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0/09 13:35
· 来源 ·
· 责编 ·
铿锵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李鸿章上书在胶澳设防 最喜欢吃青岛油爆海螺

\

李鸿章和他的儿孙们



\

当年在春和楼吃饭的市民

 
 

  李鸿章一生致力于富国强兵,尽管饱受非议,但对青岛,他作出的贡献绝对没什么可说的。从1886年起,是否应在胶澳设防就被朝廷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清政府财政紧张,又有大片的海防需要加固,因此胶澳设防一事被暂时搁置,5年之后,李鸿章亲自视察胶澳,回去之后就给朝廷递上一份奏折。“胶澳设防,实为要图”,他在奏折中这么写道。3天之后,朝廷的朱批就下达了,那一天是6月14日,此后被定为青岛建置之始。

  李鸿章上书胶澳设防

  最早发现胶澳重要性的不是李鸿章,确切说不是中国人,而是一名德国人,叫李希霍芬。

  这名地质学家花了很多时间在山东半岛调查,虽然他没有实际造访胶澳,但他在1877年给德国政府提交的《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报告中,第一次强调了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并渲染可以在胶州湾建筑港口的观点。尽管这一备忘录受到宰相俾斯麦的冷落,但作为德国在东亚海军站的候选地,胶州湾首次走进西方的视野。

  这些资讯国内人几乎看不到,但驻外大使就不一样了,当时出使德国的外交大臣许景澄似乎嗅到了什么气味。据原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青岛市十大藏书家王桂云介绍,1886年3月13日,他条议海军事宜,力言胶澳地势险要,且为西人垂涎,请为“海军屯埠”,以防未然。他甚至预言,只要潜心在胶澳修筑十年,日后必成巨镇。没多久,御使朱一新亦于1886年7月16日上折,建言应在“胶州设重镇”。这是胶澳设防首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奈何当时海军军费被移去修建颐和园,加上京畿地区尚有旅顺、威海等重要港口,因此,李鸿章对此提议投了反对票,许景澄和朱一新的建议未被采用。

  五年之后的1891年6月5日,会办海军、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帮办海军、山东巡抚张曜检阅海军于旅顺。之后,于当天抵胶澳察看。这次的实地探访极大地加深了李鸿章对于这个港口重要性的印象,扭转了他之前的观点。回朝之后,李鸿章便于6月 11日上奏:“胶州海澳宽深,口门紧曲。……是胶澳设防,实为要图。”强调“北洋为京畿门户,海防一日不密,臣心一日不安。”并提出“所需经费……尚可分年兴办。”

  1891年6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同意在胶澳设防。从此胶澳被纳入了北洋海防体系,而6月14日这一天也就成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栈桥为李鸿章修建

  胶州湾设防虽被批准,但经费、军队尚无着落,真正的布防是在一年之后。

  本来朱谕下达之后,李鸿章与张曜商定,由登莱青道盛宣怀接办山东海防捐,筹集炮械、工程费用。另由汉中镇总兵孙金彪统率嵩武军负责办理烟台、胶州湾两处炮台工程。谁知张曜回济南不久便病逝,青岛设防所需的饷力、兵员便没了着落。

  一年之后,山东海防捐已累至40万,烟台炮台工程业已兴工,胶州湾设防却一直迟迟未动。1892年6月,李鸿章与新任山东巡抚福润商定,汉中镇总兵孙金彪统率嵩武军,不再兼理胶州湾防务,另调在驻防台湾时“粗有历练”的登州镇总兵章高元专司胶州湾设防。当时,章高元只有一营广武军,后由李鸿章出面与福润协商,调广武军一营、嵩武军二营归章高元辖制。这样,四营清兵才浩浩荡荡开赴胶州湾。

  随后,李鸿章调拨旅顺船厂铁材,在前海沿建起一座军用码头,这就是现在栈桥的雏形。当年关于这座码头的称谓有很多,什么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为什么有“前海栈桥”之称呢?原来当初另一座栈桥与它相隔不远,长100米,宽6米,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称“衙门桥”,亦称“蜗牛桥”、“后海栈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两座栈桥仅存前海栈桥。谈及栈桥为何曾被称为李鸿章栈桥时,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说,因为青岛建置是李鸿章的建议。民间的说法是,1894年5月,李鸿章来青岛口视察胶州湾防务时,当时的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根本没有停靠大型官船的能力,所以就临时修了一个港口,这就是栈桥的雏形,所以被称为“李鸿章栈桥”。1892年与栈桥同时期开建的总兵衙门已经于1959年5月被拆除,栈桥成为青岛百年历史中最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油爆海螺让李鸿章赞不绝口

  两年之后的1894年,李鸿章再次造访青岛,当时青岛的布防已经初具规模。在甲板上,李鸿章对章高元说:“团岛岬状如龟头,是海上拒敌的要隘,仅设一座炮台尚显单薄了,应当在东面再添筑一座,配置远距离的重炮。在海军栈桥的身后,应布置一座水雷营,以封锁海口,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我们在之前的《发现青岛》中曾经提及此事,可惜这个计划磨磨蹭蹭,直到1897年德军在青岛登陆,还没有完工。

  青岛文史学者、收藏家刘增平曾撰有《李鸿章1886年反对在青设防》一文,记述了李鸿章此次考察青岛的一件趣闻—— 吃油爆海螺。据说当时章高元邀请李鸿章一行来到了胡家馆子。当时青岛建置已经三年,一些餐馆、客栈、茶楼相继开张,在这些商铺中最有名气的当属以鲁菜为主的“胡家馆子”(春和楼前身),其拿手菜是“油爆海螺”。

  不一会儿,一大盘“油爆海螺”端到了桌上,这道菜选的都是近海捕捞的大海螺,个大皮薄,肉嫩味鲜,一个海螺被一刀一刀均匀地片成多份,片片薄如封窗纸,可清晰地看到盘子底部的花纹,配以细如发丝一般的黄姜,以翠绿的小葱做为衬料,以底油滑锅,急火爆炒,快速出锅装盘,盘中雪白的螺片翠绿的小葱和鲜黄的姜丝,三色搭配色泽绝艳,螺片入口脆鲜。据说李鸿章在吃下几片之后,极难忘却,拍案叫绝,赞不绝口。自此,厨师朱子兴和油爆海螺这道菜便远近闻名了,后来,朱子兴成为春和楼第二任掌门人。

  临死前还在跟俄国人斡旋

  就在李鸿章造访青岛的当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一败涂地,他的个人声誉也跌到谷底。一番出样考察之后,李鸿章回到国内,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举国尊敬的大红人了,可命运还是让他再一次出山,替清政府背最后一个黑锅。

  1900年,慈禧太后一冲动对十一国宣战,八国联军侵华随之开始。真看到洋人来了,满朝文武却又怕了,慈禧裹挟光绪帝“西狩”(逃跑),留下一个烂摊子,到了求和的时候,人们又想起了闲居广州的李中堂。据说李鸿章听到朝廷的召唤后,说了个“舍我其谁”,背后多少苍凉,谁人知晓?

  李鸿章离开广州北上时,前来送行的南海县令裴景福问到此去前景如何,李鸿章说:“我不能预料,惟有极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说完涕出如縻,听者怆然。

  李鸿章抵达北京后,开始和各国公使斡旋,期间他也曾感到条约过于屈辱,因此致电朝廷商议,朝廷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大清国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在签字回来后他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关于李鸿章之死,著名作家王树增在《1901年》中是这样说的: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远在逃亡地的慈禧复电李鸿章,言他“为国宣劳,忧勤致疾”,望他“早日痊愈,荣膺懋赏”。

  可李鸿章实在是太累了,到这个关节他真撑不下去了。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此时尚有俄国公使站在床头逼他签字,公使走后,李鸿章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他临死之前,留下一首诗,道尽平生衷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特约撰稿 田野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铿锵]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