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职普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技能人才缺口不小

2016-05-30 14:35:55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亚麦

刚刚落幕的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青岛与上海成为与天津主会场连线的两座城市之一,这无疑是对青岛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肯定。

然而,受制于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青岛职业教育目前无法满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需。未来,青岛职业教育将如何突破?

青岛技能型人才每年需求在6万人左右,而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仅在3万人左右

德国职教经验融入青岛

在青岛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德式双元制已经成为其血脉中的重要因子,并被潜移默化为本土特色。

早在1990年,平度职教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就开始探索“双元制”办学模式,迄今已历时9个阶段的合作。在引进、借鉴、吸收、改革、发展中,一元学校、一元企业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已内化为青岛职业学校的自觉行为,即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品质。而三年前,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的加盟,更让青岛与全球领先的德国职业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合作,将德国课堂“搬”进青岛职业学校。

暑假将至,青岛电子学校老师对暑假德国专家的培训更加期待。校长崔西展说,去年暑假项目工作站,德国专家进行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培训,令参训老师脑洞大开。德国专家带来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的递进式训练非常实用,每一个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每个项目都给学员充分的发挥空间,小组比赛和介绍设计思路的方法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空间。

2013年,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正式获教育部批复,成为继上海、重庆之后,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在华设立的第三个合作基地。由此,青岛市掀开全面加强与德国职业教育、德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引进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职教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职业人才的新篇章。

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首批确定了 10个核心成员单位,采取项目工作站运作模式,迄今已经建设十个项目,包括现代职业学校质量管理体系项目、德国专家(青岛)流动工作站、国际焊工培训项目、中德汽车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中德电子信息类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中心项目、欧盟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引进项目、“歌德课堂”项目、数控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中德职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国际化机电类高级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等。

据悉,我市正在酝酿继续扩大项目工作站的规模和覆盖面,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特别在机械制造与装备、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环保等领域,加强中德职教合作,为青岛市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全面提高青岛在中德职教合作领域的水平。

点燃职校学生创业梦想

蓝莓销售旺季即将来临,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正在厉兵秣马,准备大干一场。他们以学校创客基地为平台,与相关协会合作成立淘宝班,以西海岸特产蓝莓、黑蒜、活性炭等为依托,开设网店40多家,教、学、做一体,有的学生月营业额超过4万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业兴趣,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明显提高。

目前,青岛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创业教育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设创新创业工作室等载体和形式,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青岛电子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成立了创客中心,下设3D工作坊、多媒体创客服务中心、机器人技术服务中心、航拍器服务中心、光伏发电创客中心等多个创客分中心;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建立起了占地300平方米的创客中心,成立了3D打印、工业设计、模型、汽车、虫草、广告设计、动漫七个工作室;青岛烹饪学校西点创客基地“普琳蜜思烘焙”已经开始试营业,基地配备了烤箱、多功能搅拌机、醒发箱以及冷藏、冷冻等设备,主要进行DIY现场烘焙,同时销售各式面包、蛋糕等……

创客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搭建了创新创造的舞台,一批拥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创客”脱颖而出。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交流赛,青岛电子学校的飞行器和机器人两项作品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黄岛高职校沙盘模拟训练工作室在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大赛山东省总决赛中获山东省中职组一等奖;城阳职教中心学生进行别具匠心的创意装设计和职业装制作,最终微笑走过花季、自由蓝、空中花园、暖系angel、简约风、浮岚清影、宣扬自我七个系列创意服装作品成功面世……

校企联手开展生产性实训

如何让职校学生尽快适应企业要求进入员工角色,这是职业教育的不懈追求。基于此,各地职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结果却难尽如人意。

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李一鸥介绍,2008年我市投资2亿元建成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购置大批数控、机电、模具、焊接、汽修等高端实训设备。实训基地运行之初,解决了设备更新问题,提升了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培养了一批中高端技能人才。由于企业生产线更新换代较快,无法跟上实际生产中设备更新步伐,并且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等成为实训基地的“瓶颈”。

从2014年起,我市创新性地建立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酝酿办学机制的局部突围。全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倡导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目前已设立青岛特锐德股份有限公司、青特集团有限公司等13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

记者在青岛海信模具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看到,装配车间划出两个班组区域,按模具班组标准配置,安装模具吊装天车,配备相应工具、材料辅料,实验模具、使每个区域具备真实模具装配环境。企业专门配备2名专业钳工技师担任导师,按内部师傅带徒弟培训内容,开展68天相应培训。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熏陶,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着力于学校和专业调整

刚刚落幕的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青岛与上海成为与天津主会场连线的两座城市之一,这无疑是对青岛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肯定。

然而,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却严重制约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均是从原来的薄弱初中转型而来,校均占地面积仅为47亩(国标准为60亩),校均建筑面积仅为2.1万平方米(国家标准为2.4万平方米),13所城区职业学校总占地面积612亩,仅相当于江、浙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1所职业学校的占地面积。

由于面积狭小,教学及住宿条件差,城区许多职业学校每年招生计划仅在几百人左右,缺乏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城区很多职业学校连一片标准的操场都没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此外,我市职、普资源配置不均衡由来已久。有关机构预测,目前我市每年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在6万人左右,但我市职业学校每年提供的中职毕业生仅在3万人左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未来,青岛职业教育将如何突破?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说,着力于学校和专业两个布局调整。针对中职学校数量多、高等职业院校少的结构性问题,我市将通过整合学校,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为职业学校学生搭建上升的通道;针对职业学校专业重复率过高,师资、设备、生源重复设置的现状,我市将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充分体现职业特色。据了解,我市还将加快推进青岛蓝色经济职业学院的建设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加快推进其他职业院校的建设和选址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我市职业院校面貌有较大改观。

第七届国家督学陈显青认为,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与学校联手走出一条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是应该继续深入探讨的一项课题。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还应进一步扭转整个社会对职教的认识,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为职教积淀更多的底气。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刘 淼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