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研学旅行、特长培训、购物消费……学生花费动辄数万元,有的是刚需,也有的是在补偿、盲从、攀比等心理驱使下的过度消费
暑期消费“热”,家长的钱去哪儿了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王世锋
随着暑假来临,家长们纷纷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假期“账单”:有的花几万元送孩子出国研学,有的给孩子报名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节课的辅导班、特长班,还有的花三四万元给孩子配置新学期装备……晒账单的过程中,有人是炫耀,有人则是无奈地“赶潮流”,更有人不仅吐槽假期消费太贵,还要感叹原本该轻松放假的孩子们居然“比我们上班的还忙”。
诚然,在将近两个月的暑期当中,社会需求旺盛,能够乘“热”而上激活消费市场生机与活力是一件好事。但在鼓励合理消费的同时,攀比、盲从等一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值得人们反思。怎样的暑假消费才更合理、更有意义?这不仅仅是家庭“量入为出”的理性回归,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规划发展、认识劳动价值的“必修课”。
研学、培训、购物
“鸡娃”家长暑假花费四五万元
一到暑假,上海迪士尼乐园马上就进入人流高峰期。有家长凌晨3点在园区门口排队,一日票价格也飙升到719元。
刚刚查到中考录取结果的学生小陈跟妈妈提出要求,去上海听虚拟人“初音未来”的演唱会。小陈的妈妈一口答应,毕竟孩子初中辛苦了三年,考前就说好了要全家一起旅行放松一下。等买好了高铁票、订好了酒店,小陈妈妈才发现,她根本抢不到演唱会的门票,“我以为虚拟人演唱会是个小众的娱乐,没想到这么火爆。”由于原价1380元的门票在网站开票之后“秒光”,小陈妈妈不忍心孩子失望,只好四处拜托朋友帮忙,以2000元一张的价格买到两张票。“我陪着大儿子看演唱会,孩子爸爸带小儿子逛街。门票太贵,不舍得全家都进去。”在小陈妈妈的旅行预算里,一家四口去上海玩四天,住宿、车费加迪士尼门票等开销花了2万多元。
还有一些亲子研学游“瞄准”了年纪偏小的孩子。在旅行App上,一款标签为“深度人文讲解+亲子旅拍”的产品,5晚6日报价每人5388元,游览景点涵盖都江堰、三星堆、九寨黄龙景区。一家人赴成都集合,机票再加上研学团费用,接近3万元。
市民王女士带着上初中的女儿在泰国普吉岛度假。女儿一到晚上就窝在床上修图,之后发朋友圈。“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攀比,谁去了欧美旅行,其他同学就会特别羡慕。其次就是去日本、韩国、东南亚旅游的同学,也会晒图发朋友圈。”王女士说,与跟团游相比,自由行花费稍高,一趟5天的行程,不算购物支出,预算是3万元。
显然,出游是假期消费的主要项目。逛景点、听演唱会,是传统选项;边玩边学的研学游则是近年来的新宠。除此之外,各种“买买买”和辅导课等花费也贯穿着整个暑假。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间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暑假正值学段衔接,面对幼升小、小升初、初高衔接,家长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早学一步。“平时孩子的辅导课一周一次,费用还可以承受,但一到假期,每门课每周能排课两到三次,密集的课时下,辅导费用也是水涨船高。”高一学生家长宋女士说,除了文化课,她还给孩子请了网球陪练,希望孩子假期保持运动习惯,报了一对一声乐辅导班,希望孩子不要扔下特长。整个假期的花费近5万元。
而刚毕业的高考生更是暑期“消费热潮”的主力军。“电脑最低10000元起、手机最低5000元起、平板电脑8000元起;暑假看两场演唱会、出游两次,至少2万元;考驾驶证至少要5000元;同学聚会至少3000元;购置衣服、鞋子、行李箱要5000元……”山东的高考录取结果刚发布,网上一名家长已列出孩子的暑假花费清单。不少家长也在自嘲:“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月薪3万元也扛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补偿、盲从、攀比
暑期学生消费热背后有原因
暑期到来,学生们迎来了一年中最长的假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没有了学业的压力,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各类活动,如研学旅游、暑期培训等。学生群体成为直接或间接的市场消费主体,推动了各类消费持续升温,形成了“暑期经济”现象。暑期消费热潮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合理的消费支出,有现代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有补偿心理、攀比心理作祟,当然也有市场的裹挟。
暑期消费人群中,高中毕业生是最为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求学之路不易,高中毕业生12年苦读,完成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大考。填报完志愿,等来录取结果,他们迎来了难得的超长假期。假期怎么过,不少家长出于高中阶段辛苦付出的“补偿心理”,选择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清晨5点起床,晚上11点甚至更晚才睡觉,只有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放松休息。高考终于结束,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全家人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一下,适当的补偿在情理之中。”采访中,不少家长这样表示。于是,暑期消费在年初就已被摆在了高考家庭年度消费账单的重要位置。同时,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因为平时陪伴孩子时间少,在心理上感觉“亏欠”孩子,也会在暑假时在物质上给孩子以较多的补偿。
在很多家长眼中,假期除了放松,更是孩子增长见识、培养特长,甚至是弯道超车的难得时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国内外研学旅行,舞蹈、钢琴、跆拳道等特长班以及一些培训班也被列入孩子们的暑期安排表。艺体特长班、英语口语班、作文写作课……部分孩子看似清闲的暑假,实际已排得满满当当,家庭的支出也就如“流水一般”。“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落下,别的孩子报的班,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报,至少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不少家长在“随大流”中为孩子报名了多个特长班,投入了数千甚至数万元也在所不惜。
“孩子们在一起交流,经常会提到去了什么地方玩、学了什么特长,他们之间的一些玩笑话可能也会助长攀比心理。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感觉比别人‘矮一截’,就有了一些不必要的花费。”家长韩女士介绍。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与其他小伙伴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惜超出家庭承受能力,花费重金给孩子报名昂贵的国外夏令营、高端的体育项目等。
此外,暑期消费热潮的背后,也离不开商家的促销。每到暑假,商城、培训机构、研学旅行机构、旅行社等都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如打折、赠品、满减等,其中有合理的宣传,也难免会夹杂对焦虑情绪的贩卖。家长、学生可能在无形中就被“卷入”了暑期消费的大潮中。
合理消费值得鼓励
暑期消费也是财商教育的时机
暑假是一年中的特定时段,受学生放假等因素影响,各类消费活动、促销活动比较集中,自然也就成为消费的旺季。假期里,适当的出游、合理的购物、适合的培训等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应该值得鼓励和倡导。
不过,暑期消费也会存在一些不理性行为,如冲动、攀比或盲目跟风的过度消费。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怎样的暑期才更合理、更有意义。
首先,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采用物质满足的方式来“过度补偿”孩子的方式要不得,家长、孩子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应该保持理性,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量力而行,制定符合自身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的消费计划,避免将放松变成过度的放纵。
“花钱”是一种学问。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暑假消费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财商教育机会。家长自身要有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不盲从,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可以将家庭经济状况如实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挣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明确让孩子知道,父母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但父母的财富并不一定是他们的财富。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他们明白努力奋斗获得的财富才是属于自己的财富。”熊丙奇表示。
有专家认为,学习无处不在,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暑期之所以费钱,是因为很多家长在外部各种信息鼓动下,以为只有孩子出国旅游、研学、尝试各类才艺才算是见世面、长见识。其实,身边就有很多免费的优质资源可供孩子们选择。在青岛,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科技馆、图书馆等各类场馆。孩子们不必舍近求远,不出青岛就可以了解海军发展史、青岛城市发展历史、齐鲁文明发展史,进行各类科技体验,畅游知识海洋。
实际上,大量的“被安排”的活动也会侵占孩子自主的暑假时光,容易限制孩子的自我规划、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妨学会给孩子“留白”,把有限的时间还给孩子,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引导孩子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现和探索新鲜事物,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每个暑假都是一个“转折期”,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暑假,在转变中适应,这可能比物质的补偿、报复式消费更有意义,更能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