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揭秘青岛高校的推广代理:现在生意场上我挑别人

2016-11-14 09:06:33
责任编辑:可可

\

青岛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正在宿舍推广一款APP。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互联网产品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由中国2000多所大学的2700万大学生所构成的高校市场,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垂涎的一块重要用户阵地。这样的背景下,像李超这样在校园里掌握资源的校学生会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吃香。

校园地推的生意占据了大三学生李超大多数的时间。上自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起个大早去占座,却发现自己看着书本就头疼。期终考试前一天,他还在忙着谈客户。上个学期,他“史无前例”地没能拿到奖学金。但花在地推上大量的精力投入给他带来了回报:这位岛城某高校学生会的副主席在生意场上占据了主动,“以前是他们挑我,现在是我挑他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O2O的兴起,让地推行业重新火爆。

现在拉赞助不差钱

21岁的李超刚刚拒绝了两单买卖。

“他们给出的条件不高,和我们的投入不对等。”这位岛城某高校学生会的副主席话语间流露出一种老练。

两笔生意都是别人主动找过来的。一个是某分期购物商城网站的高校推广代理,希望李超能帮忙在高校里推广。尽管对方在电话里说了很多,但还是没能让李超心动。

另一个是大学生兼职O2O平台,希望能够赞助学校的迎新晚会,借机推广用户。对方给的价格还可以,不过他们来晚了——赞助商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找好了。

“以前是他们挑我,现在是我挑他们。”在学生会两年多的时间里,李超逐渐占据了主动。他像讲笑话一样调侃自己大一刚入学生会外联部时拉赞助的经历:在一个麻辣烫餐厅里,李超耐心地从中午等到下午,员工吃饭他在旁边看着,人家吃完了殷勤地帮忙收拾桌子,最后老板上楼睡觉了也没给他一分钱。作为家中独子,他从来没感觉到这么屈辱。他拉到的第一笔赞助费是一位热心的奶茶店老板给的,一共80块。最大的一笔是从一个饮料店拉来的,350块,代价是免费给对方设计宣传单页。

两年时间过去,李超不再为拉赞助发愁。用他的话说,“现在不差钱”。李超的从容依仗的是自己逐渐积累的经验和人脉,更大程度上在于地推这种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推广方式的卷土重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互联网产品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由中国2000多所大学的2700万大学生所构成的高校市场,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垂涎的一块重要用户阵地。这样的背景下,像李超这样在校园里掌握资源的校学生会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吃香。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拿到我的手机号,动不动就有电话打进来让帮着地推。”两年里,李超在学校里推广过的互联网产品既有针对学生群体的美食、借贷、英语培训、洗衣、在线问诊、学车软件等APP,也有与学生群体无关的理财、房产等微信公号。当南方一个文交所钱币邮票交易中心的地推人员找过来时,李超搞了半天,也没听清楚对方是做什么的。

“有些人不看中学生是不是目标消费群体,只看中关注量和装机量。一旦壮大起来之后,就能变现。”面对蜂拥而至的地推需求,李超学会了以一个精明的生意人的姿态,把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作为最重要的评估标准。“我的同学就是我的客户。最开始的时候是给钱就给做,现在是看给的钱多不多,适不适合校园,客户好不好操作。”

从代理到策划公司

李超的第一次校园推广是在大一刚加入学生会时,一位外联部部长安排的任务。“当时不知道那就是推广,也不知道会给钱。就觉得那是我在学生会的第一份任务,一定要完成。”李超接到的任务是给学校附近的湘菜馆拉注册会员。

刚进大学校园,李超认识的人不多,但他有胆量。“军训时我们是三个班一块军训的,六七十个人在一块,即使不认识,也面熟。”李超一个宿舍一个宿舍敲门进去,让同学帮忙扫码、关注,一天推了六七十个,“不知道推广赚来的钱去哪里了,就是跟在后面干。”

这样的效果持续了一个学期。其间李超陆续推了几个美食团购APP。但他发现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半年的窗口期一过,在宿舍间地推再打学生会的旗号就没那么好使了,“给个小东西还好”。

上大学两年多,李超也渐渐参透了这门生意的门道:如果是软件公司直接找过来,自己就算一级代理,赚的钱会比较多。如果做二级代理、三级代理,利润就薄一些。那些操作简单能出量的APP最有吸引力,需要学生具体信息的理财产品不太好做。如果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找到切入点也好做。

其间,李超获得的最大一笔收入有三四千块。对方是一个英语培训网站,需要注册用户。“大一新生刚入校,想着好好学习,四六级得过,愿意注册这个网站。到了大三、大四,有些学生英语四六级还没过,也愿意注册一个。”李超把网站的二维码设成手机屏保,带着5个人分好区域,挨个宿舍地推,最终使注册量达到1000个。

李超称,这些APP的推广盈利额都上交学生会了。当然,自己想要赚点外快也不难,揽点儿私活就行。最近,一款新闻APP找李超推广,李超便以一级代理的身份在班级群里打了一个招聘兼职的广告。

“我找了一个公益推广的切入点,学生下载一个APP就能为学校的爱心社捐1块钱,积少成多小爱汇集成大爱。举手之劳,学生愿意下载。”

李超相信自己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处在买方市场上,掌握着交易主动权。比他更为老道的谷易明已经摒弃了“扫楼”的方式,“因为还是太初级了。”大一上学期,谷易明和三四个好朋友成立了一个策划公司,利用丰富的校园资源开疆拓土。

大型校园活动仍然是商家最青睐也是进行校园推广的最佳平台。今年11月中旬,谷易明所在学院的迎新晚会就吸引了很多商家。一家饮料赞助商制作了2000多张迎新晚会门票,在全校内发放。“因为规定必须持票进入,同学们就不会随便丢弃,而且门票包含了饮料公司的微信二维码、优惠活动等多种信息,宣传效果非常好”,谷易明介绍。

生意的火爆不仅为谷易明的创业团队积攒了人气,收益也是相当可观。“除了支付日常的生活费用,假期的时候有闲钱出去走走、到处看看”。

地推繁荣的背后

一拥而上的浪潮中,高校地推注定是一条风险与诱惑并存的道路。各种在校园开展地推的产品,并非人们目光所及那么简单,往往背后有着一盘很大的棋。

去年年底,风风火火的借贷平台势头正旺,并用丰厚的下载补贴强行撬开了校园市场,校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是他们最先瞄准的合伙人。“当时大家都没有防备心,加上他们给出的价码极高”,谷易明回忆,像“借贷宝”、“分期乐”等APP每成功安装一个,会给到代理40至50元的费用。

同样,在一款贷款软件炒得很火的时候,有人找到李超,以55元一个的地推价格谈合作。“这个价格很诱人。我把宿舍这一片做下来大约有80个人,超过4000元。”对方称给推广人员买保险、后期出现什么事也有兜底的,但李超最终没敢接。

事实证明,这些校贷平台不仅没有兜底,而且安全漏洞百出,“导致身份信息泄露是其一,之前有同学从某款APP上借钱买了手机,每个月的利息竟然高达几千元,总代理人也不见了踪影”。

谷易明所在的学校不得不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学校要求班级干部对每个学生的手机强制检查,一经发现安装有校贷类APP立即删除并给予警示。这也提醒着谷易明不是什么样的推广都可以接,“否则就是砸招牌的事儿了”。

当然,校园的地推江湖中也不乏竞争。李超在校园里为某一款学车软件搞地推时,就遭到了校保卫处工作人员的制止。“后来才知道,校保卫处一直和另一个驾校有合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实现下载量,一些校园代理想尽办法,有的直接在QQ群里买下载量,“40元能刷1万个下载量”。但李超不喜欢搞这一套,他相信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不过,他多少还是觉得这离创新创业有一段距离。他从事地推,只是一些互联网产品布局的大学校园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枝节”,自己接触的也只是各种宏大计划的皮毛。步入这些计划的核心,才是大学生们最向往的。(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超为化名)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