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课间多了5分钟:快乐“加倍”成长“提质”
课间虽短,却也一直是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关键小事”。
新学期以来,青岛多个区市的学校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制定系列保障措施,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阳光。课间15分钟微改革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更多释放天性的空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阳光了、健康了,学生身心变化“看得见”
“耶,我通关了”“石头剪刀布,我赢了,该我跳了”……在位于李沧区的青岛徐水路小学校园里,15分钟课间欢呼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1150余名学生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跳房子、萝卜蹲、折返跑、趣味迷宫等27款颜色鲜艳的游戏图案分布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均由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绘制。地面彩绘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形成特色多样的“游乐场”,让学生15分钟课间快乐“加倍”。作为山东省最早开展课间15分钟的地区,目前,李沧区全区55所学校均已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
如今,加入这项微改革队列的学校还在增加。新学期以来,市北区、崂山区、城阳区等更多区市的学校开启了课间15分钟的新设置。各校立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学校情况、学生年龄等差异“制宜”,完善课间活动保障制度,设置特色体育项目、智趣游戏、地面小游戏等优质活动,丰富了课间的活动形式。目前,城阳区义务教育学段已全面实行“课间15分钟制”。
“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愿意动起来了。以前到了课间,学生大多集中在教室或者楼道内,很少有学生会下楼活动;现在,只要下了课,学生们都会到教学楼外、操场上,运动的兴趣明显提升了,脸上的笑容明显更灿烂了。”在崂山区辽阳东路小学操场上,学校副校长王帅向记者感叹课间15分钟微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小变化”。
“加长版”课间让学生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放松身心。“课间时间变长,我们可以在操场上尽情运动、玩耍,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李沧区实验小学学生潘佳文表示,学校设置了滚铁环、打陀螺、丢手绢等20余项传统体育游戏,15分钟的放松让自己上课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升了听课效率。
“加餐的学生多了”是崂山区麦岛小学副校长张晓飞对学校课间15分钟微改革最直观的印象。该校自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现在有学生中午吃饭时会主动要求加餐,这就说明学生体育活动强度上来了,能量消耗增加了。”张晓飞介绍。
“让我们惊喜的是,孩子的活力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徐水路小学四年级4班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以往孩子放学后,常常“宅”在家玩手机;现在则经常跟社区里的小伙伴玩“老鹰捉小鸡”等户外游戏。“孩子变得更喜欢社交,更愿意分享和沟通了。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会有挫折、有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锻炼他们的毅力、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女士表示。
同时,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明显的变化。2024年,李沧区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55所学校推行课间15分钟。1年后,该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普遍提升,全区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同比提升了8个百分点,近视率降低了4个百分点。
小切口、大意义,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去年9月26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虽然是个“小切口”、具体的小问题,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延展的是“五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间15分钟调整是通过时间的重新分配,调节“张”与“弛”的尺度。时间充足了,学生既能更从容地打水、上厕所、与同伴交流,又可以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充分释放身心。同时,这也有助于破解儿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等问题。
短短5分钟的延长背后实则是一种育人的导向。课堂与课间从来不是割裂的两面,学校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做好时间管理的“加减法”,促进课间活动“量质齐升”。目前,北京、辽宁、黑龙江、河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均已实施了课间15分钟微改革。省内,除青岛外,威海等多个地市的学校也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
新的形势下,青岛正在区市层面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保障学生的活动质量。如李沧区正在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通过AI技术赋能课间15分钟,目前已在辖区内部分中小学推广,有效增强了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李沧区将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广包括乒、羽、篮、足、排等多个项目的“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动。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把全区开展的校外健步行等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开发新颖有趣的“行走课堂”,让学生感受运动和学习的乐趣。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实习生 刘莹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