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6/11 09:11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空谷幽兰:在青岛垂钓的汉代聪慧隐士严子陵

东汉隐士严子陵和刘秀是同学他敢把脚放在皇帝肚子上

东汉隐士严子陵和刘秀是同学他敢把脚放在皇帝肚子上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来所有的一种隐逸之风,大概自商周时期就留下了 。商朝的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上,开隐逸先河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的史书中都会辟出一栏《隐逸列传》,记载本朝的类似名士。发展到晋代的陶渊明,算是达到顶峰。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士的避世之举多多少少有对现实不满的意味。但是,也有个别隐士纯粹就是不愿意趟政治这趟浑水,即使政治清明,也坚决不做官。这类人淡泊名利,因此很受后人的追捧。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要讲的严子陵就是这样一位名人,从古到今,什么李白、孟浩然、范仲淹,都对他万分敬仰。严子陵到底是怎样一位隐士,他跟青岛又有什么关系,且听我们娓娓道来。

严子陵写诗挖苦县令

严光(公元前39~公元41年),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浙江余姚人。在中国历史上,要说隐逸之士的名头谁大,除了陶渊明之外,大概非他莫属了。

严子陵的出名,主要在于他后来的隐居。但如果我们仔细翻翻《后汉书》,就可以发现,其实他本人从小就已经声名在外。《后汉书·严光传》里说他“少有高名”,意思即是,严光在年少之时就已经声名显赫。

少年严光具体怎么出的名,《后汉书》没有说,想来应该是学习出色,智力超群之类,这一点我们从他家乡余姚的一些传说中可以得到印证。在余姚当地,流传有很多严子陵的故事,其中不少提到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获得“神童”的美誉。

传说,严子陵从小天资聪颖,记性强,悟性高,三岁启蒙识字,五岁开读“子曰:学而时习之”,八岁开笔作文,一直是父亲严士恂在自己书房里谆谆教子,到十五岁时,他已经把祖父遗下的经史子集以及稗史野史之类书藉予以通读。

由于父亲痛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混浊世道,不让他外出交游,所以,只有一些邻居知道小公子有一肚子的才学,是神童转世。据说余姚当地有一个著名的相面人,此人姓郑,名敬德,是当年严子陵爷爷严景仁在太学时的同学。他曾给严子陵看过面相,看罢即将严士恂叫至一旁,悄声对他说:“这孩子相貌不凡,才学超群,将来必成大器。”

在余姚市姚江小学网站上有一篇文章《严子陵的故事》,其中有一则严子陵戏弄县令的故事。说的是余姚县令叶木林通过贿赂得官,鱼肉百姓,还偏要附庸风雅。一天,他请来当时颇负盛名的严子陵吃饭,席间请他作诗。严子陵大笔一挥,就写出了一篇“佳作”。 叶木林见严子陵挥笔写诗,心中着实高兴,于是就连看也不看,捧起绢轴便念:“县尊大堂实在高,巨木为梁凌云霄。”叶木林念了两句,心中甚是高兴,便干咳了一声接着念:“县尊姓叶实在妙,名讳木林更是巧。有木可造通天梯,林荫枝叶挂紫袍 。枯叶遇火民怨发,一蓬青烟照天烧。……”叶县令越念越觉得有点不对头,那声音也就随之越来越低,最终只得将宴席草草收场。原来 ,严子陵所写的是一首打油诗,他以诗的形式 ,把叶木林的丑恶嘴脸揭露得体无完肤,宣泄了心中不满。

余姚当地流传的少年严子陵的传说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少年严子陵一方面才高八斗,另一方面又嫉恶如仇。这恐怕是他日后远离政治的主要原因。

和光武帝刘秀是大学同学

“少有高名”的严子陵人生的一大转折是遇到了刘秀,也就是后来东汉的开国皇帝。

说起光武帝刘秀,可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资治通鉴》说他好读书,不饮酒,举止颇有涵养,绝非一个大老粗。两人相识的地点就在长安的太学(古代的国立大学)。

当年刘秀在太学读书之际正是王莽篡政之时,天下很不太平。这个未来的皇帝此时只是个没落皇族、一介布衣,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会定鼎天下,还怀着一种草根心态,只不过想当一个“执金吾”(负责首都治安的官员),原因是他看见执金吾出行时很有排场 。正史记载,有次,刘秀在街上看到执金吾走过,场面甚是壮观、阔气,大为感叹,于是做了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阴丽华出身名门,貌若天仙,端庄贤淑,后来成为刘秀的皇后)”。这句话广为流传,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

刘秀为人谦和,严子陵少负盛名,两人同在长安上大学,很快就成了至交好友。《后汉书》说两人“同游学”,估计这两人在一起经常探讨学问,交流时事观点,从后来刘秀对严子陵的态度来看,这些观点应该对未来的皇帝有很大的启发。

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刘秀这位知识分子居然成了,他稀里糊涂地当上了义军首领,公元25年,刘秀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此后数年,他陆续削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成为大名鼎鼎的光武帝。

苟富贵,勿相忘。当了皇帝之后的刘秀很够义气,很快就想起了老同学严子陵,“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可严子陵的态度却很奇特,他没有拼命去抱大腿,反而变更姓名,躲起来了。躲在哪了?在齐国(山东),而且很可能是青岛。为什么躲?我们接下来会详细分析。

总之,刘秀着急想把严子陵接到洛阳一起治国,可严子陵就是避而不见。闹到最后,是山东传来了消息,说有一名奇特男子,披着羊皮袄整日在河中钓鱼。刘秀一听,这很可能是严子陵,于是“乃备安车,遣使聘之”。使节前后请了三次,严子陵愣是不来 ,最后实在过意不去,这才被接到洛阳。按照史书记载,刘秀十分看重这个老同学,虽然严子陵一直躲着自己,但依然恭敬侍奉,“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就算刘秀这么礼贤下士,最后也没能留住严子陵。

他敢把脚压在皇帝肚子上

刘秀对严子陵用“屈尊下顾”来形容毫不为过,可严子陵为何就不愿意入仕呢?关于这点,《后汉书》用春秋笔法做了委婉解释,借一个叫侯霸的官员,道出了其中原委。

话说严子陵来到洛阳之后,很快就收到了一位老同学的来信,写信人就是侯霸。这侯霸也是当年在长安读书的大学生,跟刘秀、严子陵都是同学,后来走入仕途,在王莽政权里当了大官。王莽失势时,他又及时转舵,向刘秀的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 。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写信问候。

侯霸亲笔信的内容不得而知,但侯霸使者所带口信《后汉书》上倒是有着明确的记载:“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侯霸听说先生来了,本打算立刻就来拜访您,却又因公务繁忙而脱不了身。待傍晚公务处理完毕之后,侯霸一定亲自来看望先生,并渴望能够经常听到先生的教诲。这番客套反映了侯霸善于为人处世、老于世故的一贯风格。可严子陵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严子陵这句话什么意思?第一句话明褒暗贬,说“君房老兄,如今您位极人臣了,好得很呀!”第二句就是告诫侯霸要怀揣仁义之心,不可阿谀奉迎。为什么说这句话,无非和侯霸早年朝秦暮楚的经历有关。也正是这两句话,反映了严子陵做人、做官的态度。做人,他是不惯于和圆滑之辈为伍;做官,他是不惯于阿谀奉迎的。按照《后汉书》记载,侯霸得了这口信居然原封不动交给光武帝了,他的动机读者自可揣摩,倒是光武帝一笑了之,随口说了句“狂奴故态也(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正是和侯霸的这次简短交流,彻底断绝了严子陵入仕的念头。《东汉高士严子陵》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的肚皮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何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 ,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太史官知道了,还上奏,说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从中嗅到了官场的危险,自此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

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 ,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岁。特约撰稿 田野[来源:信网 编辑:每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