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中,曾经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是谁?鲁迅、老舍,还是沈从文?2014年9月9日,曾17次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瑞典著名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在西安解开了尘封许久的谜团。埃斯普马克说,1988年曾准备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沈从文,“1988年,正是我当评委会主席期间,我们曾经准备把奖颁给沈从文,他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将中国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演变,通过衣服表现出来了,令人惊叹。可惜的是,就在我们准备颁奖给他时,他去世了,而诺奖从来是不颁给去世的作家的”。
沈从文在《小忆青岛》一文中写道:“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边城》也酝酿于青岛。”本期《发现青岛》,咱们就来说说沈从文以及他与青岛的故事。
小学毕业却当上大学老师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可这位享誉中外的大作家,小时候却是个不爱学习,整天逃课的“混小子”。儿时,沈从文个子小,人很精瘦,非常机灵,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寨中老少捧腹大笑,大人孩子都亲切地叫他“沈蛇崽”。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蒋国经在《沈从文:儿时一顽童》一文中提到,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爱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唱木偶戏,把书包就藏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里,看了一整天戏,戏看完了,他回到土地庙里去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被级任老师(指担任一个年级的所有科目的老师)毛先生,罚跪在校园里的楠木树下。后来,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
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1918年,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入伍,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因为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两年后,沈从文开始陆续在《晨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得到徐志摩、郁达夫等“新月派”作家的赏识,被推荐到上海的中国公学教国文,后又辗转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就这样,一位小学毕业生成了大学老师。1929年,胡适请沈从文到中国公学教国文。但沈从文毕竟小学毕业,给人家上课难免有些怯场。梁实秋就在《忆沈从文》中说:据沈从文自己说,上课之前作了充分准备,以为资料足供一小时使用而有余,不料面对黑压压一片人头,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剩下许多时间非得临时编造不可,否则就要冷场,这使他颇为受窘。
还有一种说法是,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众多,他突然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地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从青岛到苏州追张兆和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时 ,爱上18岁的女学生张兆和。张兆和出身名门,曾祖父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是中国公学的校花。在沈从文上课的第一天,这位在文坛小有名气的青年,就注意到了讲台下的张兆和,说是一见钟情也并不过分。那张兆和对沈从文印象如何呢?《沈从文:从“逃学大王”到文学大师》一文是这样说的:第一印象很理性,丝毫谈不上个人的好感。只是心想,既然他是胡适校长请来的,应该不会差。等到听了第一堂课后,连起初一点理性的印象都没有了,变成“并不觉得他是位可尊敬的老师,不过是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人而已”。又过了一段时间,张兆和对于沈从文的印象更是进一步恶化成厌恶了。因为她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一封信,拆开后发现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
一个老师怎么能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呢?她决定尽量躲避沈从文。而另一头的沈从文哪里知道张兆和的反感与紧张,只是在那里渴望能得到她的回应。一封信不行,就写第二封,第三封,还向张兆和的好友打听消息。直到沈从文甚至痛苦得想自杀了,这才引起了张兆和的一点回应。因为张兆和的好友向她建议,快点去找校长说清楚,不然 ,沈从文真的自杀,就脱不了干系了。
张兆和带着信去找胡适,希望胡适能出面制止沈从文的疯狂举动,没想到胡适居然觉得信写得蛮好,说接触接触也没什么。但张兆和还是躲着沈从文,沈从文自知无望,就离开中国公学,应杨振声之邀,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去了。但在青岛,他与张兆和的爱情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来青岛一年后的暑假,沈从文从青岛出发,去了苏州。据张兆和二姐张允和记述:一九三二年一个夏天的早晨,约莫十点钟左右,太阳照在苏州九如巷的半边街上。石库门框黑溙大门外,来了一个文绉绉、秀秀气气的身穿灰色长衫的年轻人,脸上戴一副近视眼镜。他说姓沈,从青岛来的,要找张兆和。我家看门的吉老头儿说:三小姐不在家,请你进来等她吧。这个客人一听,不但不进门,反而倒退到大门对面的墙边,站在太阳下面发愣。
原来,张兆和去了图书馆。听到有客来访的张允和到外面想请沈从文进屋等,但他不肯进去,一个人回到了旅馆。等张兆和回来,允和把事情告诉了她,并要她去旅馆找他。张兆和不去。允和说,老师远道来看学生,学生不去回访,这不对。她又替兆和出主意,到旅馆,就说,我们家里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欢迎到家里来玩。张兆和还是去了,不到一个小时,沈从文和张兆和一起来到了家里。
鲁海老先生说,沈从文这次苏州之旅,终于打动了张兆和的心。“后来,那封经典的求婚电报‘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以及张兆和答应后,由张允和回复的一个字‘允’,都成了一段美谈。”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成婚。
沈从文的婚外恋
金介甫的《沈从文传》指出,与沈从文发生婚外恋的女子是“女诗人”高韵秀,笔名高青子。沈从文究竟是怎样与高青子发生恋情的,没有人知道,而沈从文究竟是什么时候恋上高青子的,也没人能够说清。据研究沈从文的学者刘洪涛考证,沈从文与高青子初次相见的具体时间难以确认,但应该在1933年8月以后,最迟不会晚于1935年8月。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与高韵秀的婚外恋掀起波澜,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了张兆和。张兆和感到意外、震惊和不解,一气之下回了苏州娘家。
据说,沈从文刚开始认识高青子时,她的身份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西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一个月后,他们又一次相见,极其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开始了。高青子身着“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沈从文发现,这是她有意仿自己的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装束。会心之后,他们的交往很自然地开始了。1937年,沈从文到昆明,直到1938年11月,张兆和才携二子辗转与沈从文在昆明团聚。高青子这时也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图书馆任职。西南联大图书馆馆员登记的名字为高韵秀,到职时间为1939年6月,离职时间为1941年2月。
但沈从文与高青子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颗流星在沈从文生命的天空划过,给他的生命带来了一丝光亮,但最终消失在一片黑暗中。
◎链接助手眼中的沈从文
1981年前后,著名学者王晓强先生曾协助沈从文编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不久前,68岁的他从北京回到青岛颐养天年。在谈到自己如何成为沈从文的助手时,王晓强告诉城市信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因为爱好古典诗词,写了一本《李贺诗解》,想请沈从文先生看看 。但那时沈从文没有时间,就把王晓强叫到面前,跟他说了说。当时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已并入清华大学)学习壁画的王晓强,就此与沈从文结了缘。
后来,王晓强进了沈从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服饰研究室,正式成为沈从文的助手。王晓强说,因为自己记忆力好,又坐得住,原本接替范曾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配图的他,被沈从文邀请给这本书核对资料和做索引,也因此与沈从文的接触愈加亲密。王晓强说,他一周至少要跟沈从文见面三四天,“有时候一起吃饭,有时候一起聊天”。
王晓强强调,沈从文在自己心中是个“非常好的人”,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人”。“比如说,沈从文与黄永玉是老乡,两个人关系很好,有些人就拜托沈从文向黄永玉要画。一开始沈从文还会去要,但是到后来就怕了,他说‘这要画其实就是要黄永玉的钱啊!’但沈先生总是碍于他人的面子,不想惹大家不高兴。”王晓强说。
王晓强说,沈从文说的一些话给了他一生的启示,“任何一个朝代的君主,都要把上一个朝代最上等的衣服,给这个朝代最下等的人穿。这句话就让我突然顿悟了朝代兴替的关系。”
[编辑:铿锵]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