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9 08:28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王学义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红巾军将领毛贵屠杀胶州 胶南移民结构挺复杂

在整个青岛地区,原胶南的移民状况可谓比较详细。有专家称,早在春秋时期,移民就已经发生,至秦汉时期仍在进行 。当然,真正影响后来的还是明朝时期的大移民。各个历史时段人们的迁徙,组成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 。如今的原胶南居民,主要来自于山西洪洞、江苏海州,还有安徽、四川等地。

琅琊与越国曾有三次大移民

原胶南古属莒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齐、吴、越、楚等国,春秋时期齐所置琅琊邑成为“齐东境上邑”,在琅琊台西北5公里处形成了琅琊城,唐武德三年之前,一直有琅琊县等建置。早在先秦时期,原胶南与越国就有三次移民活动。

知名文史专家彭煜文、史星著有《胶南移民考》一文,其中称:琅琊与越国的第一次移民发生于夏朝早期,琅琊一带有大量人口南迁。这一次时间早,难寻确凿数据。但从某些传说中,可见蛛丝马迹。会稽(现在的绍兴)为越国都城,境内有飞来山,又名怪山,过去山上有小琅琊等景点,有说法称此山从琅琊飞来,传说的背后,隐藏着越国人先祖中有人从琅琊迁移而来的迹象。另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山东地区就是少康的活动区域。

琅琊与越国的第二次移民发生于公元前468年。当时,齐国内乱,吴国乘机发兵占领琅琊等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称,勾践灭吴后徙都琅琊,意图称霸中原。此次迁都规模很大,有“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随军还有大量的家属、奴仆、工匠等。到这里,就居住下来、生活 、繁衍后代,带来了越国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耕种方法、工艺技术等。《诸城县志》中记载称:“(琅琊)城西北于家老岭多古墓,相传为越王冢。”

琅琊与越国的第三次移民发生在公元前249年。勾践死后,又经数代君主,霸气渐渐消弭,越国最终为楚所灭。就在越国退出琅琊迁入吴——即如今的苏州时,越王的后裔和大量军队、老百姓随之一同回到南方。从前468年到前249年,这两百年间,两地居民的融合然后再迁移,无疑促进了交流。

在秦朝,琅琊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移民。当时,琅琊是东方的大港口。秦始皇曾5次出巡,其中3次到过琅琊。《胶南移民考》中记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琅琊居留三个月,迁徙3万户居民到琅琊台下,并免除徭役12年,修筑琅琊台。这三万户相当于什么概念?就等于当时的三个大县。因为,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也只有“七万户”。在琅琊古城西北2公里有一个甸王家村,在古代,城外为郭,郭外为甸。村中居民大都姓王。《胶南县地名志》称:“秦始皇迁民三万户到琅琊山下作琅琊台时,王姓迁此立村。”

秦朝时的另一次移民,则是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百工”等东渡日本。这一队伍中,应该包括不少琅琊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

西汉末年,琅琊城因地震而毁,琅琊郡和琅琊国也迁至后来的临沂一带。隋唐至宋元时期,原胶南一带变成产盐区。这一时期的移民多为自发和零星的。比如,据《胶南县地名志》载:唐末大珠山宅科夏姓迁来;宋末魏姓从云南迁王台镇魏家岛耳河立村;元代中期孙、高两姓从云南迁来红石崖镇管家洼,因孙姓兴旺,取名孙家沟,1980年更名为管家洼。

不过,关于先秦时期移民的说法,也有人持不同意见。1月28日,知名文史专家纪中良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关于越王勾践迁都琅琊一说,就难以找到可信依据,《吴越春秋》等成书已经较晚。何时修筑琅琊台也有不同说法,在秦始皇时期,此处为重要港口,可能会有移民活动出现,但见诸史料也无实证,所以,目前还无法断言。

当地人种槐树纪念洪洞老家

原胶南一带的居民遭受战火的荼毒,在宋金时代就已经很惨烈。据彭煜文、史星记述,南宋时,胶南为宋金拉锯战地带。金代在原胶南境内设立张仓(在铁山镇)、梁乡(在大珠山镇)、信阳(在大村镇)、草桥(在泊里镇)四处兵镇,重兵把守山海要隘。

在蒙古骑兵南下时,这里也几乎成为焦土。1213年,木华黎屠胶、密二州,横尸遍野,当时原胶南一带属于密州。此后的7年中,密州五易主。《增修胶志》则记载:“金自宣宗癸酉、丁丑密州再破于蒙古,戊寅三破于红袄贼,秋四月破于李全,己卯全又以州降”。可见,除了蒙古兵之外,还有红袄军以及李全之乱。

不光有战争,这里还发生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胶南移民考》中称,据不完全统计,自1267年至1367年这100年间,原胶南一带共发生大的自然灾害28次。据《诸城县志》记载,元文宗天历三年(1329年):“春水灾,夏秋旱蝗并行,民采草木充饥。”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夏五月,蝗。”而根据当地一些老人传说称,有一年胶南地区出现大批红头苍蝇,多得遮云蔽日,苍蝇过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

还有,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从元朝开始,倭寇就时常侵扰沿海,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洗劫一空。原胶南沿海一带长期不得安宁,许多居民被迫内迁。别的不说,灵山湾在唐宋时期还是山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可是到了元末变成了什么样子呢?《灵山卫志》中称:“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期间,不过一二野人耳。”简直已经成了人迹罕至的野地。

明代的大移民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对原胶南的人们来说,明代的大移民同样影响最为深远。

彭煜文、史星在文章中称,据不完全统计,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山西、江苏、安徽等九个省的移民相继进入原胶南。在1000余个行政村中,有278个村从山西迁来,有242个村从江苏迁来,100多个村从云南迁来,有4个村从安徽迁来,有3个村从四川迁来,有3个村从河南迁来,有2个村从陕西迁来,另外,还有一些村从河南、福建、云南和山东其他州县迁来。

其中,来自山西的居民也对“洪洞大槐树”念念不忘。来到原胶南定居后,有些移民为纪念自己的原籍,在村里栽植国槐。现在,这一代还有一些树龄在五六百年的国槐。在大珠山镇东山张村有一棵槐树,有三四抱粗,在这里还曾建有“槐爷庙”。而这一切,也都印证了那一段移民史。

各地移民带来不同风俗习惯

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是,原胶南的移民中,有一些来自于江苏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纪中良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称,的确有从海州迁来的记载。

从海州来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山西移民一样由朝廷组织的,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苏猖獗的倭寇来到原胶南。有53个村来自海州荡芦村,另外还有的来自南城、戴村、东坎庄、三槐堂、云台山、张水沟等村。

当然,从云南来的移民也占了不少。事实上,在明朝初年,从云南大规模移民几乎是不可能的。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查询《明史》等资料发现,当时云南一直有大理段氏和元朝梁王的残部。直到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朱元璋才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这里尤其需要讲一下沐英。《明史·沐英传》说他是孤儿,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干儿子。沐英18岁就被授予帐前都尉,守镇江。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非常器重他。沐英跟傅友德攻下云南后,一直致力于云南的平定与治理,为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为最初云南尚未平定,又加上路途遥远,朱元璋不可能从云南大批移民。《胶南移民考》中对这一部分移民,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认为凡是自称祖先是明代从云南迁来的,详查具体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苏两省北部地区迁来。当时远征云南的军队,大多驻守云南多年。他们从军时往往只身一人,独身者多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女方不少是当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乐年间,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有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在原胶南地区设立了灵山卫,其中一部分来此落籍。虽然这些官兵并非云南人,但他们的妻室很多是云南土著女子,而且一部分子女在云南出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原胶南一带,不少人认为祖先是在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云南乌撒卫等。

当然,除了军屯之外,还有民屯移民。这主要是指一些无地农民,为了谋生而迁徙至此。还有一些因为地方官员调动,商人做生意等,也会带来人口流动。

彭煜文和史星认为,整体来看,各地移民在原胶南分布得并不均匀,却也呈现出一定的聚居性。从山西移民来的村子,在有的乡镇占到50%,而有的乡镇几乎没有,江苏、云南移民也是如此。江苏海州移民主要在原胶南西南部乡镇,在明代属于诸城所辖区域,如大村、海青、泊里等。山西移民多安置原在胶南西北部,在明代属于胶州所辖区域,如六汪、胶河、市美等。而云南移民则在大珠山、王台、黄山等其他东部乡镇。

由于移民的原籍不同,来此后又聚居在不同区域,所以原胶南居民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许多明显差异。有的地方语言略带苏北话特点,有的则讲北方话。而根据原来的风俗,有的正月初三早上送年,有的则是正月初二晚上送年。纪中良先生也讲述了不同移民的婚俗,“有的要求新媳妇中午之前必须进门,有的则要求日落之后进门”。这些因为移民而带来的风俗习惯,一代一代渗透到后辈人的生活细节里。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

[来源:信网 编辑:苏青]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