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地区的抗战史上,张金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出身于望族,有家学渊源,参加过北伐,可谓文武双全 。抗战中,他临危受命出任平度县县长,组织队伍,还与共产党合作,组成统一战线携手抗日。
然而后来,随着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张金铭也渐趋暴露顽固一面,频频制造摩擦,让抗日局势处于危险境地。
张金铭不仅仅是笔杆子
“有人说张金铭是书生出身,是靠笔杆子起家,这其实是个误会。张金铭经历过北伐,而且是正儿八经的军官。”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
《山东文献》中有《领导胶东抗日的张司令金铭其人其事》一文,其中称,张金铭生于1910年,字缄三,山东省定陶县城北南张家楼人。他出身于望族,有家学渊源,毕业于定陶县立第一小学,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兖州)。毕业之后,他不想再一板一眼地读书,而是打算报考黄埔军校。当他一路南下,走到南京以南一带时,正碰上正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被当成了军阀的奸细。
张金铭能言会道,赶紧说明原委。对方仔细打量了一番,认为他没说谎,就对他说,黄埔军校就在北伐军里面呢,现在正忙着打仗,不是招生时期。于是,张金铭当即表态,要加入北伐军队伍,担任连队司书。攻克南京之后,张金铭加入短期军官训练班。军队继续向北进军,他也改任少尉排长,很快因战功升为中尉。当北伐军攻占徐州时,张金铭已是上尉营附,后来调任师少校参谋。1928年,攻克北京,北伐结束。
上级知道张金铭是个可造之材,就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说想上大学,于是就被保送到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课余时间,张金铭喜欢写文章,以“小铭”为笔名,向各大报社投稿,多被登载。当时,北师大有个名叫董维美的女生很喜欢张金铭写的文章,就从报社那里要到了他的地址,并且和他见了面。二人一见钟情,董小姐以身相许,毕业之后,结为连理。
张金铭回了山东,担任山东省教育厅任科员、督学,后来派往淄川县立中学任校长。干了一年半之后,张金铭被任命为平度县立中学校长。这时,已是1936年的春天。
1937年底,随着日军进犯,山东省内已乱作一团,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平度县长姬春堂也带着家眷狼狈而逃。张金铭有心抗日,但仅仅凭一个校长的头衔又有多大号召力呢?于是,他带着数十名学生前往后方,经鲁南,辗转来到徐州,与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取得联系后,被任命为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第十六支队中将司令。然后,赶赴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所在地(曹县)时,去拜见了省主席沈鸿烈。沈鸿烈问他:“前平度县长曾将县印交出来,你愿不愿返回沦陷区当县长?”张金铭慨然应允,接下县印。
有人也许会奇怪,为什么李明扬那么容易就任命张金铭当司令呢?还是因为张金铭曾在北伐部队中担任过中级军官,认为他正是领导敌后游击部队抗日的合适人选。
接受这些任命之后,张金铭立刻将愿去后方的学生,请省政府安排,其余愿意随他回平度的都化装成猪贩,分批赶着猪通过胶济铁路,回到平度。
当平度县长,拉起部队
1938年1月底,张金铭回到了平度。当时,县城已经被日伪军所占领,于是到县东北相对隐蔽的祝沟村设立司令部。3月初,张金铭公开宣布上任平度县长,并在全县张贴告示以安民心 ,组织队伍,开始抗日。平度当地有影响力的望族和士绅,都知道平度县的官印上缺了一个角。当他们看到布告上所盖的印就是那个缺角的印时,就明白张金铭是政府正式任命的,而非假冒。
张金铭担任过中学校长,老百姓比较信服。在民众的拥戴和支持下,县政府的人事和各乡镇官员很快就确定下来,渐渐步入正轨。其中,中统人员于仲昆(莱阳人)任政治特派员,王西源(平度人)任支队参谋长。
据张成先生介绍,在抗日队伍方面,张金铭登高一呼,各地也纷纷响应,陆续加入其中。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第十六支队共辖十九个纵队、八个直属支队。张金铭兼第一纵队司令驻平度祝沟,第二纵队孙殿斌驻即墨、崂山 ;第三纵队唐俊峰驻平度西南乡;第四纵队刘东阳驻莱阳;第五纵队辛成一驻招远;第八纵队申冠臣驻昌邑;第九纵队王景宋驻黄县;第十纵队纪淑和驻即墨;第十一纵队杜光乾驻掖县;第十九纵队周雍鹤驻蓬莱。还有直属第二大队长刘经川、直属第八大队长刘际治驻平度,直属第四大队长焦慎卿驻招远。从这个阵容中可以看出,这些部队虽然也鱼龙混杂,但大致包含了很多地方的武装力量。
而平度的抗日游击队大都被张金铭收编在第一纵队。其中,阎珂卿被委任为第一纵队一支队上校支队长,李德元为二支队上校支队长,刘向生为三支队上校支队长,李润斋为四支队上校支队长。由于历史原因,散落在胶东地区的队伍较多,还有一些队伍番号现在已经弄不清楚。数月之间,队伍人数扩展到一万余人。
有了军队之后,张金铭决心让日伪军见识一下厉害。1938年2月下旬,张金铭令其下属的第三纵队司令唐俊峰,夜袭平度城内的日军。唐俊峰接到命令后,挑选了80多人组成突击队,由支队长许殿臣带领,联合平度人乔天华的抗日游击队100多人;自己又亲率100余人,趁夜色进抵平度城关。突击队顺利通过城墙,进入城内。但由于事前侦察情况不准确,突击队按原定路线进袭扑了空。日军发觉后,双方进行交火。唐俊峰仓促应对,再加上游击队员缺乏巷战经验,顿时大乱,溃不成军,一窝蜂似地由城东门夺路而走。混乱之中,落下30多人被困在城里长达一昼夜之久。好在,附近居民提供帮助,这些人才得以从城西西北角的一条串通城墙的地道里逃出。
当时,游击队战斗力和日军相差悬殊,但由于是夜战、巷战,交火时间又短,日军火力没有充分发挥,唐俊峰部伤亡不大。这一战打得并不好,但极大震动了日军。这年4月,日军撤离平度城,缩回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胶县、高密等县城。就这样,张金铭将其司令部搬到了平度城里,住在北洋政府时期直系军阀将领彭寿莘的住宅彭家楼。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张金铭进入平度城后,一时得势 ,自封“胶东王”,此行径被沈鸿烈得知后,大为震怒,下令撤销其一切职务,并通令各游击队对其进行讨伐。张金铭畏罪求饶,沈鸿烈鉴于其悔过态度,批准了他的“悔过书”,并于9月,对他重新进行任命。但对于这一说法,张成先生认为“只是传说而已,经不起推敲”。
腹背受敌,向八路军求和
进驻平度城之后,张金铭的野心开始膨胀。1938年5月,张金铭为扩展地盘,纠合莱阳刘东阳部、栖霞秦毓堂部、招远焦慎卿部等3000余人,分四路联合进攻驻掖县的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该支队由郑耀南任支队长。三支队在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七、八支队(由马保三、韩明柱分任支队长)等支援下,在掖县夏邱堡一带给予迎头痛击,毙伤其300余人。失败之后,张金铭的部队退回平度,一段时期内不敢再来侵犯。
就在这年5月,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厉文礼所部一万余人,由沂蒙山区东部经安丘越过胶济铁路北上,抵达昌邑县中部地区。此时,平度县正隶属于山东省第八区 。厉文礼以维护国家政令统一 、督查地方行政为借口,通告平度县长张金铭,不日即将前去平度视察。
“张金铭一听就明白,厉文礼这是来抢地盘的。”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于是,张金铭一方面调集部队在胶莱河沿岸布防,以阻挡厉文礼进入平度县境内。另一方面,向驻在莒县和沂水一带的国民党六十九军报告请示,要求该军军长石友三委派新县长来平度任职,希望借此来转移与厉文礼的矛盾。石友三答应了张金铭的请求,立即委派自己的军法处处长刘秀岭前来平度就任县长。只不过,刘秀岭走马上任时只带了一个连的骑兵,这对厉文礼根本谈不上一点儿威胁。刘秀岭之所以愿意来平度当县长,只是想借此机会来捞一把而已,根本不能为张金铭遮风挡雨。
张金铭也不傻,他一看石友三没诚意,所以根本就不欢迎刘秀岭,刘秀岭只当了一个月的县长就灰溜溜地走人了。
张金铭无奈之下,只好屈从于厉文礼。厉文礼派遣他的副司令刘振东去了张金铭部。可这个刘振东跟厉文礼的关系,本来就谈不上密切。到了张金铭那边,迅速被收买和拉拢,成为张金铭的附庸。厉文礼也不留情,下令撤销了刘振东副司令职务。
8月,厉文礼的部队进驻平度北部的高望山一带,企图吞并张金铭部,占据平度。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张金铭向胶东八路军求和。胶东特委为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张金铭以宽大为怀,既往不咎。山东纵队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派乔天华、刘文卿,率小七支队由掖县到平度城与张金铭谈判。双方达成了合作抗日协议,张金铭同意与中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此后,双方在平度、掖县设立办事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在平度境内打开。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来源:信网 编辑:光影]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