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青岛地区历史上只出过一位状元(文状元),那便是蔡齐。蔡齐,字子思,北宋胶水县(今平度)人,宋真宗钦点状元,并赐他“跨马游街”,状元“跨马游街”之殊荣就是从他开始的。蔡齐这一生,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刚生不阿,但生前却一直无子,侄子蔡延庆过继到门下。宋宝元二年(1039年),蔡齐病逝,享年51岁 ,之后遗腹子出生,取名蔡延嗣。
蔡齐是宋真宗钦点状元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为了防止考官通过辨认考生笔迹进行作弊或者不公平待遇 ,决定从这一年开始实行“眷录试卷”,也就是考生在答题后再找专门的人将试卷誊抄一遍后,方可交给考官。当年共有一万名考生,27岁的蔡齐以莱州(当时胶水县属莱州府)贡士身份赴京参加了考试。这一年,宋真宗亲自命题《置器赋》,考试结束后考官把优秀者的答卷交由宋真宗审阅,当读至“安天下于覆,其工可大”一句时他大为赞赏,当即认为这位考生有“宰相器”。
和现在考试一样,笔试通过后就得进行面试了,蔡齐本人长得很漂亮,在几个考生中相貌也脱颖而出,宋真宗看他“仪状俊伟,举止端重”,当即钦点为第一,并连称“得人矣,得人矣!”
“宋代非常注重文官,蔡齐还开了个先河呢。”提起状元蔡齐的事,平度史志办顾问杨新民专门做过蔡齐的研究,他说:“蔡齐成为状元后,为了显示朝廷对文人的重视,宋真宗下旨派七名金吾卫士为之清道,‘传呼以宠之’。”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蔡齐开辟了之后状元“跨马游街”的先河,既彰显朝廷对才子、文官的重视,也让状元光宗耀祖。
治黄河抚契丹,足智多谋
蔡齐的曾祖父蔡绾当过胶水县令,因为他“专尚德化,不事刑威。春秋循行阡陌劝课农桑,有古良吏风”,深受百姓爱戴。蔡齐出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从小受到熏陶,也造就了他聪慧的头脑和对百姓的责任感。所以上任后的蔡齐,不管在哪一个官级都认真负责,有几件事至今让人赞颂。
比如他在潍州通判时,果断地清理了一起已经拖延十余年、株连成百人的“刻伪税印”的积案,使十余人得免死罪,大批无辜者得到释放。任密州知州时,当地遭到大旱灾,他奏请朝廷免除了百姓积年所欠的税粮,并请准开放“盐禁”,拯救了无数饥饿百姓。
在景祐二年(1035年),蔡齐当时是参知政事(副宰相),成为朝廷重臣。这一年黄河发大水淹了不少地方,民不聊生。朝廷将众大臣聚集到一起商讨如何应对,绝大多数人建议应该赶紧将决口堵塞住,恢复原来的河道。蔡齐却表示:“此举万万不可,旧河道以北地区地势低洼,不如顺水势疏导,让河道北移,这样既可以避免决口再次发生,也又可以使贝州、博州(今冀南、豫北一带)改在黄河以南,对国计民生都有益处。”蔡齐向大家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方法,朝廷最终予以采纳改了河道,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几件事说明蔡齐的责任感和他的爱民之心,在对外政策上蔡齐也有他的独到见解,是个会处关系的“外交官”。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复杂,虽然表面上是和平盟约关系,但也彼此留了一手。突然有一天,边境传来紧急警报“契丹祭天于幽州,以兵屯境上”,这条消息让朝廷震惊了,召集老臣议论,分析契丹此举究竟是何居心,应该如何应对?好似敌人已经到了家门口的感觉,很多都大臣慌神了,主张“发兵备边,以防不测”。蔡齐静静听着大家的话,一言不发,问到他时,蔡齐冷静地跟大家分析起当时宋朝与契丹的情况,他认为“契丹必不叛盟”,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发兵。但既然契丹已经有此举措,朝廷也不能不管不问,蔡齐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估计后提出了应变办法。之后,契丹果真没有叛盟,蔡齐的冷静为北宋赢得了信任。
阻止太后亲信听政,不怕得罪人
古时当官唯皇帝命是从,到了“君到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到了天圣元年(1023),在位26年的宋真宗病逝后,13岁的宋仁宗即位,但因仁宗年纪尚小,朝廷实际上握在刘太后手里。大家对这个掌权的老女人更是小心谨慎,得罪不得。但蔡齐不怕,几次与刘太后唱反调。
新皇帝刚即位,有些人想趁着这个热闹劲讨个赏,当时率部驻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的钱惟演就是其中一位,请求朝廷多给他增加一些钱饷。这位钱惟演是刘太后的亲戚,刘太后自然要照顾着,刚要给回信,蔡齐进来劝阻:“皇上刚登基不久,他作为外戚就来多要赏赐,这不是表示朝廷对他有私恩吗?这事不行!而且我还得弹劾他做法不对。”这件事闹得钱惟演怀恨在心,也让刘太后很没面子。
但蔡齐不管,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管太后还是旁人,他觉得不合适便不去做。刘太后花巨资建了景德寺,让当时是翰林学士的蔡齐撰文。传旨的太监找到蔡齐并悄悄告诉他:“太后说了,只要你很快写出来,就给你升官。”蔡齐一听勃然大怒,他本是不为这些名利所动之人,更何况花巨资修建景德寺时他就不支持,所以一拖再拖就是不给撰文。这件事被一些小人传到了刘太后的耳朵里,她生气了:“蔡齐不知好歹,免去翰林学士的职位,到密州当知州去吧。”
刘太后听政时,蔡齐跟她唱反调,等她死去蔡齐还是不给她面子。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病逝,她留下遗命说,让她的亲信杨太妃继续“垂帘听政”。得到这个消息,百官们准备了礼物准备入宫祝贺杨太妃,却遭到了蔡齐的阻拦。蔡齐找到当时的宰相等朝廷重臣,诚恳地说:“之前刘太后听政是因为当时皇上还小,但今年皇帝已经成年,按照大宋的祖制应该亲政了,怎么能让杨太妃主政呢?”几位老臣一起找到宋仁宗,阻止了杨太妃垂帘听政。
从开始的“跨马游街”到阻止太后“垂帘听政”,从拒绝为景德寺撰文到弹劾太后亲戚……这一件件事情背后也让大家产生疑问,当时的蔡齐就那么厉害吗?多次“抗旨”都没有影响?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分析:“这并不是蔡齐特殊,而是跟当时北宋的社会环境有关,北宋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朝代,从拿下天下,宋太祖就懂得‘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所以宋代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礼遇文臣。赵匡胤甚至在太庙里立了‘誓碑’,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所以在宋朝,没有杀过一个文官,这是任何朝代都没有做到的。”
52岁病逝,遗腹子取名“延嗣”
蔡齐故居
宋景祐四年(1037年)夏,蔡齐因与权臣意见不和,辞去副宰相职务,以户部侍郎归班(指有爵禄者就闲待选)。不久又任颍州知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当时已是知天命的蔡齐心里还惦记着宋仁宗、惦记着能为国家出力。这时怎么出力呢?那就得培养人才。据乾隆《颍州府志》记载:“自宋蔡齐守颍州,奏请立学,颍之有学自此始。当时设官掌其课试之事,纠正其不如规者,振兴鼓舞以驯至于自然,故民淳气和,教化行之。颍实为先导焉。”蔡齐奏请立学获朝廷批准,从此颍州率先兴立州学,全国各州纷纷效仿,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向地方普及。
宋宝元二年(1039年)4月4日蔡齐病逝于颍州,享年52岁。听到这个消息,“颍州吏民痛不欲生”。
蔡齐这一生,先后做过济州和潍州通判、秘书书省著作郎、礼部员外郎、侍御史、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直到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政界上可谓诸多建树。但他却有一大憾事,生前一直无子。究竟为何,历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只是记录着,蔡齐的侄子蔡延庆过继到他门下,直到蔡齐去世,遗腹子出生,取名延嗣。
蔡延庆,字仲远,青年时便中了进士,出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通判,才兼文武的他后来得到朝廷重用,尤其在熙和之战中功绩突出成为镇守西南地区的第一军政高官。后因奸人陷害被贬。和他的叔叔蔡齐一样,蔡延庆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名臣。陈传瑜说:“蔡延庆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当蔡齐的遗腹子出生后,蔡延庆自己取消过继,将蔡齐留下的所有家产全部给了蔡延嗣,自己不跟兄弟争家产。”
蔡延嗣因靖康之变,举家随宋廷南迁。后来生子蔡迨,为胶水蔡氏的第六代传人。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援引《宋元学案》与《渭南文集》,在强调蔡迨“文辞书画皆过人”的同时,不仅说明其为蔡齐孙,还指出迨为“宋莱州胶水人”。文中还指出,蔡迨与陆游为莫逆交。自蜀入吴,得韩元吉推荐,授桂阳县令。后客为姑苏,暴死舟中。陈传瑜说:“蔡氏家族绝对是封建社会了不起的大族,连续五代,或正途做官,或荫封虚衔,几无白丁,以至后来,蔡氏始祖蔡绾,在他死去若干年之后,又‘以曾孙文忠公贵’,赠太保头衔。”
蔡齐是平度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平度人视他为“魁星”,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当地官府还以蔡齐的名义修建了“状元书院”,这所书院在明末废弃。而且在旧平度城里,还曾有专为蔡齐所建的状元祠和状元坊,可惜现在都没痕迹了。蔡齐的墓地在今平度城西北十里处,1935年曾重修过,但在之后墓地也没有了。平度文史研究员冷歧光去专门看过:“那是座普普通通的墓地,旁边什么都没有,根本不知道这里埋着蔡齐。”现在这里早已夷为平地。记者 宫岩[编辑:苏青]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