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被欺负家长应该怎么“掺和”
一则“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掌掴对方小孩并推倒老人”的新闻,最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家长心疼孩子吃亏,想要讨个说法,这是人之常情,同时也有家长因为自己孩子爱动手惹上麻烦而头痛不已。其实如何与他人化解冲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人际交往的一门重要功课,同时也是父母的一门重修课。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后,家长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不仅可以减轻冲突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还能够帮助孩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个体感受到威胁,就会通过对外攻击来保护自己。成年人由于前额叶皮层发育成熟,有比较好的控制力,会调整内在的冲突,并采用合理的应对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不安,幼儿却很难做到。
首先,幼儿正处于“自我”时期,只能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容易因为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出现攻击行为,另一方面也不容易意识到攻击行为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与伤害。
其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更容易通过肢体行为来表达不满、愤怒等情绪。
第三,幼儿可能会通过“打一打”等方式与其他孩子互动,下手却不知道轻重,对方感受到疼痛与威胁后,往往会打回去进行自我保护,这样就形成了互相打斗的局面。
第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暴力行为。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暴力,或者经常看到一些暴力画面,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并认为这是解决冲突的正确方法。
一般情况下,前三个因素导致的暴力行为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然而不良的环境会不断强化孩子的暴力行为,是需要特别注意和避免的。
经受或目睹暴力都会受伤
前文提到的新闻事件实际上体现的就是环境因素中的暴力。当事人鲁某某在知道孩子“被欺负”后,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对方家庭发生冲突,做出了不理智的伤害行为。而在一旁全程目睹暴力过程的鲁某某孩子,会感到害怕,甚至可能比当初跟同学发生冲突时更惊恐,毕竟这是成年人的暴力场景。如果孩子知道爸爸为自己出头会承担法律责任,其内心也会背负内疚和自责,不利于心理健康。
新闻事件中另一位小男孩在家中被外人攻击,且看到爷爷为保护他被推倒受伤的场景,所受到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一方面,他会产生恐惧情绪,安全感严重受损;另一方面,自觉闯了“大祸”而惶惶不安,不知所措。本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升级为两个家庭的矛盾和刑事案件,这场争斗没有赢家。
暴力,无论是来自家庭中的暴力举动还是校园中的欺凌,都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带来双重伤害,而且这种影响会比较持久、难以平复。在长期暴力环境下,孩子可能有胆怯、畏缩、自卑、孤僻、敏感、没有安全感等表现;相较其他孩子更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可能对自我的评价很低,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或不被接纳;在行为上可能会回避人际交往,或者与人相处时常有一些攻击性行为与言语,以及出现厌学、自我伤害等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暴力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有时候语言暴力更具有杀伤力。暴力的语言包括吼叫、尖锐刺耳的声音,指责、批判、贬低、嘲讽、诋毁等言语(如“你怎么这么笨”“你什么都做不好”“你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以及伴随着这些语言的凶恶表情和暴力举动(如拍桌子、摔东西等)。
除了这种激烈的暴力之外,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如家长忽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漠不关心和冷淡,或者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轻视、疏远和排挤等。
听闻“被欺负”家长怎么办
听闻孩子“被欺负”,去打对方孩子不对,不去过问也不对,那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建议家长分三步走,争取用良性方式解决问题。
1.控制好情绪
当家长知道孩子被打伤,一定会有愤怒的情绪,然而,如果情绪过于激动或者因情绪而出现了过激行为,则会有一些负面的结果。比如,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因打闹产生的小矛盾,本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所谓的“被欺负”实际上是家长给这种打闹行为赋予的评判。如果家长反应过度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害怕,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或者自己受到了一种极大的伤害。这样一来,孩子会对人与人相处发生的冲突过于敏感和担心。
另一方面,家长的暴怒,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担心,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就不敢告诉父母了,父母也就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有的家长情绪激烈,还会怒其不争,通过质问孩子“为何不好好保护自己”“怎么这么懦弱”“为什么不打回去”等责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尽管家长的初衷是心疼和关心,但孩子体会到的是指责,这样会让孩子误认为是因为自己笨、弱小才挨打,不利于建立自信。尽管内心愤怒、难过,家长也要尽量维持一个稳定的情绪,真正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的避风港。
2.借助老师的力量
老师在孩子心中是非常有力量的形象,当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家长在听闻此事的第一时间应与老师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并请老师出面调解。老师经验丰富,可以有效帮助双方化解冲突,教导他们如何正确相处。
3.和对方家长沟通
幼儿这个群体是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当他们发生冲突,家长可以和对方家长进行沟通,协商解决矛盾。如果家长单独质问或教训对方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导致冲突升级。
面对冲突孩子可以做什么
当孩子被欺负,家长必须关心孩子的感受,也不可小题大做,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会面对冲突,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及时告诉家长
当孩子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后,如果感到委屈或害怕,要及时告诉父母。与此同时,父母要给予重视,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和呵护,父母的关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疗愈。家长要告诉孩子,无论在外面经历了什么,爸爸妈妈都会保护他们。今后再发生类似事情,孩子便不会过于慌乱,不会觉得像天塌下来一样可怕,会更加敢于面对外界冲突。
正确认识暴力
幼儿时期很容易出现肢体冲突,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过分强调发生冲突是特别不好的事情,进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不让孩子有“是我不好,我弱小,所以别人打我”这样的误解。但是,必须让孩子意识到暴力行为不是受欢迎的正确举动,遇到分歧可以选择其他更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家长还可以利用这个冲突事件,教给孩子化解人际矛盾的方法。
学会寻求帮助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暴力行为:一是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告诉家长,一起来面对;二是在校园里第一时间寻求老师的帮助;三是告诉孩子,如果对方经常有暴力举动,就要注意远离这样的孩子,做好自我保护;四是鼓励孩子当场制止对方的暴力行为,比如可以大声说:“你伤害到我了,必须马上住手,否则我会告诉老师和家长。”
“总爱打人”怎样来引导
被打的孩子受了委屈,打人的孩子也不是胜利者。暴力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引导,就可能使孩子形成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家长发现孩子存在暴力倾向,可以这样来引导——
探索孩子背后的需求
幼儿尤其是男孩子容易出现肢体冲突,家长要询问清楚孩子动手的原因,是因为对方没有满足他的需要,还是因为他想和对方一起玩耍等,这样家长就可据此引导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暴力行为不仅不会让他如愿,反而会离目标更远。
通过共情让孩子意识到错误
当孩子出现暴力举动时,家长要明确告知此行为是不正确的,会伤害到其他人。幼儿的共情能力不足,可能无法马上体会到这一点,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其明白。比如,摔跤会疼,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被打的孩子会感到疼。接下来,再询问孩子是否喜欢这种疼痛的感受,从而引导孩子明白每个孩子都不喜欢疼痛的感受,要注意避免大力碰触别人等。通过细心的引导,孩子会慢慢掌握与他人互动的分寸。
以身作则做榜样
幼儿还不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会模仿周围人的举动。暴力的环境和情景会让孩子出现模仿行为,形成攻击性人格特质和暴力行为模式。因此,家长要注意维护和平的家庭环境,不仅不要随意打骂孩子,夫妻之间也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在和外人交往的时候也要注意言行举止。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以身作则,在出现冲突的时候用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方式去化解冲突,帮助孩子见证和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良性的人际交往。
总之,幼儿时期的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是常见且正常的,家长的职责是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力量;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遇到的每一个挫折都成为成长的台阶。家长不要过度害怕孩子被欺负,而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用成年人的智慧与经验陪伴其长大成人。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医师)
作者:安静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