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娃生均公用经费将“钱随人走”。昨天,记者了解到,随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出台,中央财政有望为岛城提供约1亿元的经费支持。
外来务工人员在青岛工作,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得到公平教育资源,但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增加,学位紧张、财政投入增加等成了教育部门面临的不小压力。此次《通知》明确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并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确定2016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在此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北方地区取暖费等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近些年来,涌入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3万名,占在校生比例全市达到18%,市内三区达到34%,给各区市带来不小的就学压力。
以李沧区为例,在校中小学生近38221人,其中新市民子女18259余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48%,比2003年的26%增长了近一倍,比例最高的学校已经超过95%,新市民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比例居全市首位。2013-2015年,李沧区小学六年级的毕业人数分别为3700余人、3800余人和3400余人,但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分别为5200余人、5600余人和5900余人。为此,李沧区十二五期间投入25.51亿元新建、改扩建19所学校,增加26100个学位。
如此算来,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将为我市义务教育带来1亿元左右的支持。
(记者 臧旭平)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