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10年后,那个辞职看世界的女教师后悔了吗?

原标题:辞职看世界的女教师,十年后为何再次引发关注?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年前,一封只有10个字的辞职信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这句话也成为那时追求自由生活的一句标志性话语。近日,这封信的作者,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教师顾少强,向媒体讲述了她的近况,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据报道,顾少强在辞职后开始了旅行生活,去过成都、重庆、杭州、绍兴等地,然后选择在四川青城山下的古镇定居、结婚、生子,并经营一家客栈,后来因为母亲身体不适返回郑州居住,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上提供心理和家庭教育咨询,早上四点起床上班,每天直播五小时,晚上八九点下班,回家后还要进行复盘。

十年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努力生活的状态。兜兜转转,如部分网友所言,顾少强似乎“回到了原点”——返回辞职前工作的城市、做回提供心理咨询的“顾老师”。但归来的她也已然不是原来的她,也如网友所言,“去了不后悔,带着更丰富的眼界”。

人们为何会关注这个普通人的命运?过去,大概率是因为那份“勇敢”。那时“诗和远方”这个词还没开始流行,她以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理由辞去了“编制”,在如今很多网友眼里依旧显得“洒脱”。

而今天的关注,或许依旧是因为那份“勇敢”,以及它漫长的“保质期”。当她的物质生活被“租房、没有买车、身上衣服没有高于100块钱”这些词语量化时,她精神生活的从容平和,似乎比“衣锦还乡”“功成名就”的版本更有力量感。

翻翻网友的评论,人们对于顾少强人生选择的评价整体包容、多为肯定,相对脱离了“成功与失败”这样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框架,这也正是我们文化的变化。十年来,移动媒介的勃兴,使得进入公众视野的人生镜像有了更为丰富的颗粒度,价值追求的呈现也有了更为多元的棱角和切面。

在社交媒体上,无数个体分享着他们的“大胆”决定,“大龄读博”“40岁转行”“换座城市从头开始”等话题变得常见。众多素不相干的网友将漫长岁月化作屏幕上的短短几行,供他人品咂、参考、借鉴,其中有浴火重生、忍辱负重,也有怡然自洽、自我和解。可以说,今天的我们看到了太多不同选择下演绎出的不同人生,这是统计学所无法计算的巨大方差,却也恰恰是生命奇幻瑰丽的所在。

当人们能够用更坦然的心态看待他人选择的时候,也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从他者的个体经验中,找到自我选择的确定性答案——究竟跳槽还是坚守、考研还是留学、买房还是租房、留在家乡还是在大城市闯荡,哪种选择更好?不论是鲜活的他者经验,还是抽象的理论模型,都无法直接回答。

因而,再看辞职女教师的经历时,也不妨跳出来,获得这样一种人生的辩证——“世界那么大”,但并不影响我们在“身边的近处”寻找意义;“我想去看看”,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糊弄眼下的生活。生活,其实就是远方和近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术,而只有你自己,才是那个裁判。

文|訾晓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4/18 13:59
· 来源 ·
光明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