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林(资料图)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流年逝水,当年百战余生的勇士早已凤毛麟角,70年光阴荏苒,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已经傲然屹立东方。然而,历史不容忘记。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要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 。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救万民于水火 ,救祖国于铁蹄践踏之下。
从本期开始,《发现青岛》将陆续刊出系列报道,追忆那些血火横飞岁月里的抗日英雄,重现他们的非凡勇气,艰苦战斗,无私奉献,甚至壮烈牺牲。这是一部个人的生死录,也是一部国家的救亡史;这是无数的家庭的辛酸泪,也是一个民族的正气歌。
短发,弯眉,细眼,如雕塑一般的鼻子,嘴角倔强地微微抿着,照片上是一张英气勃发而又平静的脸。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30年代。他叫孙春林,如今他的名字正铭刻于青岛市莱西革命烈士陵园。石碑立于山上,上刻金色大字:孙春林烈士纪念碑。
在去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孙春林是岛城唯一名列其中的。近日,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联系相关部门,采访了孙春林的后人,为您讲述其动人心魄的英雄故事和催人泪下的家族史。
读书不为小家,一心为国为民
根据莱西革命烈士陵园的资料,孙春林,原名孙纯令,又名孙士政。1906年5月,他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西小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西小滩村属于行村镇,1992年编成的《行村镇志》选了《海阳文史资料》第五辑中的材料,其中将孙春林的名字写为“孙纯林”。
孙永志(资料图)
今年74岁的青岛大学退休教授孙永志先生是孙春林之子。3月2日晚上,他在家接受了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的采访。他说:“我父亲是‘纯’字辈,孙春林是他后来改的名字。”
“我们家当时大致属于中农,日子较殷实,祖父母都是本分的庄户人,我父亲是长子。”孙永志先生说,“祖父愿供父亲读书,9岁时把他送进了小学。”18岁那年,孙春林高小毕业,第二年考入莱阳中学,又三年中学毕业。
毕业后孙春林回到家乡,父母希望他找一个工作,支撑门庭,养家糊口。然而,他们想不到儿子在学校已经接触进步思想,家国观念已在这个22岁青年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那时正是1928年,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地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也抛出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底层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孙春林看在眼中。
恰巧,当时割据胶东的军阀刘珍年办了一个军官学校。这所军官学校有其特殊背景,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查阅了一本1980年编写的《胶东革命斗争回忆录》,其中有一篇署名为“孙己太”的回忆文章。文章称,当时刘珍年盘踞烟台,四处招兵买马。他弟弟刘锡九却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建议哥哥办个军官学校,培养人才。刘珍年就听了弟弟的话,刘锡九则趁机介绍了李素若等共产党员打入学校当中。
孙春林获知消息后,不顾亲人劝阻,考入该军官学校。李素若任该校政治部主任,他向学生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经常组织进步学生进行革命活动。孙春林很快成长为一名积极分子。他在执行任务时机智勇敢,受到李素若器重。1929年秋,孙春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军官学校情况也在起变化。孙己太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时的烟台市公安局局长老韩(刘珍年的舅舅)是一个共产党员,他看到党的工作有很大发展,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心想只要做通刘珍年的思想工作,烟台岂不成苏区了!刘珍年脑子很灵,一看舅舅来做工作,便用话套他,老韩把党的情况暴露了出去。刘珍年听完,吓得面如土色,心想:“这可了不得,我的部队眼看被共产党吃了!”1929年12月,刘珍年下了“逐客令”,李素若等人陆续离开。接着,刘珍年解散军官学校,把大批左倾分子扣押、驱走,并给一批学员分配了工作。对这一事件,《海阳文史资料》也有记载,其中称“老韩”其实叫“汪静函”。
这一次,孙春林并未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他被分配到烟台市政府当实习生,也就是在那里他发展过孙己太等入党积极分子。
变民团为革命队伍,勇斗恶霸
“我父亲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特别善于宣传鼓动,善于做思想工作,他一次又一次打入民团,把给地主看家护院的武装变成革命武装。”孙永志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
孙春林很快被党组织分配到海阳老家开展工作,他通过同学介绍,当上了海阳县司马区民团大队长。所谓民团,就是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大多由地主组织,功能主要是看家护院。而孙春林当上民团大队长以后,抓紧时间整训部队,对士兵因势利导,暗中宣传革命。在他的努力下,这支旧武装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孙春林还同另一位共产党员于洲秘密计划,以“农民协会”名义举办训练班,组织培训一支农民武装,举行武装暴动,推翻伪海阳县政府。不料,这很快被当局发现,强令解散培训班。孙春林也只好回家从事教学工作,在行村高小任教师,据资料记载,他这个教师不一般,总是结合教学内容灌输革命道理,所教的学生后来大都参加了革命。
莱西革命烈士陵园资料称,1931年秋,为发展革命武装,经党组织安排,孙春林又打入莱阳鲍村民团任军事教官。他同地下工作者左伍堂、隋少白一起,很快掌握了这支队伍。他们到鲍村周围和莱阳城一带书写革命标语,散发传单,组织夜间除恶,破坏敌人电线。有一天,在夜幕下,孙春林还带领5个人到莱阳城边,摸清岗哨,趁敌人睡觉之机进入据点,缴了枪,将其全部消灭。此举,给地方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使其终日惴惴不安。
“我父亲还有一次勇斗恶霸的义举。”孙永志先生说。在孙春林老家所在的西小滩村里,有一个泥湾。湾泥是种地的好肥料,1932年春,村里的恶霸孙洪殿却声称泥湾是他家的,谁要挖泥就要给他交“税钱”。村民非常生气,一个叫孙早臻的不服气,偏偏赶着毛驴去挖泥。孙洪殿开口要钱,孙早臻说:“泥湾自古至今就是全村的,湾里的泥谁爱挖谁挖,从来就不交什么钱。”孙洪殿无言对答,就把泥弄下来。其他农民见状,一起动手挖泥。这时孙洪殿三个儿子赶来,他们练过武艺,动手打伤了五六个农民,其他人见斗不过人家,只好愤愤不平地回家了。
当时,恰巧孙春林回家探亲,知道此事后,他挨家挨户串门,鼓动大家与恶霸斗。第三天清早,按照计划100多名青壮年手拿橛锨到恶霸门口高喊“挖泥”。孙洪殿带着三个儿子冲到门口,就要打人。孙春林一个箭步迎上,当头一巴掌将恶霸打倒。三个儿子一见孙春林大吃一惊,知道他在民团当军事教官,身手不凡,于是扶着他们的爹连连求饶。孙春林当场宣布:“泥湾是全村的,谁用泥谁就去挖。从今以后恢复老规矩,谁敢仗势欺压百姓,谁就小心自己的脑袋。”又对孙洪殿说,“听见了没有?”恶霸和三个儿子连声说:“听到了,一定照您说的办。”
为了抗日,全家男儿齐上阵
孙永志先生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给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这是父亲唯一的照片,是在烟台拍的,当时是三个人的合影,另外两人一个是我三叔,当时才15岁;另一个是我们村里的医生。当时,父亲被追捕逃到烟台,从烟台坐船去旅顺。”根据时间推算,照片可能拍于1933年。
那一年 ,孙春林到莱阳四区民团以军事教官身份从事革命活动。11月底,原莱阳县县长调离,新任县长一上任,便率兵到处捕捉共产党员。为保存革命力量,孙春林离乡到旅顺、沈阳、北京等地寻找党组织,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1936年,孙春林按党组织指示,考入阎锡山在太原办的民训干部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省崞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八团任政训员。1937年,阎锡山又与共产党对立起来。孙春林被调离山西,赶赴延安,进“抗大”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进行军事操练。期间,表现了出色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军事才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孙春林抗日救国心切,急切要求到前线去。
孙永志先生称,父亲在山西时曾写过两封家信,但未言及家事,只劝三叔参加革命。其中一封还写道:“我已由平(北平)而晋(山西),虽不能说从地狱升入天堂,但可说由黑暗趋于光明。”对此他的理解是,因为山西接近延安,父亲有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后来他还从延安带回了一双筷子,那是朱德总司令送给他的纪念品,他交给我奶奶保管。”
1938年,孙春林被调到山东八路军115师师部工作,1939年5月又调到胶东区党委。回胶东后,他被分配到抗日前线南海特委任团长。那时,南海地处日寇占领的青岛很近。1940年,胶东形势再变,一方面解放区迅速扩大,八路军队伍渐渐壮大,另一方面顽固派面目也暴露无遗,胶东24个土顽(反动顽固武装)司令逐渐形成“抗八联军”,与日寇同流合污,组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动势力,成为抗日的绊脚石。
《海阳文史资料》记载,当时,孙春林被调到(胶东)八路军第五支队任团长。他带领官兵先后攻克了下邱堡、北寺口等日伪据点,打了一系列漂亮仗。这年冬天,他奉命到北海区任总指挥。当时北海区部队都开往东海,只剩一个通讯班,指挥部也只留下徐援一人。孙春林到任后,与徐援一起研究计划扩大队伍,他夜以继日,经过一个多月努力,组建了一个团的兵力,自任团长。在他领导下,根据地逐渐迅速扩大。
而为了抗战,他更是从自身做起,动员全家的“男劳力”。三个弟弟先后加入革命队伍,他本人和四弟在战场上牺牲,而二弟则被日伪汉奸活埋。如同岛城作家许敬先所说:“海阳是革命老区,出过很多全国闻名的抗日英雄,但像孙春林这种全家抗日的是不多的。”文/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图片由孙永志先生提供)[来源:信网 编辑:每皮]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