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崂山茶艺礼俗、海蜇加工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王哥庄街道非遗项目已有25项
日前, 崂山茶艺礼俗和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史料记载,“崂山茶艺礼俗”发源于即墨县海润乡东南部(今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最早形成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崂山茶艺礼俗”是崂山地区茶农庆祝茶叶开采、丰收、感恩自然的民俗礼仪形式。
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美誉,是中国道教三大发源地之一。“崂山茶艺礼俗”是以崂山道教茶艺为载体,以茶艺礼俗表演为表现形式,传承并吸纳了崂山道教文化、崂山民俗文化和宫廷茶道文化,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崂山茶道”。
茶艺礼俗表演程式主要包括布具“一叶七花”、焚香“礼敬三才”;赏“崂山龙须”、温盏“玉壶冰鉴”、炙茶“火宅清凉”、磨茶“辗转精粹”、煮水“师水直心”、洗杯“涤除玄览”、投茶+润茶“邱祖出使”、冲泡“理性调弦”以及奉茶“品茶论道”。王哥庄茶企晓阳春被授予“上合青岛峰会青岛唯一茶艺服务商”,在世界舞台弘扬了崂山茶文化。
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发源于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黄山社区位于崂山东麓,南距太清宫1.5公里,北距华严寺4公里。黄山社区附近海域是最适合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从建村之初渔民们就靠海吃海,海蜇加工也是社区渔民世代相传的技艺,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每年夏季是海蜇的捕捞收获季,黄山海蜇也作为当地特色海产品闻名远近。由于渔民近海就能捕捞到海蜇,在船上进行熟练的分离技艺,使海蜇的各个部位在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并保证新鲜度,鲜度好,无泥沙,口感爽是黄山海蜇的一大特色。
王哥庄海蜇加工技艺内容丰富、方法简洁、就地取材,加工技艺独特。分海蜇卸进窝子、抹白矾、层摞挤压、捣鼓窝子、缸池内盐矾腌制、倒缸池重腌等六道传统工艺流程,利用这种传统方法腌制的海蜇皮子薄,质地硬实,口感脆爽,味道纯正,营养丰富,有特色鲜明的传统制作技艺。其中海蜇里子、海蜇脑子、海蜇爪子稀有,亦有独特加工技艺。秉承“绿色食品、匠心制作” 的文化理念,形成了特定船上分离、灶上加工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标准。
在选料方面,王哥庄海蜇加工选用鲜活海蜇,保持其海蜇脑子、里子、爪子等完整,无腐化,这也是优越于其它海域捕捞海蜇的先天条件;在制作工艺方面,船上鲜活时捧海蜇脑子、扒海蜇里子、掐海蜇爪子(可鲜吃或冷藏即食)→灶上及时下锅煮熟→晾干后存放(水发后食用)。其制作工序严谨,确保食品绿色安全。
在黄山,从上岸到上桌不到一小时的海蜇宴令大家称奇。海蜇宴主要有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爪子炖拉瓜、海蜇里子炖黑头鱼、五花肉炒水晶海蜇、爆炒海蜇皮、海蜇凉粉、辣根蜇头、黄瓜拌蜇头、老醋蜇头、白菜拌蜇皮、蒜泥蜇皮等10几道菜,广受市民游客欢迎。近年来通过举办海蜇美食节,大力推介宣传海蜇宴,不仅提高市民游客对王哥庄黄山海蜇的认知度,提升黄山海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挖掘海蜇美食特色,弘扬王哥庄海蜇文化及渔村文化。
王哥庄街道身处崂山东麓,蕴含着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王哥庄街道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挖掘、整理、宣传推广,使“非遗”散发出靓丽的光彩。截至目前,王哥庄街道被列为“非遗”项目的总数为2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市级5项、区级18项。街道每年通过社区摸底、专家论证等方式,收集整理辖区民间、民俗文化中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积极申报,建立非遗传承人资源库,同时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在文化传承上,街道常态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每年坚持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进行非遗项目活态展示,举办“非遗”培训班、“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营造了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通讯员 矫立伟
[来源:半岛客户端 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