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07 17:02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莱西人左懋第清正廉洁《水浒传》因他成禁书

为官13年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前文已经说过,左懋第属于大器晚成,29岁才参加山东乡试成为举人,30岁时赴北京参加会试一举中得进士,进朝为官。但他这一生的官场生涯只有短短13年。“在政治生涯上他主要做过三件大事,当了六年的韩城知县、当了六年的户科给事中、最后一年主要是北上谈判客死异乡。这每一步留给大家的都是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左书谔一一描述。

左懋第接到的第一个官职是到陕西韩城当知县,这里有汉代忠臣苏武的墓地,一到那他便去祭扫了墓地,并立志以苏武为楷模,为韩城百姓多做好事。在明朝时陕西和安徽都是出商人的地方,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则越来越贫穷。到了韩城一看,很多百姓都把棺材摆在胡同里,询问原因才知,下葬太贵实在葬不起,只能放在胡同里了。娶媳妇都得下聘礼,但韩城这个地方的聘礼之数实在太多,寻常人家根本娶不起。左懋第一看这样不行,下葬费贵、聘礼也贵,这样老百姓还怎么生活。于是他调查后制定了一套新标准,以后就按照规定来做。

韩城的很多土地都被豪强霸占着,百姓手里的土地逐渐变少却还得承担逐渐增加的赋税。左懋第便实行均丈地亩,让每家每户都报上自己家里的土地,然后以乡里为单位统一丈量核实,再经各乡里互换复核,最后他便自己带队亲自抽查。虽然在这期间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员和豪强劣绅,却也让韩城的赋税得到合理负担。一晃六年过去,因在韩城表现好,左懋第经考核提升为户科给事中。在陕西韩城县,古代有一座五贤祠,祠里祀奉着司马迁、苏武、郭子仪、白居易与左懋第五人。可以看出,左懋第当时在韩城人心中的地位。

被崇祯皇帝提升为户科给事中,其后又转为刑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给事中虽然从官职上看并不高,但位置非常重要。身为天子近臣,有建言封驳、监察纠劾之权 。每天都得上朝言事,而且必须敢于直言才是。左懋第作为言官,忠实履行职责。比如皇上询问,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造反?左懋第直言:“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是罪魁祸首。三项赋税加起来远远多于正税,你把老百姓逼到生死的边缘了,何以不反?”当崇祯问道为什么天变不止时,左懋第就会直接回答:“这都是三饷加派闹的,连老天都为百姓鸣不平了!”左懋第的正气在朝廷是出了名的,即便有人把刀放到他脖子上他也不眨眼,靠着这身正气树立了自己的威信,难怪史书上留下“直声动天下”的美誉。

父亲去世他守墓三年不进家门

官场上的左懋第摆着一张严肃的“关公脸”,一提到生活中的他 ,左书谔伸出大拇指:“绝对的大孝子。”的确,左懋第的孝顺在当时的胶东是出了名的,人称“左孝子”。左懋第的父亲名叫左之龙,曾经做过房山知县、刑部郎中等职,去世时左懋第还很年轻(23岁)。他将父亲安葬在了萝石山上(马山北),并依古礼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三年不进家门,每日兜土筑坟,以至哀毁骨立,并因守孝错过了三年一次的乡试。

失去了父亲的左懋第对母亲陈氏更为孝顺和关心,每天晚上他都要到母亲房中陪她说话,等到母亲睡着自己才回去,每天早晨看着母亲吃完了饭他才上班。“所以有人误认为左懋第太懒了 ,天天那么晚才起床,当得知是因此缘故后,都对他称赞有加。”

这样一个大孝子,当得知母亲陈氏去世的消息后怎能不崩溃,更何况他的母亲当时是绝食而死。原来,当李自成的军队打入北京后,很多明朝的官员都被赶出了北京城,左懋第的堂兄左懋泰也护送着陈氏踏上了回乡之路。当他们走到白沟河时,陈氏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左家人说:“当时宋朝名将张叔夜被金兵押着北行,走到这条分界线时,张叔夜宁死不过河绝食而死。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啊!你们都是明朝的官员,一定要为国献力,绝不能屈服。”说罢,她也在这白沟河绝食自尽而死。母亲陈氏对左懋第的影响特别大,才有了他后期宁死不屈血洒菜市口的义举。

留下遗训不得参加清朝科考

临死前,左懋第对家中的妻子儿女没有留下任何交代,只给左氏族人留有遗训:左氏族人不得参加清朝科考!这在当时只有通过科考才能入仕为官的科举时代,左懋第的遗训是要求左氏族人不做清朝的官、不为清廷所用。

很早之前,莱西市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到左懋第的老家探访过,遇到左家一位后人,工作人员询问左懋第的后裔在清朝时代都怎么样了?这位后人说:“听说我们先公临死时发誓是不给满族为臣,所以终清朝之世,我们左姓是大官小官全没有呢。相传从前族间有位子孙考上了知县,他赴任的时候,走到半道上就得暴病死去了,当时人都说他是触犯了先公的威灵,所以才得到了这种结果呢!”

先不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的味道,在左懋第死后,身为堂兄的左懋泰内心受到影响,他想起左懋第母亲的话、想起这位堂弟的话,整日郁郁寡欢、不问政事。这种态度引起清朝不满,一个仇家借此机会将他告上了朝廷,顺治六年(1649年),已经50岁的左懋泰带着一家老小百余口人流放到铁岭,那时的铁岭刚经过战争的洗礼一片狼藉,砍柴烧水做饭这些事都得亲力亲为,生活艰辛可想而知。但左懋泰心里舒坦,他在闲暇之余还勤于著述、创造诗词,因才华出众吸引了很多铁岭的流人(被流放的人),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北里先生”。之后,他们便成立了“冰天诗社”,成为辽北地区最早的文学社团。在铁岭度过了7年后,顺治十三年(1656年)左懋泰因病去世。虽然他后面生活过得清贫,但有这么多学友陪伴内心也是温暖的。

说到这里就顺便提提左懋第的文采吧,在其短暂的 45年中,留给后世的有《萝石山房文钞》4卷、《左忠贞公剩稿》4卷、《梅花屋诗抄》1卷。左书谔称他的文章诗词,总的来看是“遒劲可观”,“遒劲者,雄健有力之谓也。可观者,顺乎时代赞叹可赏之谓也。”莱西市博物馆还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左懋第的书法,行文松弛有度,尽显大家风范。

左懋第请旨全国禁毁《水浒传》

左懋第喜欢读书,才有出众的文采和书法,但可能大家不知道,他曾经也是个“水浒迷”。只不过他看完后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于是便上书朝廷请求禁毁《水浒传》。

为什么左懋第会突然这样做?还得从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起义说起。发起人叫李青山 ,此人出身贫苦以屠宰为业,平时爱打架,跟一些强盗、作奸犯科的人交往甚密。1641年,明朝三年干旱闹起了饥荒,很多人都被饿死,这时李自成又在全国发动了农民起义,李青山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直到有一天在买粮时他与官员发生冲突杀了人,被逼无奈下便学着水浒里的宋江挑起反抗大旗躲到了梁山,靠劫持漕运壮大实力。但李青山并不想推翻朝廷统治,而是想引起朝廷关注给他们个官做就行了,在这期间为了招安李青山也费了不少劲。无奈当时的政府实在无心招安他们,逼得李青山再起义,之后被明朝政府派出重兵才将起义军压下。

李青山的事让当时的刑科右给事中左懋第看得担惊受怕,破城劫狱、杀人放火、希望招安进京为官,这正是《水浒传》里的情节啊。再想到之前经历的几场小型起义,也都有《水浒传》的影子,所以他当即得出结论:《水浒传》“以破城劫狱为能事,以杀人放火为豪举”,“世之多盗,弊全坐此,皆水浒一书为之祟也。”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这种说法与明代的李贽截然相反,李贽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

其实对于《水浒传》的两派之争一直存在,但在明朝左懋第和李贽的争论中,左懋第明显胜出了,因为朝廷不允许任何影响统治的危险因素存在,所以批准了他禁毁《水浒传》的奏折,下令全国各地收缴《水浒传》,把它的版片全部毁掉、烧掉。也就是说,从明朝起《水浒传》成了禁书就是左懋第干的。

左懋第的后人在莱阳莱西

左懋第的墓在烟台莱阳市内,左书谔和莱西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去探访过。“起初左懋第的墓是单独放着的,到1953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其和父亲、儿子的三座大墓迁到了一起。”莱西市博物馆馆长柳香奎介绍:碑首为二龙戏珠,中间篆额有“恩宠”二字,碑面刻“皇清赐谥忠贞前明赠兵部尚书兵部右侍郎左公讳懋第字仲及号萝石配一品夫人刘氏庶张氏之墓”,上款为“嘉庆十三年九月谷旦”,下款为“敕授文林郎莱阳县知县延君寿敬题十一世孙寅旻立石。”墓后左侧4米处为其父之龙墓,东5米处为其长子敏生墓。现在这里是莱阳市保护得最好的名人墓地,被列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莱西市博物馆内还有一尊左懋第的石头坐像,身着官服,头戴翅帽,比真人略矮些,石像的雕工非常精细,是跟左懋第有关的珍贵文物。

据史料记载,左懋第是明代莱阳西乡人(今莱西店埠镇左官屯人)。对此,左书谔解释:“左懋第的两个儿子,长儿子左敏生、次子左敬生,在左懋第去世后他们虽然没有受到太大牵连,但也从莱阳县城搬了出去,左敏生去了莱阳市沐浴店镇北旺村,而左敬生则去了莱西市姜山镇南仙庄村。而与他同时殉难的仆人左夏的后人则到了左官屯。所以现在左官屯人是左夏的后人,左懋第的后人应该是在莱阳北旺村和莱西南仙庄村。”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