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网友试水2016高考作文:分数为王是民族之殇

2016-06-21 10:03:29
来源: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夜楼

1.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

作者:刘卫平

面对一张“优秀之星”的奖状,兴奋袭上心头;面对一张“进步之星”的红榜,微笑温暖心田。然而,面对这幅漫画,心里却增添一份沉重与刺痛。分数由100分不幸滑到98分,由55分逆袭跃至61分,每个跃动的分数都拉紧我们的神经。分数,成为我们心头无法挥去的“雾霾”。

不可否认,在“胜为王败为寇”的王朝理念下,分数有其存在的土壤,它是一把客观的标尺,标度着角逐的实力。想想,人生任何一场考试都不是以分数来论英雄吗?比如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没错,分数成为定夺上下的一把利器。

可是,细想一下,分数有那么神奇吗?我们为何对分数如此敏感啊?

人们总喜欢用分数来为学生贴上标签,将分数与“好生”、“差生”对号入座。分数高,则把“好生”的荣光慷慨地放大;若是分数低,则把“差生”的帽子冰冷地扣上。就这样,我们把分数的功效妖魔化,人为地拔高分数的价值,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于是,学生苦苦拼搏,追求分数,可忘记了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灵魂;老师呕心沥血,汲汲于分数业绩,却忽略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创新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唯分数论”的价值观在作祟。

人们总认为分数提高一点就是进步,降低一点就是退步。分数面前,我们变得如此小气、敏锐。从“亲吻”到“手掌”,从奖到罚,我们眼中只有学习的分数,却漠视孩子背后的努力,无视孩子的学习能力。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正演绎着喧嚣的功利主义。看看,今天虎妈狼爸不就是功利主义的罪魁祸首吗?棍棒教育不就是教育走上“快车道”的加速器吗?这幅漫画中,惩罚变得如此简单,奖励变得如此廉价。穷其原因,教育的功利主义肆意泛滥。

在“分数”被神化的今天,功利化教育雕饰出来的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心愈加浮躁,事事只求政绩。以利润多少考核企业,以GDP高低选拔官员。可教育从来就不是政绩的附属品。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政绩利益争夺战”,那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

说实在,分数已成教育的心头大患,以分数论奖罚,绝非教育改革的出路,更不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做法是粗糙的,甚至是粗暴的,换来的绝不是教育的春天,而是教育的寒冬。还记得龙应台恳切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只有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分数“雾霾”净化之后,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教育。各位真正关心教育的人,请还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别让分数成为孩子挥之不去的“雾霾”。

2.奖罚,绝非教育的“终极武器”

作者:刘卫平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心理学家荣格如是说。看一个孩子则唯成绩是论,评一所学校则唯升学率是论,却从没向内审视过我们的教育奖罚,麻木成为麻木者的良民证。要知道,奖罚绝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武器”。

收获满分100分、成绩进步之时,世界报之以亲吻;但当考砸、成绩退步之时,遭遇的是冷冰的手掌。我依旧是的我,可世界却“华丽转身”,从被吻到挨揍,由受奖至受罚,我到底错在哪里?推开窗子,阳光自然会进来,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名言:“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于是心怀释然。

今天,我们把奖罚娴熟地嫁接到教育,教育之锅就喧腾起来。以分数定奖罚,做到赏罚分明,也降低人为操控的风险。于是乎,赏识教育、藤条教育大有市场,成为我们乐此不疲的依赖,也成为了驾驭孩子最锐利的武器。因为我们相信“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教育需要奖罚,分数需要分明,奖罚的初衷不可置否,但是,愚以为,从远景来看是治标不治本,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一味地依赖奖罚来教育孩子,这未免有点暴力,令人不寒而栗。

更可怕的是,面对教育的“王道”,整个社会集体失语了。在教育的词典里只有分数,只要孩子分数不及格,就被打入冷宫;只要分数为满分,鲜花掌声扑面而来。我们早已习惯于这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模式,从不质疑奖罚本身的合理性,只是做一个规矩的强暴者。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发红包防逃课、奖励高考状元一套房子等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当前整条教育战线都集体患上奖罚依赖症,难道对教育没有更好更长远的评价路径吗?简单地依赖奖罚,正折射出教育之殇,教育的短视正剿灭着孩子的天性,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以简单的经济思维来断论教育的兴衰,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换取可怜的数字。教育的本质从来就是为了立人,人格的培养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

教育的“终极武器”是什么?不是吻与打,不是简单的奖罚,而是爱与快乐,是唤醒。正如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优秀者的“退步” 不是罪

作者:牛程

100分到98分,得到的是巴掌;不及格变为及格,得到的是鼓励。后者的进步固然可喜可赞,但前者就该受到批评吗?

当然不该。毕竟,98分依然足够优秀。而优秀,从来都不应成为原罪。试想,如果他是从90分考到了98分,得到的会巴掌吗?

前景理论中提到过一个概念:获取和损失相比,损失的痛苦感受要比获取的快乐感受大上几部甚至几十倍。高期望下的失去和低期望下的获得,就像白纸上的黑点一样惹眼。人们忙着注意那点变化,却常常忽略了背后的底色。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如坏人做一件好事容易被原谅,而好人做一件坏事会受到苛责;两天的假期变成一天难以接受,半天假变一天就喜气洋洋……

成绩好的同学,难道真的退步了吗?真的需要巴掌来警醒他吗?以55分为原点,进步空间巨大。61分仿佛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会有70、80分.........怎不让人欢欣鼓舞;而得满分后,眼前只有“保持”和“后退”这两条路。那失去的两分,更像是“退步模式”的开启,让剩余的98分都岌岌可危。虽然,两分和退步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潜意识里,很多人对孩子的成绩,都希望“只进不退”。但希望归希望,现实归现实,没有谁能一直保持满分状态。月亮尚且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合理范围内的分数波动。那个刺眼的巴掌,是高分学生受到的不应有的苛责。落在他脸上,却痛在我们心里。

若评价看不到个体差异,则评价无意义。分数的增减不能简单地和进步退步挂钩,还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水平。因此,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要多看他自身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面对高分数学生,则应考虑他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而不是看到降分就惩罚。肯定高分学生在人群中的优势,会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压力,也会使成绩的意义更加客观。我们应意识到,高分数的保持并不比低分数的增长更容易。从这个层面上讲,图中的两个学生都值得一个“吻”。

切忌把优秀看成理所应当。高起点带来一个“吻”,而后却成为“巴掌”的源泉。如果伴随优秀的是挫败体验,谁会一开始就想做最好?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困境,不知会扼杀多少原本有勇气追求优秀的人。

其实,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其他领域,评价时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只看数字就实施的奖惩,看似公平,实则是最大的不公。正如《华南经解》中所说,“一人之断制,所见有限,犹目之一瞥,岂能尽万物之情乎。”

鼓励进步者,又不委屈优秀的“退步”者,其中的分寸、意义,值得每个人深思。

4,极品平庸

作者:王志坚

高考这年我18,传说是花一般的年龄,我却感觉自己凋零了多少回,如今似花泥一般的存在。

父母在他人面前谈论我时,仍以我为傲,小学成绩近乎辉煌,奖杯奖状奖品无数,以至于他们一直怀疑中学学校或者中学的老师们的极度平庸才荒废了我这么一朵极品。

其实,我也曾怀疑过。父母的骄傲是有理由的。10岁之前,我是由父母领导的极品,他们盯着我的各科满分不落,稍有闪失便找老师跟我谈话,他们数着指头看着日历将我打造成琴棋书画、外语样样小通的娃,见他们的脸如荣耀的花,即便周末寒暑假也如赶场一般累得爬,还没觉多可怕。

“不能再像小学那样对待成绩了!”这是初中老师说的一句废话。我们来不及为某科的80分唏嘘,又迎来了某科50分的煎熬,父母从错愕疑惑愤怒到嘟囔沉默淡然的样子,足以成为我脑海里最深刻的表情包。老师们口口声声说不要太在意分数,却又常常为分数脸红脖子粗;学校喊着全面发展的口号,设计了若干多的社团名称,却用八节课以上的时光让我在教室里全面迷失;同学虽多,知心话可与谁说?他们也不过如我,是校服包装下的一棵棵青菜,等待几年后一场以分数为标准的收割。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常常将自己关在书房,埋在作业里,玩着或想着游戏,因为只有游戏角色归属自己。而摸爬滚打中,我练就了总能刚刚好的本事:用最精致的努力,赚一个不被人嫌弃的分数,不至于父母咬牙发作的分数,不至于上不了高中的分数,我知道这样平庸的追求好像没有止境。

高中则如一口窖。被收割到高中的家伙,即便天真无邪浪漫无边也能被窖里的气息熏熟,心志不一的人们迟早会明了:我们为另一场收割相聚在一起。从某个角度看,高中老师和初中老师一样用心良苦,殚精竭虑,一路盯着数据,为我们量身定做收割计划。期间或许不幸会有生无可恋的无聊,有幸会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最可能会有痛快淋漓的放弃或逆袭,都只是窖里的某人某种情绪经发酵而后的爆发。我虽无聊过,但还不想让父母寒心,也缺乏生无可恋的勇气,从无聊到有点趣,简直费尽心机,游戏只在周五回家那个和家长说好补习英语的晚间;我也遭遇了爱情,只是好像是因为她冲着旁边的人恋爱了自己不甘落后找的我;高二差点彻底放弃被收割,却因为一个老师痛快淋漓的一巴掌,感觉自己还是知道痛的,我居然又成功回到了本科收割标准,当真是极品!

已经不再怀疑学校还是老师也或是家长了,想想目标,看看高中部的各种口号,徜徉题海,与鸡汤为伴,心情随分数跌涨,时间也真快!

明天的考试过后,我又会回到父母身边,感受他们的沉默或荣耀的脸;我还会在谢师宴中如喽啰一般出现,庆祝我们三年的相聚;我终于会面对一个被收割的分数,一个让我出落成一颗极品平庸产品的标准。

5,分数为王是民族之殇

作者:李家良

一个孩子分数100降为98,脸上唇印变成掌印;另一个孩子分数55变成61,脸上掌印变成唇印。两者看似不同,本质实属一致:分数是奖罚的依据。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当对孩子的奖罚仅仅以分数为基准,那将是孩子难以承受之痛。

(将视觉效果的漫画解读成可亲可感的文字材料,并顺情顺理地推导出观点:仅以分数奖罚孩子,将是孩子之痛。)

有人可能会说,这分明是两种情况:前一个家长太苛刻,后一个家长很宽容。其实不然。由奖到罚与由罚到奖,本质是分数的降升引起的变化, 两者之间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

(针对这个材料现象,透过这个现象看到本质:家长的奖罚源自分数的降升,很有说服力。)

不要责怪,那个孩子考了98分还给孩子一巴掌的家长,他也是“唯分数论”的受害者。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多考一分,超过千人”“考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考进北大,与名家携手同行”之类的标语甚嚣尘上。看似小小的2分,实则是关系到能否进名校啊!在这看似对孩子苛刻的背后,是“期望愈深责之愈切”的体现。也不要羡慕后一个家长的宽容,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唯分数论”者。他看似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实则是孩子分数进步才有奖赏,甚至他心里可能还会期许孩子进一步的提高。若是孩子下一次考差了,他又会是什么态度呢?话说回头,又有哪一个老师或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提高分数呢?

(针对“唯分数论"结合材料分析这些现象:貌似孩子受害,实则家长也是受害者,甚至老师。)

为什么我们对分数这么在意?因为目前中国学生质量标准的评定主要建立在分数上,并由此形成一种“唯分数论”的坚硬体制。分数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唯一遴选标准。

(跳出材料介入“唯分数论"的社会现状)

诚然,分数的高低的确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智力,但这仅仅只是应试的智力,远远不是智力的全部。但大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的教育机制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强行剥夺时,孩子的大脑还怎么能产生原创力、想象力和批判力?

(进一步解析教育机制会抑制孩子的智力,指出应试教育的弊端。)

这些能力的丧失是很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只能“中国制造”而不能“中国创造”、只有“中国知道”而没有“中国让你知道”、只能“中国消费”而不能让世界“消费中国”的原因。那些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高分考生基本上是中国制造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造的中坚力量。

(由浅至深谈及因思想上丧失创造力的国人将要或已经出现的负面影响,社会现象已然触目惊心。)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我们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当然,改革要一步步来,不能对旧的评价机制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在学业评价、管理体制等制度建设下功夫,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特长、个性成长服务。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发展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给予充分展示的平台。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教育体制,最终只能彻底断送中华民族的未来。

(步步莲花,句句在理,为目前的教育体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如何做到既要脚踏教育实地,又要仰望民族未来。并期待高校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让学子们展示更好的舞台)

莫让分数成为民族之殇!

(独句成段,再次强调并拓展观点,指出“唯分数论"的祸害)

总评:

作者形象具体地将漫画进行解读,指向性很明确,直抵以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弊端。并引入很多同质现象,引人深度思考:教育机制与民族未来休戚相关的问题。

文章析理紧贴材料,又能巧妙地跳出材料,回环复沓,围绕观点,步步为营,层层解读。介入因果论证、假设分析疏导着,逻辑顺畅,入情入理,抓人眼球。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