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2 16:07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城阳人纪家坛山西当县长 日本人逼他儿子投降

\

纪家坛

城阳仲村在民国时期出了个清官,名叫纪家坛。他没在家乡做过一天官,但在他去世近70年后,仲村人都记得他的名字,都会讲他为老百姓讨公道的故事。纪家坛活了77岁,其中,二十年做官,廉政亲民,在山西人人赞他是“平民县长”;此外,他生命中有40年都在教书育人,在家乡人人尊称他为“纪老师”,他的教学理念一直被沿用至今。

少年时一边拾粪一边背书

纪家坛,字泽蒲,号文苑,别号顽石。1868年生于即墨县仲村(今城阳区仲村),他自幼好学,中年执教乡里,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清末优贡,后分发山西。从1913年起历任山西蒲县、汾城、代县、朔县县长等职。他秉公执法、两袖清风的作风,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因为没有官架子,经常到田间地头与百姓交流,甚至还教农户种地,山西人民热络地称他为“纪老汉”。

纪家坛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他自小就爱读书,跟着族里的孩子一起上私塾,七八岁时就能背诵启蒙诗文,先生对他极为器重。纪家坛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他是家中老大,12岁那年父亲染重病,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他这个长子身上,家里想让他退学务农,纪家坛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他对先生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又必须挑起家事的担子。私塾先生纪齐文被他的好学和孝顺打动,于是答应免费让他来读书,纪家坛为了照顾家里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半耕半读。他每天只去私塾听课一个时辰,然后到地里抢收抢种,再利用早晚两头的空闲时间自学。清晨拾粪时背诵诗词,午休时用沙盘练字,晚上收工后读书复习,为了能在晚上多看一会儿书,他还跟母亲商量,每个月多运两次炭去城里,挣的钱专门用来买油灯。

成年后的纪家坛,虽然已饱读诗书,但并没有急于考取功名,他一边教书,一边节俭持家,先后为弟妹们办了婚事,看着他们成了家,自己尽了长兄的义务。1909年,纪家坛已经是4个孩子的父亲,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此时才背起行囊去济南赶考。在当年的考试中一举中第,在省城有了名气,后被官宦府第请去做先生。因东家是山西人士,又对纪家坛颇为赏识,于是竭力推荐他去山西任职。时任山西省督军的阎锡山正在广纳贤良,得知有此人才,遂电邀与之面谈,后令其任蒲县县长一职。

1913年,45岁的纪家坛受聘来到山西蒲县,从一个教书先生到一县之长,纪家坛为表决心当好这个父母官,将自己的字改为“泽蒲”,意在为蒲县民众广布德泽。在山西做官时他一直用这个名字,直到现在查阅《襄汾县志》《蒲县志》《代县志》《朔县志》等山西地方志书中对纪县长的记述,都是用纪泽蒲这个名字。

离职时只带草药留念

1917年,纪家坛调任汾城县长。他在汾城推行“六政”,即水利、蚕桑、种树、禁鸦片烟、禁止女子缠足、男子剪辫子。其中以禁赌尤为严厉,常年派警政人员抓赌、教育赌徒。西薛农民陈如镜嗜赌成癖,曾一年被提审七次。第七次被带到县衙,纪家坛对其也不责罚,语重心长地对陈如镜说:“老朋友,你又来了,我扣你扣得脸都红了,你不怕打板子也不怕脸红吗?”此后又晓之以利害,说得陈心悦诚服,悔恨不已,发誓决不再赌。自此,当地开始流行“大盖心肚,摇小蒲扇的人(赌棍)最怕纪老汉”的俗语。

山西汾城县河西庄有一大财主,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富户。这年财主过60大寿,设宴请客,家人写了一大摞请柬,所请宾客都是些门当户对的乡绅、富户。财主一看没请县长,就问:“为何不给纪县长送请柬?”家人说:“听说,纪县长脾气挺怪,从不赴宴,若请不来,岂不有失老爷体面?”财主说:“要请!不请是我失礼,请他他不来,那也就罢了。”当即派人将请柬送到县府里。

当年夏天,晋南暴雨成灾,汾河泛滥,灾民成千上万,无家可归,到处是逃荒要饭的。纪家坛正在为这事儿犯愁,财主的这张请柬就送到了眼前,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对来人说:“回你家主人的话,我不光要去祝寿,还要带一批客人同往。”财主听了纪家坛要亲自来祝寿的消息喜出望外,高兴得一宿没睡好觉。生日那天,财主率家人和宾客在村头迎接纪家坛。只见纪家坛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还跟着一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财主一面迎接纪家坛,一面抬头看后面这黑压压的一片人,不知是怎么回事。纪家坛说:“今年全县遭灾,饥民遍野,今日带来三百饥民,一来为你祝寿,二来让他们吃顿饱饭,这积善之举,你不会推辞吧?”财主虽然心里叫苦,但为了顾全面子,却说:“好说!好说!”于是,让人为灾民备饭。从此,纪家坛赴宴的故事便传开了。

纪家坛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兴农富民的主张赢得百姓的爱戴,但也触犯了当地权贵的利益,1922年他遭到排挤被迫离职,为官清廉的他行李中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离开汾城时,他仅带着两布袋从城旁三毛沟采集的一些野生白蒿(中药茵陈),以丝线捆扎成束,准备返乡后馈赠亲友。纪县长起程之日,自汾城至古城二十华里的官道上,各村民众置酒设案送行,置案者多达数十处。纪家坛见状,乃下车步行,与父老握手话别。再说那两布袋茵陈,虽是长在山野,纪家坛也觉得平白带走内心不安,于是把家乡的荞麦籽儿还了两袋子给汾城县民。此后,汾城县的农民也开始种植荞麦,并用荞麦皮填枕头,意为夜夜躺在这荞麦枕上,天天想念这位为官清廉的好县长。

请愿不成,投井谢罪

在家赋闲三年后,纪家坛于1925年出任山西代县县长,此时正值军阀混战,他们所需的粮草、弹药等军需用品大部分由代县转运。代县人口总共不足十万,却要负责十万驻军每天十万斤粮食、五万斤草料的运输,各村的青壮年常常刚交了差事又被驻军抓了运弹药。几天过去,看着自家的男人不知去向,女眷们纷纷跑到县署门前聚集,向县长要人,并控告说驻军不仅强占民房,还奸污良家妇女,逐户进入居民家中索要贵重物品。

纪县长当即决定带属下到军方的后勤司令部,可军阀老爷们怎肯听他一介县长啰嗦,不仅没对军纪做出任何整治,还数落了他们一顿。纪家坛气不过,第二天又来到前线指挥部找总指挥,为民请愿,但陈述利害后竟也被几句话打发了回来。这一回,纪县长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看着全县居民身处水深火热,自己作为一县之长却无能为力,一时间悲痛难以言状,竟趁着一行人在路边井台休息时纵身跳入井中。幸亏随行官员发现及时,找来木棍绳子,下井将他救起。

但说来也奇怪,自从纪县长投井之后县署就陆续接到区公所来报,说部分被抓民夫已陆续回到家中,驻军扰民现象也是大为减少,有的村子还枪毙了几名强奸妇女的士兵。原来,在纪县长到前线指挥部请愿当天,有位副官在场,此人思想开明,并且早闻纪泽蒲廉政爱民的大名,于是在纪县长走后竭力劝说总指挥,这才有了整顿军纪之事。

69岁高龄饮恨还乡

纪家坛仕途的最后一站是河北省涞源县,他在涞源县当县长的时间只有一年,此后69岁的纪家坛结束了宦海生涯,回到了故乡仲村,开设私塾,教书育人。

1935年春天,已经从山西卸任回到故乡的纪家坛,接到了河北省省长商震特派专员持其亲笔信发出的邀请,请他出任涞源县县长。盛情难却,68岁的纪家坛再次离开了家。

在就职仪式上,他当众宣布拒收“脂粉银”,并革除接受吃请馈赠的官场陋习,受到当地官员好评。他主张开发山区,并拟定《涞源山区兴建方略》,在当地大力推行。就在纪县长的开发工作就要步入正轨时,一场灾难降临。1935年冬季,一帮武装匪徒由境外窜入涞源南部山区,并派人到县府送信,张口索要的粮食和钱数额巨大,并要挟如不在短期内凑足,就要攻城抢劫。得到此信后,涞源县内主战主和的两派各有道理,纪县长主张凭据马河的天险,率城内警察联合居民共同守城,同时派人出城报信,等待援军。但当地的富贾乡绅们却认为此举过于冒险,认为土匪无非图财,不如与其谈判降低价钱,花钱消灾,并承诺由商会、士绅筹办钱粮无需政府出资。纪县长一想,能保县城平安又无需冒险,就同意了乡绅们的建议。最终谈判代表以要价三分之一的数额与土匪达成协议,拿到钱的土匪当天就撤离了涞源县。

为了查明土匪们在山区的动向,纪县长隔天也离开了县城下乡调查去了,可五天后他回来却发现县府的库房竟被搬空。原来就在他出城第二天,河北省的一支驻军就开进了涞源,一名姓胡的连长带着警卫到县府,声称自己的队伍打跑了土匪,涞源县应尽犒赏之责。留在府内的县长秘书一听便知是敲诈,只好巧立名目拖延了几天,可谁知驻军们进城之后买东西不给钱,吃饭喝酒不付账,如果居民稍有微词就拳脚相加,到了第四天竟然等不及县长回来冲进县府库房,将银元一抢而空。查明山区匪患后,回到县城看到的居然是又一场兵灾,无奈之下他只有迅速查明损失状况,呈报省府,就此请辞返乡。而此时河北省省长早已易主,新省长正欲提携自己亲信,马上借机撤销了纪家坛的县长职位。告老还乡的纪家坛,想起涞源县的匪患兵灾时常痛心疾首,回到仲村后,他曾写下一副对联悬挂家中,上联是“空有孤城临拒马”,下联是“恨无一矢射浮图”。[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