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08 16:40
· 来源 ·
· 作者 ·
纪国亮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城阳刚建区和李沧都在李村办公 一个村两政府

如今的城阳区,经济发达、城区整洁,生活在那里很宜居。很难想象,在建区之前,城阳城区所在地是一片庄稼地,居民绝大多数是农民。一切在1994年发生了改变,城阳区成为青岛7区中最年轻的一个新区。18年的时间过去了,昔日的“白纸”如今已经成为瑰丽的“画卷”。近日,记者采访到了城阳区第一任区委办公室主任刘印伟 ,听他讲述建区之初的那些往事。

城阳区虽年轻,却有6000多年历史

说起青岛市最年轻的市辖区非城阳莫属,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新区在18年后生产总值已经跃居山东省各县 、市、区前列,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区 。城阳区虽然刚刚成年,但论起过往历史,那可算得上久远了。

“城阳的历史很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周时期,这里是莱夷的腹地,春秋时属于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以不其山(今铁骑山)为名设立了不其县。到汉武帝时,不其城已经很繁华了,总面积大约2.5平方公里,在那个时代,这个城已经不小了。汉武帝当年曾来过不其城,而且还建了行宫和祠堂。”城阳区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其”之名又是什么来历?据城阳区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原始社会末期,不其山周围住着不族和其族,不其山也因这两大族得名。

然而古代战火时常燃起,繁荣的城池往往容易遭受战乱影响,“南北朝时战乱纷起,不其城的隶属多次变更,人民流离失所。到了隋朝时期,不其县并入即墨县,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不其一直属于即墨。城阳区的命名也与不其城有关,城阳位于不其城以南,为城之阳,所以命名为城阳。”城阳区史志办的工作人员说。

历史到了清朝末年,德国入侵胶澳,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城阳辖区内的白沙河以南及红岛等地由即墨县划入胶澳租借地,1914年日本入侵后取代了德国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1935年,夏庄、惜福镇、流亭部分土地划入青岛市,其他部分仍属于即墨县。直到解放后,城阳还是分别归青岛市崂山办事处和即墨县管辖。“1961年,城阳全域划给了崂山县,一直到1994年,崂山划出8个乡镇成立了城阳区 。”

原崂山区70% 机关事业单位归城阳

在城阳区史志办,城阳建区前的史料并不多,一切从1994年开始,城阳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一年城阳区诞生。《城阳区志》中记载,1994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 ,新设城阳区 ,辖城阳、流亭、夏庄、惜福镇、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8个镇,区政府驻地设在城阳镇。随后,一系列的调整建设工作开始了。

在1994年区划调整前,刘印伟曾担任崂山区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接待处处长、崂山迎宾馆总经理、政府招待所所长等职务,虽然18年过去了,已经退休多年的刘印伟却依然能准确说出当年崂山区的数字,“当时崂山区面积858平方公里,73万人口,下辖13个乡镇,422个村庄,在1979年区划调整前,崂山县曾有17个乡镇。1994年区划调整后,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这四个乡镇成立了新崂山区,李村镇和沧口区合并成立李沧区 ,剩余的八个乡镇成立城阳区 。”

刘印伟说,1994年5月19日,原崂山区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整,“崂山858平方公里中,城阳区分了553平方公里,73万人口中41.2万人变成城阳人,13个乡镇划给城阳8个 。另外,区委办公室等34个机关单位,卫生防疫站等266个事业单位从崂山区划归城阳区,这些机关事业单位直接由崂山区改名为城阳区 。”刘印伟说,这次区划调整从面积、人口到乡镇,有很大一部分都转给了城阳区,原崂山区70%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划给了城阳区。“在区划调整时,现在的崂山区有6个部门来自原崂山区,其他的政府部门重新组建,李村与沧口合并后的李沧区的各个部门也是重新组建而成。”另外,青岛市区划调整领导小组印发的《原崂山区区属企业隶属关系调整纪要》中,青岛变压器总厂等57家区属企业也划归城阳区。

区划调整后,时任崂山区委书记的宁经谋在区划调整后,成为城阳区第一任区委书记,李增勇任城阳区第一任区长。刘印伟的职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城阳区建区后他成为了城阳区第一任区委办公室主任。

两个区政府挤在李村办公

确定成立新区后,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新的行政中心,刘印伟说,在选择行政中心时,市区两级政府领导曾考察过红岛,后来考虑到交通、经济等因素,最终城阳区的行政中心选在了城阳镇,新区也随之命名为城阳区。“没选择红岛的原因是缺水,而现在的行政中心周边交通发达,同时也是平原,行政中心建设之前,这块地是小寨子、大北曲、小北曲等村庄的农田,除了庄稼什么都没有。不过在当年,城阳镇的经济还算不错,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刘印伟说。

1994年6月18日,城阳区机关办公大楼举行了奠基仪式,城阳区的建设大幕正式拉开。“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八镇腾飞兴城阳。”采访时刘印伟还记着当时的口号和城阳精神,“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城区建设,这三个担子一肩挑,这都是建区时的任务。”

建区之初,城阳区的政府大院还没有完工,这段时间里,城阳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在李村办公,“李沧区和城阳区都在一个地方办公,当时也有个形象的说法是两个政府在一个‘村’,这个村就是李村。”刘印伟至今还有印象,当时要到区里办点事都得去李村,政府工作人员上班也得城阳李村两地跑。

刘印伟说,除了行政中心建设外,城阳新区的道路、配套设施、绿化、招商引资等工作也同时进行。建区时划拨城阳区的建设资金一共有1000万,但面临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仅靠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当时城阳建区的情形可谓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区委区政府采取调度的办法,各部门在李村的房子卖一点,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点,区里给补一点,这才建起了各个单位的办公楼。”刘印伟说,“建区之初,城阳城区到处都是塔吊,在建办公楼的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在城区建设宿舍楼,不到两年的时间,城阳就建成了上百栋楼。”

经过第一任城阳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的紧抓落实,1995年9月18日,城阳新区行政中心正式对外办公,刘印伟说,那一天城阳区跟过节似的,很多村民也赶过来,看看新建的区政府大楼是什么样。自此,城阳区部分机关单位开始从李村搬到城阳,区政府其他的部门、直属单位及事业单位也在新办公楼建成后陆续搬家,不过这个时间持续到了2000年左右,所有部门才彻底搬到了城阳。

新区成立改变城阳人生活

刘印伟说,城阳新城区的一期规划建设共6平方公里,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庄稼地变成了一片新城区 ,虽然城区不大,但对城阳人来说,发生改变的还有居住条件。“建区前,城阳、流亭两镇算经济不错的乡镇,但大多数的村庄还是以农业为主,老百姓过的日子可以这样形容:‘一缸咸菜一斗粮,一个草垛三间房,住进房,挤上炕,脏水流得满村淌。’”刘印伟说。

家住吕家庄的吕先生还记得,刚建区时他还在大北曲小学读书,“当时我还小,不了解区划的意义,只是知道我们村的西侧建起了城区,但我们村还是平房,学校的房子很破。到1997年时,我们村盖了新小学,校址搬到了村北侧,当时我们小学共有四层,据说是全区最好的小学。再到后来,城区开始扩大,周边的村子也开始进行旧村改造,村民变成了市民。”吕先生感叹,如果当年没有成立城阳区,生活或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随着城阳城区的不断扩大,周边越来越多的村庄融进城区 ,村民的主业不再是种地,而是开始上班、经商。“穿新衣 、住楼房,光棍汉娶新娘,村民有钱存银行,这是建区后城阳城区周边居民的生活写照。”刘印伟说,城阳区的经济也是在新区成立后开始腾飞,“区里大力支持民办企业,同时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正因如此,城阳区在18年时间里常住人口翻倍,日韩企业聚集,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记者从城阳区统计局了解到,建区第一年,城阳区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91亿元,到了2011年,城阳区实现生产总值812.68亿元,市内七区中仅次于开发区 ,建区18年,城阳区的GDP增长了26倍。随着区划调整,城阳区的发展速度也创造了一个记录。记者 纪国亮

 

[编辑:每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