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搭建平台,联动资源,增强协同育人实效,青岛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
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1+1+1>3”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打造区域、学区、学校三级“教联体”布局,为常态化协同育人提供保障;组建家长讲师队伍和社会导师队伍,集聚更多资源参与“教联体”建设;整合街道、社区资源,打造“15分钟育人圈”……前不久,青岛市举行“教联体”建设工作研讨会。会上,多个区市、学校分享了“教联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青岛各区市、学校也正在加速搭建平台,联动资源,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探索“教联体”建设的实践路径。年内,青岛市各区(市)将争取全部建成“教联体”,为育人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搭建平台,凝聚各方资源
2024年9月份,教育部办公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青岛也将“积极推进‘教联体’建设”列入了2025年教育工作要点。
“教联体”建设涉及多个主体,需要系统推进。怎样推动“教联体”在协同育人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形成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在青岛,区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学校已开始了探索与实践。
推进“教联体”建设,关键在于“联”,在于搭建平台,联动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市南区建立了区委区政府研究教育专题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合力解决困扰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痛点堵点;成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优化协同育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资源拓展、多元评价等,打造“区域-学区-学校”三级“教联体”布局。同时,该区还打通10个“百分百”进校园育人路径和校外“一核多馆多地”的市南本土育人行走地图,全区场域内已形成点链网整体联动的实践大课堂,以丰富的场馆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
崂山区成立了教育、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强化统筹,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家校社合育”系列活动,在五个街道成立五个家校社实践社区。同时,该区还组建了“教联体”家长讲师队伍和社会导师队伍,立体化、全方位为家长和孩子营造良好的全环境成长氛围。
多方携手,实现协同育人
“教联体”建设的要义在于育人,旨在各方协作为青少年创造更美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青岛部分学校创新体制机制、范式方法,实现了家、校、社三方在协同育人上“1+1+1>3”的效能跃升。
协同育人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构建支持网”。教育不是“修补短板”,而是“点亮可能”。当家庭给予情感、学校提供课程、社会创造实践机会,孩子才能真正被“托举”。青岛富源路小学把学生放在圆心,与社区共建“幸福教育生态圈”,联合多家单位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成长平台。实施“双导师进课堂”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社区民警、家长讲师团等开展特色课程,从传统文化、交通文明、劳动教育等方面为学生融入更多元、更优质的成长元素,与班主任形成教学协同。李沧区实验小学整合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书屋等资源,打造“15分钟育人圈”,与公交地铁、博物馆、消防大队、科研院所等56个校外实践基地签约,拓展学生视野,凝聚育人合力。围绕科技、劳动、海洋、红色教育等主题,绘制研学“地图”,设计丰富的研学活动课程,与区图书馆、科研院所等共建“周末研学圈”,年均组织活动40余场。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小学地处中德生态园园区内。学校将企业生产线转化为育人资源链,把社区空间拓展为教育场域,让园区文化场馆变身第二课堂。该校还借助青岛清原作物科学集团有限公司、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资源优势,组建了“生态课程导师团”,开展“我与博士面对面”送课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青岛大学即墨实验学校与一汽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联合,构建实施了协同育人的“1+1+N”模式,开发走读企业、职业启蒙等课程体系,组建校、企、社组成的导师团队,以研学、讲座、体验等方式开展了“N个系列主题活动”。
青岛正在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共同勾画学生成长“同心圆”,加快“教联体”建设,形成全域协同育人新格局。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