。
1936年4月,贾若瑜加入中国共产党。《金戈铁马 豪气挟长虹》一文称,这一年5月下旬,贾若瑜随红六军团渡过金沙江,来到玉龙雪山下,准备翻越这座高达5300米的大山。在当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时,部队从一个地主家里得到一大坛参茸大补丸,很多战士不懂得人参和鹿茸的药性,抓起来就吃,结果吃得鼻子直流血,一坛上好的补品连吃带扔,糟蹋了不少。出身中医世家的贾若瑜,从地上捡两把装进口袋里,他知道,过雪山时一定用得上。
当时正是夏天,战士们大都穿着短裤,有的甚至连鞋子都没有穿,就这样开始爬山了。果然不出贾若瑜所料,山上狂风怒号,雪花弥漫,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越往上走,道路越是陡峭曲折。正是那两把药丸救了贾若瑜的命,在冷得无法忍耐的时候,他就掏出一粒药丸放在嘴里,用以补充体能,延续生命。下山后,贾若瑜发现身边少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很多战士或者掉下了悬崖,或者滑进了雪洞,或者活活被冻死,将生命永远留在了渺无人烟的雪山上。
1936年7月初,贾若瑜所在的红六军团经过长途跋涉后,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1938年,贾若瑜先后担任抗大第五大队和抗大庆阳分校主任教员。同年12月,抗大第一分校成立,贾若瑜奉命挺进敌后,到晋东南地区办学,任军事总教、校勘编辑主任和第三支队长。就在此前一段时期,他根据罗瑞卿的提议,将名字“若愚”,改成了“若瑜”。贾若瑜晚年回忆说:“老首长说:你不愚嘛,不如把‘愚’字改成‘瑜’字,‘瑜’是一种美玉,清白无疵。这当然是他对我的希望与鼓励,我欣然接受了。”
人称“游击大王”
“贾若瑜还有个‘游击大王’的称号,那是他在抗大讲课时,被学生叫起来的。”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说。洛川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决定了具体作战方针:在运动战的基础上,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种战术和井冈山时期的战术很相似。此时的贾若瑜在努力完善自己,他一边按照中央的作战方针教学,一边在战斗间隙学习,手不释卷。
刘波在《抗战时期的“游击大王”贾若瑜》一文中称,1939年夏,贾若瑜奉命到晋东南开大会。在会议上,朱德总司令问抗大校长何长工:“听说你们有个教官讲课讲得很好,大家都称呼他为‘游击大王’,他是谁呀?今天来了吗?”何长工将贾若瑜推到朱总司令面前,笑称:“就是他,名叫贾若瑜。”面对朱总司令,贾若瑜有些腼腆,只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朱总司令看着英姿飒爽的贾若瑜,高兴地说:“我们就应该多培养一些‘游击大王’式的教员!”
不久之后,贾若瑜被调到临汾,为山西青年决死队讲授游击战课程。对方热情招待,每天都有少将和中将级别的军官陪同吃饭。吃惯了粗茶淡饭的贾若瑜对鸡鸭鱼肉很不习惯,也不自在,就这样,虽然饭菜丰盛,但每顿饭都吃不饱。一天晚上,贾若瑜饿了,就派警卫去外面买些蛋糕回来吃。没想到,这也被对方的警卫发现,他们认为贾若瑜爱吃蛋糕,于是此后贾若瑜饭桌之上,除了堆积如山的饭菜之外,还多了两块硕大的蛋糕。这让贾若瑜哭笑不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吃蛋糕了。
1940年3月,贾若瑜奉命率抗大第一分校前往胶东,到掖县桑园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抗大第一分校胶东分校。刘汉任校长,贾若瑜任副校长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教导团团长,不久接替刘汉任校长。从此,贾若瑜在胶东大地留下了10年的战斗足迹。
就在贾若瑜率部队开赴胶东的路上,途经高阳村时,遭到日军和伪军联合夹击,一小股日军窜至北高阳村东面,和伪军形成合围之势。贾若瑜镇定自若,指挥驻北高阳村的部队进行顽强反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终于粉碎了日、伪军的联合夹击。
抗大分校刚刚成立,就遇到国民党的暂编第十二师来犯。该师师长是顽固派赵保原,手下全是日械装备,自吹“打遍胶东无敌手”,十分狂妄。当时,抗大一分校仅有两个学生营,但他们在时风涧东山多次击退了敌人进攻。而且,贾若瑜还指挥部队,与从北面来援的第十三团协同,选择在敌人午饭的时机发起攻击,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缴获不少战略物资。这也是贾若瑜指挥的第一场大仗,他的名字逐渐在胶东大地越来越响亮。特约撰稿 章侨[编辑:光影]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