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4/23 09:33
· 来源 ·
信网
· 责编 ·
尺素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郭琇参倒的都是什么人?全是康熙的心腹大臣

\

高士奇陈潢

《清史稿》对郭琇大书特书的是他给康熙帝上过的“三大疏”。通过这“三大疏”他参倒了三位很重要的大臣,那么这三位大臣都有什么来头?又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

郭琇后人、郭氏第十九世孙郭显平先生说,第一个是河道总督靳辅,这是一个治河专家,包括郭琇在内的很多人不认同他的治河方法。第二个是纳兰明珠,是一代权臣,存在严重的贪腐问题 。第三个是高士奇,他是康熙帝身边的红人,这人很聪明,但没有太大学问,郭琇看不上这种人。郭琇上疏参了这三个人让他青史留名,却也树敌太多,使得仕途跌宕起伏,还曾遭人诬陷。幸亏康熙是个英明的皇帝,郭琇最终才得以善终。

靳辅被参倒,其实有点冤

在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称,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其祖先原为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后来从军戍守辽阳(今属辽宁省辽阳市)。所以有传记称他的籍贯是济南,有的说是辽阳。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靳辅从安徽巡抚任上被提升为河道总督,这年他已经44岁。靳辅为了治河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任用民间治河专家陈潢,采用新的方法治河,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他的观念与传统观念不同,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

邹范平在《君臣道》一书中称:从康熙十七年开始,靳辅亲自率领治河官员六十多人,食宿在黄、淮河边,不辞辛苦。他仔细研究了历代治河经验,认为明朝有人提出的“筑堤束水刷沙法”,很是可取,便实施采用。靳辅的幕客陈潢是他治河的主要助手。陈潢,字天一,浙江钱塘人。有奇才,无奈时运不济,困于科场,很不得志。流落在邯郸,游览古迹,题壁赋诗。有一次,靳辅因公事路过邯郸,见到陈潢的题壁诗,大为叹异,寻访得之,二人结下深厚友谊。靳辅将陈潢聘为幕客。陈潢日夜奔走在黄、淮、运工地上,心力交瘁,治河官员深为感动,对他尊敬有加,将其视为师长。

靳辅将黄河下游河道疏浚三百里,以所挖泥土加固堤坝,在临水面修坦坡,以减消水流冲击,等等,做了一系列工作。经过三年努力,黄、淮、运河的治理工程取得显著的成绩。康熙十九年、二十年,黄河上游暴雨成灾,两次洪水又将河道冲坏多处,靳辅一面组织人力堵塞,一面上书自责,请求处分。康熙此时对靳辅还是非常支持的。到了第七年,康熙再次召见靳辅,并且见了陈潢,还破例给其授予官职。靳辅凡事先请示后行动,纯属迫不得已。因为治河款项巨大,他无论如何勤勉廉洁,也会有人说三道四。康熙又喜欢怀疑能臣自专,这就为靳辅治河造成了种种障碍。

后来,有人开始反对靳辅的治河方案,康熙帝也提出不同方案,认为应该先清理黄河入海口。靳辅据理力争,带动明珠等重臣也反对清理入海口,康熙帝见自己的建议受阻,很不高兴。治河方略的君臣之争一开始只是隐形的,康熙不愿表露得太明显,但后来慢慢鲜明起来,群臣只好跟着站队。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郭琇第一次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向朝廷上了《参河臣疏》,致使河道总督靳辅被罢官,户部尚书佛伦被降职。

郭琇在治河上的观点和康熙一致。尽管这一疏轰动朝野,但很多人认为靳辅冤枉。邹范平就在书中称“郭琇疏劾靳辅,确实无道理”。

明珠为啥让人告自己造反?

同样是康熙二十七年,郭琇又弹劾了明珠。明珠是康熙朝的重臣之一,曾官居内阁13年,人人尊称其为“相国”。他与另一位权臣索额图两股势力争雄。

索额图出于贵胄之家,其父乃是大清开国元勋、康熙初期四大辅政之首的索尼,其侄女又是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明珠与索额图相比,出身差多了。明珠虽然是满洲正黄旗,叶赫那拉氏,但他在旗内地位并不高,好在他天生聪颖,做事有条不紊,获得康熙帝赏识。在康熙帝最初提出撤藩的主张时,只有明珠等人表示赞同。于是,在三藩之乱中,明珠获重用。此后,从吏部尚书升至武英殿大学士,渐渐把持朝政,然后余国柱、佛伦等人成为其死党。

康熙对明珠和索额图二人权重关非全无所知。但作为皇帝,他也知道平衡的重要性,不能让手下的势力集团一方独大,威胁皇权。可是,后来双方竟然插手到太子的事情上。当时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第二个儿子,也是索额图的外孙。明珠希望把他弄下来,让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康熙长子胤禔将来继承皇位。索额图自然极力反对。

在历史上关于“立储”问题向来是大忌,哪一个皇帝都不会允许大臣动摇“国本”。康熙自然更不能容忍,他是支持太子胤礽的,于是在想办法破除这一局面。

郭显平先生说:“无论索额图还是明珠,都是一般大臣碰都不敢碰的,触怒任何一方都可能轻则丢官,重则有性命之忧。而郭琇就敢上《纠大臣疏》弹劾明珠,这说明他胆量过人。另外,一向精明强干的郭琇也可能看透了康熙的想法。我查阅史料,发现郭琇可能是半夜入宫去上疏的,而天亮时,圣旨就已经下来了。明珠、余国柱等人被参倒,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巨大的政治地震,而郭琇是其中的主角。”

明珠是极为老谋深算的。耿希继在《康熙朝重臣明珠为何要告发自己谋反?》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明珠在遭遇弹劾之后被捕下狱,等待他的将是身首异处。那该怎么办呢?别人到此时肯定只能听天由命,而明珠却想到了一个能救自己的人,就是他的政敌索额图。明珠让一个明为索额图一伙,暗地里却是他心腹的官员,上书弹劾自己结党营私、图谋造反。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因为贪污只是死罪,谋反却要诛九族,明珠是不是昏头了?其实这是一招险棋。索额图一伙以为可以借机彻底消灭明珠的势力,纷纷附和上书攻击明珠。康熙此时却犯了难:谋反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必然会牵扯到其他人身上。和明珠有关联的人为保住自己,必然要下死力来保明珠。这样康熙面对的就不是明珠一人,而是一帮大臣,总不能将他们全部严办吧?就算能全部严办,那又会造成索额图一方独大,于是只好光免去了明珠大学士之位,依旧留在身边,明珠就这样又干了二十年,直到去世。

高士奇对康熙举动了如指掌

康熙二十八年,郭琇又上《参近臣疏》,弹劾康熙帝身边的红人、少詹事高士奇。这位高士奇绝对是一个奇人。

眭达明在《奇人奇事高士奇》一文中,讲述他了的不同凡响之处:“以一个穷秀才的身份,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经人推荐之后,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秘书——这是第一奇。康熙每次外出,都不忘带上高士奇,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这是第二奇。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服务人员,公开半公开套取他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然后招摇撞骗,转手倒卖,康熙却任其胡作非为——这是第三奇。高士奇即使违了法,犯了罪,康熙也是着意成全和保护——这是第四奇。遭弹劾解职归里后,康熙对高士奇仍然恩礼有加,充满了真挚的关爱和呵护——这是第五奇。高士奇退休之前,康熙不仅给他官升一级,而且在他退休几年之后,还给他提升实职,真是史所罕见——这是第六奇。高士奇的住所成了政府第二情报站或政府第二办公厅,康熙一不聋二不瞎,却始终不闻不问——这是第七奇。历史上对高士奇的评价,不仅褒贬不一,而且褒则上天,贬则入地——这又是奇中之奇了。”

高士奇是如何和康熙搭上关系的呢?《檐曝杂记》卷二、《啸亭杂录》卷八和《清史稿·高士奇传》都说是明珠推荐的。这些书中所记载的大体情形是:年轻的高士奇连续几年都没考上什么功名,只好留在北京打工。他找了一份工作,在明珠府上一个门卫家里教书。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要紧的信,找不到合适的写手。那门卫就把高士奇推荐上去。明珠只简单交代几句,高士奇就一挥而就。明珠喜出望外,就让他当了秘书。后来,他又把高士奇推荐给康熙。高士奇就这样顺风顺水,平步青云。

不过,清朝人汪景祺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却说,高士奇其实是索额图推荐给康熙的。说有一个叫祖泽深的官员,很会看相。有一天他路过报国寺,看到高士奇正在摆摊卖字,而他竟有“宰相之相”,于是将其带回家,后来借机推荐给了索额图。据说 ,高士奇到康熙身边不到一年,就已经成为红人。

高士奇可以说是个人精。他对康熙帝的兴趣爱好,一举一动都非常了解。他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太监。康熙下班之后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读了什么书他都想办法弄清楚。每天从家里出门时,高士奇都要装满一口袋金豆子,一进紫禁城,就找到康熙的贴身小太监,太监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颗,多讲多送,随讲随送,往往一口袋金豆,到晚上下班时,就一颗不剩了。这样,不管康熙问他什么事,他都能说到其心眼里去,无论问他什么书,他都能说得八九不离十。于是康熙就认为他又有学问,又有见识。还能不红吗?

郭显平先生说:“郭琇是看不上高士奇这种人的,后来上疏弹劾。此时郭琇已是左都御史,参的每一条又都很有道理。康熙虽然有点不情愿,但还是让高士奇回了家。”在郭显平看来,郭琇后面这两疏,参的都是别人不敢得罪的。这也让他树敌太多,后来郭琇遭到各种势力陷害,最后因故被罢官回乡。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郭琇病故于即墨,被列为乡贤;而在吴江县,他也入祀名宦祠。

“郭琇是无疾而终。他为乡里做了很多好事,自己出钱给家族和亲戚都买了地,告诫他们只能耕种不许卖,免得出败家子。在即墨,人们代代传诵郭琇的故事。”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

[来源:信网 编辑:尺素]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