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和犹太人被全世界公认为最勤奋也是最聪明的两大族群,曾几何时,在欧美世界生活的华人家庭,依靠打鸡血的“虎妈”不遗余力地狠抓孩子学习成绩,从而将其送进名校的励志故事,“出口转内销”地在中国内地市场火了起来。而放眼我们身边,家长为折腾一套学区房殚精竭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生活,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孩子的教育问题,被放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只是,对于家长而言,难道做一名“虎妈虎爸”是唯一出路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香港、七十年代在日本作为歌手出道的陈美龄,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后送进美国顶尖名校斯坦福大学,在旁人眼中无疑是一位成功的母亲。此次她将自己的教育经验梳理出50条,集结出版,即为《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读罢全书,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非是多么严厉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没有传授如何挑选学区房、择校的经验,而是满满的爱与尊重。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方面,没有人比陈美龄的以身作则更具有说服力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红透半边天时,她放弃地位、金钱远赴加拿大和美国念书。她凭借自己的实力,先后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儿童心理学专业文凭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只因她的父亲从小便教育她“知识变成你自己的,谁也不能夺去它”。
可见,只有父母自己表现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渴求,孩子才会耳濡目染,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身边充斥着这样的例子:家长一掷千金为孩子换学区房、请“最好的”家教老师,可自己呢,从来不读书不学习,这样的硬件投资,又有多大意义?
有意思的是,在书中列出的11个教育目标中,并没有“考上名牌大学”这一项。相反的,陈美龄的教育目标都是关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例如“拥有梦想”、“能自我肯定”、“内心从容”等等。这些目标看似和“考名牌大学”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从培养“人”的角度而言,只要一个孩子从小树立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他将有相当大的可能收获成功的人生——这里的“成功”是多义的,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但不是唯一答案。
相反,从小接受应试教育、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孩子,往往很难得其所愿,即便实现了,也会陷入更深更虚无的迷惘中。而若用陈美龄的11个教育目标去比对,不难发现,大多数目标直到这些孩子成年后,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相反成为性格上的缺陷。
除此之外,书中也有不少实用性的策略建议。例如,夫妻之间怎么确定教育方针?要不要斥责孩子,该如何表扬孩子?要不要上国际学校?英语怎么学习?青春期叛逆怎么办?等等,陈美龄并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但至少会给迷惘中的家长一点启发与思考。
通读全书,你会发觉陈美龄讲述的不单单是教子之道,而是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投射。其实,如何对待孩子,和如何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这个世界是相通的。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不自信、对周遭社会充满怨恨和负面情绪的人,会对自己的子女温柔以待。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话,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随着中国的“70后”、‘80后’陆续结婚生子,这代人——亲尝“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人——史无前例地意识到读书之于子女前途命运的重要性,但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也陷入了一轮接一轮的焦虑中。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那不舫来翻翻这本小书吧。也许它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议。
[编辑:可可]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