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浩浩荡荡赶走了崇祯皇帝。没多久,清兵铁骑又赶走了起义军,占领北京城,临时建起来的南明希望与清和平共处,于是四处寻找合适的人前去议和……莱西人左懋第偏偏生在那个年代 ,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也为报答崇祯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去见多尔衮。劝降?不同意!让他剃发,不肯!打入水牢,仍然不低头!行刑前多尔衮三次遣使谕降,左懋第始终不从,44岁的他留下一句“宁为南鬼,不为北王”血洒北京菜市口,被人称为“明代文天祥”。
生在明末乱世,大器晚成
左懋第,字仲及,号萝石,1601年出生在当时莱阳西乡(今莱西店埠镇左官屯)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聪明好学、勤于攻读、才华出众,人称“胶东才子”,从小就有远大抱负,要像历史上的英雄一样,将来报效国家,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1629年,李自成扯旗造反,漫天硝烟中,左懋第继续捧着他的书本寄希望于进京当官,救百姓于水火,这一等就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他被崇祯皇帝相中,圆了梦。左懋第进入仕途才真正看清楚明王朝当时的处境: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朝廷集团内部却还争权夺利、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整个朝廷矛盾重重,真的是走到了穷途末路。左懋第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取消加征的赋税、放粮赈灾,但崇祯皇帝怎么能听得进去呢。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整整闹了15年,1644年,攻入北京。左懋第当时正奉皇帝之命督催漕粮、巡察江防、督察左良玉军,当得知李自成已经攻占山西向北京进逼的消息,立即联络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率兵勤王。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了,3月19日,北京失陷,崇祯自缢。左懋第伤心极了,在众人眼中崇祯再不好,对他却有知遇之恩。他顾不上悲痛太久,就立即和其他大臣们忙活着辅佐福王朱由崧成立新政权南明王朝,改元弘光,史称弘光帝。
南边忙着建立新政权,北边李自成还没等坐上龙椅,就被多尔衮率领的14万清军赶出了北京城。这下,弘光帝傻眼了,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可别再打了,派人前去跟清朝议和吧。可派谁去呢?
主动请缨,北上议和
这时,左懋第又得到一个让他崩溃的消息,他的母亲去世了!崇祯自缢他没能回去送送,母亲去世他再不回去,岂不真成了不忠不孝?于是,在其他臣子退缩不敢受命之际,左懋第主动请缨:“就让我去吧,一是叩拜崇祯皇帝之陵,以报察核之命;二是亲扶母亲陈氏之棺回归故里安葬,以尽孝子之道。”
朝廷立即任命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又给他配备了300人的队伍,准备了白金十万两、金千两、缎绢万匹。左懋第的十三世侄孙、历史学家左书谔讲道:“之所以带上这些东西,是南明王朝犒劳给多尔衮的,感谢他帮忙打跑了李自成,为他们报了仇。”
7月15日,左懋第带着北使使团出发了。一路上他心情复杂,这次北使十有八九是回不来的,他不怕死,只是内心仍然对新登基的弘光帝放心不下,弘光帝昏庸荒淫,追逐声色,置国事于不问。南明王朝下一步怎么发展?哪些地方该特别注意?路上他屡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到达淮安时,他给弘光皇帝上了《辞阙效言疏》。
“左懋第在疏中主要申明以下几点:其一、奉劝弘光皇帝要把恢复祖宗江山一统天下放在首位,决不可以偏安江南相安自得;其二、对于北使议和,只能作为缓兵之计,而不能作为依恃;其三、为了一统大业,弘光皇帝要善于纳谏。”左书谔作了这样的分析。只可惜左懋第这一番良苦用心、金玉之言,对整日沉浸在温柔之乡、靡靡之音中的弘光皇帝来说,犹如虚化之梦转瞬即逝。
据理力争,尽显英雄气骨
在北使之前左懋第曾经与同僚至交李清聊天,李清问他:“如果到时形势所迫,你会不会屈服?”左懋第态度坚决地回答:“宁为大明鬼也决不屈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0月份,他们到了距北京近在咫尺的张家湾(今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
“清朝政府本来是决定在四夷馆来接待他们,这是专门接待周边少数民族及其属国的场所,以属国身份相见,左懋第直接告诉他们宁死也不去那里。”清朝不得不改在鸿胪寺接待他们。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接御书的事了。一天早上清朝礼部的四个官员前来取御书:“凡是进贡文书,都由我们礼部转启。”左懋第怒了:“此乃大明皇帝御书,不比各国系酬答礼物。尔等何得谩语?”既然这样要不到,第二天便派了兵将到门口,意图强取,这可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南明朝的一些官员看这形势害怕了,左懋第却将御书顶在头顶大声问:“尔等无礼,龙亭何在(按例接国书要设龙亭)?”逼着清朝退兵。
还没正式议和,左懋第这些举动就已经在清朝掀起了一股小风浪,让人不敢小视,齐呼:“南明有人啊!”
第一次双方谈判,清朝派出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刚林,刚林提出三点:这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弘光帝这个皇帝当得不合程序;我们打跑了李自成,你们也不派使者来祝贺;崇祯皇帝死了还是我们来安葬的,你们也一点表示也没有啊。左懋第逐条反驳:“福王是崇祯皇帝的堂兄弟,明朝万历皇帝的孙子,以序以贤都可以立为皇帝;你们帮我们报了仇,这次不就是来感谢的嘛,还带来了那么多礼物;至于你说的第三点,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为崇祯皇帝发丧。”
面对清朝政府,左懋第据理力争,毫不让步,双方激战多次,使刚林不得不由衷赞叹左懋第乃“南明奇男子”。
仆人左夏为国尽忠跳油锅
多尔衮本想通过左懋第劝南明文臣武将来投降,没想到是这样,只能放他们回去,走到半路时又派清兵抓了回去,关押在太医院内,派200名士兵严加看守。“虽然是关押但也没有限制他的自由,每天好吃好喝伺候着,左懋第在太医院的两面墙上挂了两幅画,西边挂着苏武牧羊,东边挂着文天祥,在门联上写着‘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他是想通过这些告诉那些来劝降的人,我就要做苏武、就要做文天祥。”
这期间,多尔衮不断派人前来劝降,都被左懋第给骂了出去,连他的堂兄左懋泰也是。多尔衮听说他们感情要好,堂兄出面应该可以了吧,但事与愿违,甚至还断绝了兄弟关系。左懋第之前的一个手下艾大选也投靠了清朝,他前去劝降,左懋第一看他已经剃发,一怒之下竟然拿刀将他杀了。这下把多尔衮激怒了,把左懋第打入水牢关了7天7夜,受尽折磨。
在莱阳市曾经有座左公祠,里面安放着左懋第的石像,而在石像的右边还站着一个人,他叫左夏,是左懋第的仆人。为何要将一个仆人的石像也摆放在此?这源于一个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左懋第下油锅。
传说清廷为了逼左懋第投降,在他面前放了两样东西:一口正在加热的油锅、一条耀眼的袍带,“降则加官进爵,袍带加身,不降则烹之!”左懋第面朝南方跪下,仆人左夏跪在旁边,两人不吃不喝以表忠心。到了第三天,左夏看着主人已经体力透支,便起身重重给左懋第磕了个头而后说:“仆先主而行!”言罢跃入油锅,左懋第见此大骂清廷,也跃入油锅。左氏家族,敬左夏之忠义,让他陪享宗庙。这个传说现在被载入《莱西历史文化概览》。
多尔衮亲劝降,无功而返
1645年5月15日,左懋第听到了南明灭亡的噩耗。南明灭亡,左懋第该死心了吧,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又派重量级人物洪承畴(原明朝兵部尚书)来劝降。
左懋第见到洪承畴,便斥责道:“你是个鬼魂吧,速速退去!洪大人为大明殉难,先帝赐祭赐葬,已死久矣,鼠辈怎敢冒洪大人之名来劝我投降!”洪承畴闻言,满面惭色而退。
见左懋第如此风骨,摄政王多尔衮没有再让其他人劝降,而是亲自出面,他要好好会会这个“南明奇男子”。
赫连勃勃大王在《亡天下》一书中描写了两人的这次会面:左懋第见了这位大名鼎鼎、杀人不眨眼的摄政王,只拱了拱手。多尔衮见过无骨似狗的汉人降臣降将如云,却很少见到左懋第这般人才,心中爱之,欲活其一命,便看着在场的汉人降臣。降臣金之俊知多尔衮之意,劝道:“先生您何不知天命?”左懋第反唇相讥:“先生您何不知天理?”多尔衮一旁厉声问:“你自谓知天理,我问你,为什么你吃我大清朝粮食,半年犹不死?”左懋第的从官陈用极高声回答:“你们来夺我大明江山,却反说我们吃你们的粮食,是何道理 !”多尔衮大怒:“汝辈何人,也敢不跪!”立命卫士棍棒交加。陈用极喷血狂呼:“士可杀不可辱!”多尔衮闻言改容,沉吟久之,说:“汝等不畏死,都是忠臣好汉。如果降我大清,必得厚待!”左懋第等人慷慨从容,只求速死。
摄政王无奈之下决定,6月20日将其问斩菜市口。在行刑之前,多尔衮还是不死心,又连续三次遣使谕降,告诉监斩官、刽子手还有飞骑只要左懋第说一“降”字即免死。但直到最后,他留下一句“宁为南鬼,不为北王”便血洒菜市口,年仅44岁。时人赞赏他的英雄气骨,称他为“明代文天祥”。[编辑:苏青]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