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些有体罚、虐待等行为的青少年矫正机构屡被曝光,让人不解的是它们为何被有的家长视为拯救“问题”孩子的“魔法屋”——
求助矫正机构,能收获一个乖孩子吗
以学生管学生,以问题少年治问题少年,在一个全封闭式的、层层欺压的管理空间,“问题少年”非但没有被拯救,反而被推向深渊——截至目前,尽管四川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已经因违规经营办学被关停,但涉及其是否以暴力手段虐待学员的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社会大众对其背后问题的讨论也并没有停止。
近年来,存在体罚、虐待等备受争议的青少年矫正机构不断被曝光,继山东临沂网瘾惩戒中心、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后,又出现四川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举“拯救孩子”之旗,暗行体罚之实达到矫正目的的举报。家长为何对这些矫正机构趋之若鹜,那些被认为无法教育的“坏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拯救才是唯一出路?“问题”孩子,何处是归途?
这样的“辅导”真能挽救孩子吗?
网瘾、早恋、厌学、逃学、亲情淡漠……当孩子身上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当父母认为百般努力也无法实现与孩子的正常沟通交流,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成为了一些家长的选择。
纵然前有被披露的山东临沂网瘾惩戒中心以电击疗法迫使孩子服从、江西南昌名为豫章书院的“戒网瘾学校”以虐待手段行管教之实,但是这些家长还是蒙住双眼,宁愿相信那所谓的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能够如魔法屋般重塑一个他们心目中“好孩子”的模样。
这样的“辅导”真能挽救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有的学员讲述,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有着一个等级森严的矫治体系:极限体能、体罚、暴力;谄媚、举报;“越顺从,越有权力”。而对此,那里的教导员和心理老师选择纵容和漠视。家长们无法想象,在“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这样温暖的办学宗旨背后,却有着如此令人瞠目的教学故事。一些愿意接受采访的嘉年华学员坦言,他们陷入抑郁、麻木,至今无法回归正常生活、拥有正常人生。
今年7月,当地教育局责令成都嘉年华青少年辅导中心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清退所有学生,理由是不具备办学资质。11月底,成都郫都警方针对网友称其“招收’不良学生’,并对其进行折磨”正式立案调查,但至于是否存在虐待、非法拘禁等行为,仍需要进一步查证。这意味着,如果不是因为有举报声音传出,这样一家学校依旧不会被发现,如果不是有学生站出来指证,那些令人无法想象的教学行为依旧不会被知晓。即便是现在,由于案件重大且时间跨度较长,对学生举报该校所存在问题的定性,警方仍需要更多知情者和受害者的佐证。
成都嘉年华青少年辅导中心关停了,但它留下的阴霾远没有散去,它留给大众的亲子课题也远没有答案。
真的是无可奈何?
在孩子不写作业、整天玩游戏、乱摔东西、有暴力倾向、无法劝说后,青少年辅导中心成为了“自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是一位举报成都嘉年华学员母亲的自述,内心的无可奈何、走投无路,与当年山东临沂网瘾惩戒中心学员父母面对央视镜头时坦露的心声如出一辙。
“实在没有办法”“宁愿没有这个孩子”“恨不得自己死了,就解脱了”……差不多10年前,山东临沂网瘾惩戒中心电击疗法备受争议,一些家长在媒体的镜头面前默认了暴力矫正的存在,他们不想了解孩子可能面临的具体治疗手段,并表示“如果暴力能够救孩子一命,心里有思想准备”。
如此看来,正如一些网评声音认为,那些自我标榜能帮助家长“拯救孩子”的机构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内驱动力还是家长的信任。诚然,希望孩子能够走上正途,目的与初衷均没有错处,但若是想通过外界介入方式一劳永逸,处在痛苦困境中的家长则必须要对此进行自我反思:简单粗暴地将问题交给矫正机构,真能重获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吗?
答案显而易见。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一个天生的问题少年,所有今天的“问题少年”都是父母昨天的教育成果。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家长首先认定是孩子出了问题,对个中缘由不加思考。正如举报成都嘉年华的那位学员母亲自述的另一面,是学员眼中父亲酒后不由分说对自己的打骂和母亲永无止境的盘问与约束。事实上,真正将他推向叛逆的,是家庭的暴力和专制,但他的母亲至今仍未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在成都嘉年华被关停时,有家长表示这样的结果是与其初衷不符,但面对孩子依旧认为“哪怕是坏的经历,对你的成长,也不一定是坏事”。
父母,好像永远不会错。
问题孩子的背后常有一个问题家庭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10年在《网瘾之戒》那期节目中对山东临沂网瘾惩戒中心父母与孩子的现场调查,放之今日同样引人深思。
“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请举手”“认为有过度溺爱的请举手”“过于忙自己的事情疏于顾及孩子的请举手”“夫妻关系不好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手”“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中刺伤过孩子的请举手”“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请举手”“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手”……面对镜头,迷茫的家长们神情无奈,一次次举手,据实回应。
“以往想法中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请举手”“认为自己家庭关系存在严重问题的请举手”“认为父母不顾自己的请举手”“曾因父母关系受到伤害请举手”“遇到过家庭暴力的请举手”“认为自己非常孤独的请举手”“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手”“想和父母沟通,内心需要爱的请举手”“认为网瘾和家庭问题有关的请举手”……面对提问,受困的孩子们聚精会神,用力且高高地举起手臂,似是再向父母申诉。偌大的课堂,父母在那头,孩子在这头,中间的留白,犹如一条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将亲子关系撕裂开来。
“要弥合已有裂痕的亲子关系,或许爱才是唯一的解药。”一位心理学专家表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而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懒,终将成为人生最大的遗憾。亲子关系需要透过关系学习爱,通过爱促进彼此成长是亲子双方共同的责任。
“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没有人是天生的父母,如何正确地爱,家长也需要学习和自我完善。”不少父母在成都嘉年华青少年辅导中心事件的背后寻找答案:市场鱼龙混杂,问题机构层出不穷,在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无助又能向何处求解?
显然,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付诸努力的待解课题。
本报记者 李娜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三人目]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