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探路“互联网+”课堂 新技术颠覆传统教学

2017-03-23 09:25:17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帛幼

原标题:二中分校探路“互联网+”课堂

\

课堂上,学生捧着平板电脑听朗诵、看视频就算是“互联网+”?对岛城众多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来说,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少教师甚至担心PAD会影响课堂质量。虽然大家都知道这项新技术是好东西,但绝大多数学校拿不出好的使用办法。前不久,记者在青岛二中分校听课时注意到,该校的老师们不仅接受和欢迎“互联网+”,还纷纷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发出一整套基于PAD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引领者,实现了传统课堂的流程再造。

新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法

“从电视到互联网,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遭遇,学校和教师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青岛二中、二中分校校长孙先亮表示,“互联网+”是好东西,怎么用才是关键。

为此,二中分校各个学科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互联网+”的科学实施方法,使之不流于表面。二中分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邢庆卫表示,“互联网+”的基本思路是以“生学为本,合作内化,师教为要,点拨升华”为课堂教学基本原则,以体现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和多元价值为核心,借助微视频等网络资源,大胆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文化,最终实现生己、生生、生师、生本的多重对话,让学生在碰撞中提升思维品质。

学校化学教研组组长黄勇良表示,根据学校的要求,化学组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校本课程——“神奇的化学”实验生活网络版。引导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采用生活中的相关材料做化学实验,老师通过平板电脑推送实验内容和要求,并进行实时指导。学生遇到问题随时问老师,并通过平板拍照上传实验情况。

在数学组教师刘栋看来,移动终端的合理使用颠覆了传统教学课堂模式,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再造式变革。学生以自组织、零存整取、碎片式学习为主要获取知识的方式。学生需要随时随地与同伴沟通,与教师交流,以便使所获取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PAD的使用让这一模式成为可能。

传统教师角色发生巨变

在邢庆卫看来,以前的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起点,“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则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起点。通过PAD,搜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角度和内容,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疑难问题的捕捉、记录与分析,将大量的行为数据经量化处理转化为前瞻性信号,指导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的向导和帮助者。与此同时,使用“互联网+”,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得到变革。克服了传统教育

评价难以收集评价依据和评价信息单一化、片段化的问题,可以全过程、全方位采集教育数据。 “课堂上使用PAD,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更多的是知识资源的提供者,思维的引领者,兴趣的激发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在互联网的海洋里主动寻找自己的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数学组教师刘栋表示。二中分校2016级经济学院学生李泽丛告诉记者,学校展开PAD教学,真正让我们学生与老师“零距离”,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我们将自己的问题发给各科老师,老师一定会及时、准确地通过文字、图片、微视频或者语音的方式让我们理解不会的知识。这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

高中生跟着专家做研究

在探路“互联网+”和学院制教学的道路上,二中分校一直着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让学生“学出门道”。为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学术精神,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二中分校实施了学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引导学生利用实践基地、客座专家或其他优质教育资源,自选学术研究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术研究。学校与青岛老教授协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由专家教授指导学生选题、开题,高端引领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高中生能够像研究生一样跟着学者专家一起做研究,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校200余名学生参与,选出研究课题70余项,学校组织开题结题论证会、学术演讲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展示交流舞台。学生的学术素养得到提升,近4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本报记者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到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