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去柳树台,德国人修了台柳路青岛成全国第一个跑汽车的城市
1910年前后在馆陶路汽车站候车的德国人解放前馆陶路汽车站全景
前文说到麦克伦堡疗养院,殊不知这所疗养院的设立为青岛的近代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在疗养院设立不久,为了交通运输的方便,一条崭新的公路应运而生,名为台柳路。台柳路作为全国第一条公路自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使得青岛在全国率先出现了各色汽车飞驰的场面,作为连锁反应,全国最早的汽车站——馆陶路汽车站也随之出现。青岛,就这样一步一步离近代化越来越近了。
青岛是中国最先有汽车的城市
现在说起汽车,恐怕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不少家庭都有自己的私家车,可放在上世纪初,汽车在中国绝对是时髦的代名词。
中国最早乘坐汽车的人是谁?我们无法考证,但慈禧很有资格上榜。慈禧太后虽然在政治上较为保守,但在追赶时尚方面却毫不含糊,庚子赔款之后,慈禧力推新政,自己也身体力行,之前被她不屑一顾的火车是她第一个尝试的对象。之前慈禧曾经乘坐过火车,但她觉得汽笛声音太响,便将车头拆除,改为马拉,搞得不伦不类。回到北京后,慈禧在短短四个月内就突击修筑了一条三十多公里的铁路,即高碑店至易县的“新易铁路”。翌年清明,慈禧便乘上这趟由17节车厢编组的“龙凤专列”去祭陵,这次她坐了真的火车。
慈禧太后在表达了她对火车的兴趣之后又将目光转向了汽车。精于权术的直隶总督袁世凯1902年花了一万两白银,在香港为慈禧买了一辆德国杜尔汽车公司制造的第二代“奔驰牌”白色敞篷轿车,作为慈禧60大寿的贡礼送给太后。悲剧的是,慈禧第一次乘汽车和她第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当老佛爷坐上汽车外出兜风时,看见一个下人坐在自己的面前,不由勃然大怒,当得知这是驾车的司机时,就命令他跪着开。那名司机只好跪着驾驶,但膝盖怎么踩油门和制动器?更何况跪着开车视线大大受阻,所以这次的乘车经历给慈禧太后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也正因如此,汽车引入中国的时间被推迟了。
尽管慈禧对汽车没有表露出极大的兴趣,但这并不妨碍青岛在这一领域走在中国的前列。1901年,德国殖民政府将第一代“奔驰”汽车和各种欧洲名车,以汇泉广场为起始点,举行了一次驶往浮山方向的“汽车拉力赛”。在大清国民还不知道汽车为何物的时候,青岛就举行了如此规模宏大的汽车比赛。所以说,青岛是中国最先拥有汽车的城市。不过,这无疑是一种殖民产物 。
中国最早的公路是台柳路
前文提到的麦克伦堡疗养院成立后不久,交通就成了第一大难题。因为从市区前往柳树台的距离太远,加上疗养院需要大量的物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摆上了德国人的议事日程,台柳路的修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台柳路的修建与麦克伦堡疗养院的建设几乎同步进行。台柳路建于德占时期的1903年,由青岛台东镇(今台东一带)起,经市区东吴家村及崂山区的保儿、河西、李村、汉河等村,止于柳树台村(今属沙子口镇),是中国最早的一条公路。1928年版《胶澳志》有“台柳路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的记载。有关该路的修筑年度及状况,《胶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记述:“德人来青市道与村道同时并进……其村道首先修筑者为青岛沧口一路,次则为青岛李村一路,其后渐次兴修,计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岛经台东镇东吴家村、保儿、河西以达李村;(二)由李村经东李村、下河、南龙口、九水以达柳树台……”“盖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仅有桥梁、沟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运搬材料照给工资。此外人工则由各村摊派,故创始之二、三年(李村道开筑二年,仅修至杨家村,沧口路开筑三年,仅修至小村庄)进行甚为迟钝,其后多由警察署压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后,乃获次第进行……”这段记述,明确指出台东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树台的村道,即台柳路。
麦克伦堡疗养院于1904年9月建成后,当时的道路状况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国工程师史克耐尔编制《一条公路的改造和移动的预算》(见青岛市档案馆德文档案《自来水厂存资》),内称:“其中一部分已经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块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满投乱石后加以覆盖的,有的路段车道很窄狭,已不符合要求,它仅3.3公尺宽,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墙壁上,车辆是无法躲让的,该段作为走廊也非无危险,只能骑马安全通过。”陈述多种理由,要求德政府批准进行改造。尔后虽未发现该路之施工区及竣工的有关资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胶澳总督却签署了一则命令:“自现在起,费·理查德商号于每星期三、六下午1点自中央饭店(今青岛日报社)及于每星期四日下午5点自墨兰堡房(柳树台)停车场登车出发。”(其费用属于政府及其所属单位每人每次2元。费·理查德商号是汽车运营商的名称,从中央饭店到柳树台途经台柳路。)这说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动已完成,并投入营业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营业性车辆行驶。
台柳路全长为29847.92米,面积约150661.4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在当时居青岛及山东省之冠。关于它当时的风貌我们可以参考《胶澳志·建置志》——“台柳路为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赴崂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桥梁、涵洞计有二百十七座,内洋灰(即水泥)拱桥五座……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涧泉溶溶,林木青翠,风景绝佳。”其中还提到这条路的坎坷命运——“惜德日之战役,德人自行炸毁,虽经日人修复,而德建工式扫地无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发,旧桥复圮,当时竭力经营 ,始得恢复故观。”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看到台柳路对于青岛近代化进步一面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德国人对于中国人的残酷奴役,德人修筑台柳路及柳树台麦克伦堡疗养院等建筑所占用的农田、河道等均无偿征用,且无偿调用台柳路沿线农民。“当台柳路筑成通车后,专供德国侵略者及其侨民游山玩水、休疗憩养、侵略军调动演习之用,根本不让华人行走。有时中国人推车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国人的车来了,必须立即将车推到路边沟里;而德国女人骑自行车在路上行进时,中国人也要赶快躲开,由此可见德国殖民统治之暴虐。”
台柳路建成后,乘汽车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崂山。麦克伦堡疗养院所需要的肉、面包、甚至大部分的蔬菜和水果甚至还有鱼,也都可从青岛或更近的李村运来。自此,青岛作为中国道路客运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跑起了汽车。
中国最早的汽车站是馆陶路汽车站
伴随着台柳路的兴起,汽车在青岛越来越多了,各色的汽车在路面上飞驰,这就是当时青岛市民看到的新奇景象,无怪乎当时的青岛人把这些汽车比做“会跑的房子”。相应的,中国最早的汽车站馆陶路汽车站也出现了。
1910年5月11日,胶澳总督再次签署了一则命令——“运输商费·理查德商行保持去墨兰堡房和沙子口班车。驶往墨兰堡房,每星期二、五、日上午7点自中央饭店出发。回程:同一天下午3点由墨兰堡房出发。车费:军士和士兵每人每次2元。驶往沙子口,每星期三早7点自中央饭店出发,同一天下午3点半由沙子口返回,车费:每人每次3元。”
和之前的命令不同,上述线路沿线开始涉及到青岛市民的聚居区。费·理查德商行认为,很多德国客人到中央饭店等车比较便利,而青岛市民大多居住在聊城路、馆陶路、上海路附近,于是在同年7月便将发车地点延伸到馆陶路,中央饭店只是作为过路站点。久而久之,馆陶路汽车站开始在市民中深入人心,大家也都知道这里有个汽车站。起初的汽车站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只是竖了一个牌子,用来候车。后来随着乘车人数和线路的增加,来此乘车的人需要购买物品、用餐,慢慢便建造起简易的候车亭。1910年,馆陶路汽车站便这样诞生了。从其地理位置看,其与前海栈桥和行政区(总督府)距离适中,与大港火车站、大港码头比较近,在当时属于交通枢纽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布局是非常合理的。
馆陶路汽车站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青岛市志》中《长途旅客运输》记载:1931年,山东省建设厅派员来青岛,双方就警务检查、车辆捐税以及具体业务等方面达成《省市长途汽车联运通车办法》,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山东省胶莱汽车路局在青岛锦州路30号设总站,营运路线有:青烟线(青岛—烟台);青黄线(青岛—黄县);青沙线(青岛—沙河);青金线(青岛—金口);青海线(青岛—海阳)。直到青岛解放后,于1949年6月14日成立了馆陶路长途汽车站。李正禄任站长,当时车站很简陋,但线路可发往全省各地。记者 田野
[编辑:苏青]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