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读经典品市南 深阅《生死场》感念留给岛城的那抹“红”

信网12月13日讯(首席记者 于晓)“我们深信,阅读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阅读,应如呼吸,如穿衣,如吃饭——是一种融入生活的自觉习惯。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读经典·品市南’,使市南成为时尚、内涵、宜居的书香世界……”12月11日上午,在如此开场白中,中共青岛市市南区委宣传部、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江苏路街道办事处主办的“读经典·品市南”第八期“萧红萧军:永留岛城一抹‘红’”主题阅读活动如约而至。

 (来源: 市南区委宣传部)

市南区是萧红萧军的成名作《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的诞生地。这两部作品也是抗战时期的“精神武器”。为进一步扩大党建引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让红色基因不断传承发扬,感悟仁人志士们的革命初心和革命印记,本期活动特邀青岛文史专家,青岛市档案馆学者聂惠哲老师,与骆驼祥子博物馆王咏馆长,共同为大家分享了“小小红军”留给岛城的那抹“红”。

结合萧红萧军的生平和经历,聂惠哲老师和王咏馆长详尽介绍了《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是萧红写于1934年9月的经典名篇。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早期代表作,被当成左翼文学的一大代表而传扬。其最早的版本于1935年8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通过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青岛与萧红萧军,互留色彩。在《青岛怀踪录》中,萧军写到:45年过去了,这之间尽管我东漂西泊,也还并未忘记这个我曾经几次居留过的美丽山岛,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深深的感情。”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里,王咏馆长说:“与萧红萧军一样,我们‘读经典·品市南’主题活动中分享的每一位作家,都把对青岛最真挚的情感凝聚在了字里行间,留给我们去解读这座城市深度,解读大师们给予的精神空间。”

读一部书,品一座城。‘读经典·品市南’主题活动,正行走在文化传承的大路上……

[来源:信网 编辑:三人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1 12/13 20:47
· 来源 ·
信网
· 责编 ·
三人目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