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笔者“慕名”走进即墨市华山路小学,但见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学楼、综合楼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庄重大气,气势恢宏,师生精神饱满、昂扬向上,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也是该市近年在教育发展上使出的又一“大手笔”。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即墨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常态,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加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以新作风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在现代化的征途上实现全新嬗变、迈上新的高度。
眼界和思路之变:以多元办学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竞争力的体现,先进的办学条件是关键之因素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就读,均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即墨田横百里小学是今年9月建成启用的12所学校之一,青山环抱,设计别致,从里到外透着时尚与洋气。 “离开学还有十多天,不少家长就领着孩子来看新学校了,个个都眉开眼笑的。 ”校长崔元栋说,农村娃也能在漂亮的楼房里读书,老百姓都很满足。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近年来,即墨市紧紧抓住“均衡”和“优质”两大主题,推进“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以民办教育为补充,借助外部优质资源高位发展”的多元化办学。 2015年以来,全市用于学校建设资金达3.83亿元,建成启用26处幼儿园、16处中小学。 2016年,即墨教育预算资金达30.93亿元,约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7%。新学期开学,有高新区华西小学等12所学校投入使用,惠及万名城乡学生。
同时,即墨市抓住青岛蓝谷、创智新区等重点组团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域外高端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山师实验学校、山大附属中小学及幼儿园、北大附属即墨实验学校、中央美院山东考点等优质教育资源集结墨城。 2016年,与青岛二中合作建设硅谷分校。同时,即墨大力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全市民办学历学校达到8所,总资产近9亿元,提供万余个优质学位。
方法和模式之变:让教育活力在改革创新中源源释放
前不久,即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姜雨辰在全国中小学生演讲(讲故事)比赛中一举夺得山东省一等奖第一名,一下子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 “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既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对成长很有意义。 ”校长王蕾说。
凿得源头活水,方有清渠如许。
面对澎湃袭来的教育改革大潮,即墨市围绕内涵发展核心和特色发展主题,在课堂教学、办学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接连打出强有力“组合拳”,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实施多元培养模式,推进足球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发展每名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实施招生制度改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免试就近入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比例近70%,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到优质高中就读的机会。
把握社会大势,方能占据主动。即墨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引入“‘云+端’一体化教育实施方案”。 2016年,投资1065万元在全市110个班级建设“云+端”智慧课堂,使课堂步入数字化时代。
方法、模式之变,优化了生态,放大了利益,提高了质量。即墨市荣获两届青岛市教育改革创新奖,两项成果在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高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省市领先位置,2016年有3人考取清华、北大,240余人被国内外一流大学录取,彰显教育强市地位。
作风和角色之变:在打造“阳光教育”中彰显服务本色
一个月前,即墨通济街道的邢伟华在“即墨教育”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咨询孩子上学的事,很快便得到了明确的答复。 “动动手指就行了,再也不用东问西问了,挺方便的。 ”她笑着说。
更多地贴近群众、服务师生,教育才能接地气、得民心。
即墨市以打造“阳光教育”为工作追求,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即墨教育”和“运动即墨”两大微信公众号,拓宽了与公众沟通渠道。 2016年新补充教师500人,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师资结构。目前,全市共投入运行158辆校车,解决1.4万名学生上放学交通问题;投资2916万元建设86处青岛市标准化食堂,近万名学生吃上健康卫生的热饭。坚持实施“春雨助学”行动,落实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发放各类助学金1000余万元。
“我们将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生创造开放、自由、愉悦、活泼的成长空间,让每名学生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得以发挥、素质得到提升,成为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全面发展的人。 ”即墨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江黎明满怀信心地说。 (王功修)
[编辑:可可]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