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近日,教育部等多部门要求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记者采访了解到,岛城部分中小学实际上已将研学旅行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相比普通的游学,研学旅行通常有特定的主题、特定的设计,针对性也更强。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将课堂上的知识点与现场体验相结合,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拓展延伸课本知识。
讲述
自然课堂就是“活课本”
“今年3月底,班里同学和老师去了贵州安顺市,安顺市是青岛对口帮扶城市,安顺旧州中学是我们学校对口帮扶学校。 ”青岛实验高中高二(2)班学生曲恬立说。出发前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设计调查问卷、查阅资料,准备综合性研究学习。 “前期查阅了很多资料,准备了一些问题。学校地理和生物老师也把课本里的知识,提前导入到了我们的平板电脑里。 ”曲恬立说。贵州龙洞堡机场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建立起来的,他们乘飞机到达机场,地理老师就结合平板电脑里的内容,讲授喀斯特地貌特点,让学生实地观察。 “当地植物种类很多,分布较广,而生物课本上提到的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这里都有,自然的课堂里,老师把课本知识讲透了。 ”曲恬立说。班里学生还结合当地古镇特色,发起“奔跑吧古镇”活动,将古镇人文知识融入到其中。
“去之前我担心课程会落下,到了之后这种想法就打消了。在去的路上、在学校的课堂上、在古镇里,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而且学到的知识更深刻,拓展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点。 ”曲恬立说,她用“神奇”来形容此次研学旅游。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也参加过游学活动,但主要是以游览学校、景点为主,学习内容并不多。 “通过研学旅游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跟那里的同学也建立了友谊。我们现在还通过QQ、微信跟他们保持联系,班里同学还打算元旦时,集体为他们送祝福。 ”高二(2)班学生赵星云说。
实践中获得知识更直观
记者采访了解到,岛城学校通过多种研学旅行方式,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方式。“学校每年都有研学旅行活动,学校会组织学生到清华、北大等高校游学。”青岛17中学生成长中心主任高杰说,他们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是校本课程,学生通过与高校教授、优秀学生等交流,提早了解大学的专业、课程等设置,从而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外出研学实际上是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将学校课堂搬到了校外,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可以体验人文文化,接受爱国教育,开拓眼界。 ”高杰说。每次研学回来,学生反映都比较好。“学生外出研学获得的知识更直观,记得更深刻。 ”高杰说。
“课堂上,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形式讲授知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一样的。他们可以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事物,从而加深理解。除此之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被进一步激发。 ”地理老师刘红红说。
发布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近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提到要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 “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教育部要求,相关单位要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研学旅行要本着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原则。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 “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说法
研学旅行是游学升级版
研学旅行跟普通游学是不是一回事?青岛实验高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邱若东表示,研学旅行和游学有相同之处,就是学生都要走出校园,到国内或国外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国外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在体验中学习,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游学起源较古老,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也算是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主要是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研学则是原先学校课外活动的一种延伸,学校由原先组织参观一些当地文化宫、博物馆、观看教育性电影,演变为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游学更偏重于学生“兴趣”,个人兴趣性更强、自由度更高,这其中以语言类和特色文化体验类居多。研学倾向于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项目,学习目标性更强,是课堂内容的向外延伸。游学在组织形式上更广泛,多为社会上自发组成的游学团体或报名参加游学机构组织的游学团,人员相对分散,但社交性强。研学基本上都是由学校组织,最少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互动性和沟通性更强,也更容易方便组织。
延伸阅读
小学生境外研学旅行不宜超3周
“现在做出国研学或游学的机构确实很多,教育部对此也有相关规定,我们也是严格按照规定来。 ”博鸿教育市场总监阴老师表示。今年寒假他们设计了去英国、美国两条研学路线。“我们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规划,基本是上午上课,下午到当地学校、著名景观餐馆游览,学生可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餐馆游览时运用,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学到的东西,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阴老师说。
此前,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其中提到在境外研学旅行中,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境外研学旅行要注重活动特色,丰富教育内容,可以选择或者包含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主题活动。团组的带队教师与学生比例一般不低于1:10。学生年龄结构偏小的团组,需酌情增派带队教师。一个学校有超5名学生参加同一个境外研学旅行的,学校应告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境外研学旅行时长,一般小学生不宜超过3周,中学生不宜超过6周。每次活动安排不宜超过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参访城市不宜超过4个。除非特别需要,不宜组织跨国多地的境外研学旅行活动。
记者 王世锋
[编辑:可可]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