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携手半个多世纪的银杏古树,渗透着青岛的历史文化,见证了青岛人面对外敌的不屈——这就是天后宫那两棵加起来有1000多岁的古银杏树。天后宫银杏树,位于太平路19号天后宫院内,分别为树高25米、20米,胸围3米、2.6米。系明代青岛村建天后宫时所植,树龄达 530年以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
见证青岛的航海史
青岛天后宫为二进庭院,两棵古银杏树就在二院的正中央处。走进二院,两棵古银杏树周边围满了游客,导游为这些游客讲解着银杏树的历史 。记者看到,两棵银杏树都长出了鲜嫩的叶子,但并不是很茂盛 ,在香烟袅袅的环境下 ,两棵古银杏倒是显出了几分沧桑,像两位老者,矗立在天后宫,仰望大海。
要说起两棵古银杏,就不得不说天后宫了。导游张女士说,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
“青岛天后宫旧时称‘天妃宫’,老百姓称之为‘中国大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导游介绍道,而数百年的天后宫对于青岛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开启了青岛航海史。
差点命丧侵略者之手
据史料记载,天后宫建成后,每年的庙会盛况不衰,船员和渔民出海前都要到此进香以祈求平安,随着两个银杏树的长大,古银杏也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
历经明清两朝和近现代,两个古银杏遭遇过无数的变故,而就在德国侵占青岛的时期,天后宫和两棵古银杏差点遭到厄运,天后宫工作人员和导游向讲述了哪一段曲折经历——
—德国侵占青岛后,20世纪初规划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强行迁走青岛村的村民,把沿海一带划定为欧美人居住区,已建了几百年的天后宫成为德国人的障碍,他们急欲拆除,移往他们划定的中国人居住区另建,在天后宫处则想建设自己的教堂。
这一决定遭到青岛市民的强烈反对,“天后宫是渔航人家寄托希望、祭祀神灵的圣地,容不得外人肆意移建。”胡氏家族第十七世孙、原青岛市政协主席胡延森表示,当时胡氏家族的第十五世孙胡存约为代表的青岛村原住渔民的强烈抗议。
最后,当时的德国总督以要向德国威廉皇帝报告为托词,将此事不了了之。而胡存约也成了当时青岛最有威望的青岛人。
《胶澳志·人物志·乡贤》中也记载:“胡存约……先世经营商业,事母至孝。青岛开埠之始,市政权操诸外人,华商稍能自振代表同业以参与市政者,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与存约数人而已。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
在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的老照片中,能够显示出德国侵占青岛的时候,天后宫和旁边的老衙门相互依偎着,守卫着青岛的历史文化。
天后宫逃过了大劫,两棵银杏树自然也保全了下来。
海内外游客祈福的寄托
现在的天后宫,是青岛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两棵古银杏自然成了游客们关注的一景,也变成了游客们祈福的寄托。
记者看到,两个银杏树周围挂着各种各样的祈福牌,红色的祈福牌把两个树的树干绕了好几圈,树干被遮挡住,已经看不到全貌了。细看祈福牌,上面写着游客各种各样的祝福,有求姻缘的,有求平安的,也有求财运的 。
“灵验不灵验是不好说的,两棵古树就是游客的一个美好寄托,每年也确实会有人因为祈福实现回来还愿的。”天后宫工作人员说道。
一位家住大学路,经常来天后宫烧香的老人王先生也说道,自己特别喜欢这两棵银杏树,“文革时期,天后宫很多地方都被毁了,琉璃瓦掉了一地,但是这两棵银杏树依然长势非常好。”而同时,这位王大爷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现在来游览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天上千人来看,有的难免会破坏树木,希望管理人员能够适当保护一下。
文/图 记者 昌旭光
青岛一号树浮山所银杏树
对于这棵银杏树,记载的碑文上是这样记载的 ,这棵古树是浮山所建置初期修建南阁庙时栽植的,为青岛市区树龄最长的银杏树,被青岛市编为古树名木01号树。这棵古树虽是编为一号树,但并不是最古老的银杏树。
在徐州路的最南端,远远的可以看到一棵显得比较单薄的树,整棵树比较苍老,树上的六个大鸟窝也没有鸟停留,这就是青岛古树名木一号树。
“虽然在编号上是一号树,但是这棵树并不是青岛市最老的银杏树,在崂山包括天后宫的两棵树,都要比这棵树要老。”一研究古树名木的研究员向记者说道,而编为一号树,也是因为它记载着青岛的历史变迁。
据介绍,明朝初期,青岛地区沿海百姓经常遭到倭寇侵扰。明朝洪武二年至洪武七年间,倭寇先后六次袭掠胶州湾,烧杀抢掠,曾造成一时间“舟楫不通”。针对这种外患,明王朝从洪武初年开始在青岛地区设二卫、五所、三巡检司、十寨、一百二十六墩,六十二军屯。二卫,即青岛的鳌山卫和灵山卫,鳌山卫下辖雄崖所和浮山所,灵山卫下辖胶州千户所、夏河口千户所和灵山卫本所。浮山所原始浮山西辛家庄与湛山村之间的一篇开阔地,是一个在南京路(东)、新浦路(西)、香港中路(南)、江西路(北)四条道路合围中的已经改换面貌的古老的村庄。
军事建制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建成,初建时为流兵制,士兵服役一段时间后回家务农,所用饷粮全由国库拨发,明朝永乐年间改为屯军制,即军户时代相袭,亦民亦兵。军屯制实行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兵丁和家属要永久居住在这里,原来互相没有亲缘关系的各姓氏要成为永久的乡亲,于是大家商定,按照山东的习俗共建了一所宗祠家庙,作为浮山所全村人的家庙以祈求平安昌盛 。家庙位于浮山所城南靠近了望阁一侧,称为“南阁庙”,建成后,栽植银杏树两株,其中一株死于清代,现仅剩1株。
从明代前期到 1949年,“南阁庙”一直成为浮山所全体村民的祭祀宗祠 ,维系着来自不同地方的居民和睦生活。现在,此处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已成为青岛市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原来这里有两棵古银杏,一棵死于清代,剩下的一棵原来虽然处在村庄变迁中,但是长势还是很好的 ,但是在日本侵占青岛与德国军队交战时,这棵古银杏遭到了炮弹的轰炸,导致树木长势不再如从前,而随着城中村改造,周边土地固化,环境空气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古银杏的生长,致使古银杏目前出现了枯萎的症状。
而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棵古树,相关部门为它重新修缮了围墙和护栏。
◎相 关链接
天后宫
天后宫,在南方多称“妈祖庙”,是供奉妈祖、传播妈祖文化的庙宇。在华夏神仙谱系里,妈祖有着独特的地位。她原来既不是天神,也不是地神,更不是海神,只是一个普通渔家女和渔民的妻子,后父亡,她悲痛之下投海以殉,乡人念其孝心,遂立祠奉祀。其死后不久,黑夜中一商船突遇大风浪,覆舟在即,却见船前升起一缕红光,为之导航脱险,舟人寻光而至,找到神姑祠。从此,神姑名声大振,受到皇封,成了海上船只的保护神。由宋至清,分别被封为“崇福夫人”、“灵惠妃”、“天妃”、“天后”。
此后,有航海出行、港口商贸的地方,必然有妈祖庙。青岛天后宫的建立说明了青岛渔业以及海上贸易等越来越繁荣,天后宫给青岛出海人创造了一个祈福和精神的寄托,而两个古银杏树则见证了青岛航海史的开启。文/记者 昌旭光 图/记者 李隽辉
[编辑:每皮]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