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外来娃激增考验青岛教育公平 应从课程改革入手

2015-11-15 08:01:08
责任编辑:亚麦

家里没钢琴,学校有

“外来娃家长有以下特点,有多种地方文化,方言众多,交流比较困难;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打骂现象较多;忙于生计,对孩子关心很少,很多很早出门,晚上很晚回来,甚至很多孩子一天都见不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关注,大多数还是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方建磊举了一个例子,学校做过一个统计,全校有钢琴的只有一个家庭。

方建磊说,学校在教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个性的、多彩课程体系,确立了基础课程、健美、自然科学、社会责任与生存等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学业、品德、体质、家、动手、口语、手写的体系,为学生搭建平台,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13日上午,记者在湘潭路小学教学楼走廊里偶遇了几位小学生。“除了学校音乐、陶艺、微机课外,我还选修了足球。”来自菏泽的程萍萍告诉记者,二年级时她从菏泽转过来。“我家里虽然没有钢琴,但是学校里有啊,我们在音乐课上就可以弹钢琴。”程萍萍说。记者 魏海洋 实习生 朱夏露

课程多了老师负担重吗?

按照市教育局规划,从今年的课程改革着手,全市的中小学课程将大变样,告别传统枯燥的课程,实现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一改学校课程同质化、缺乏特色的现象。但课程改革后,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这些课程谁来教。“我本身担任的是科学老师,学校从去年开始丰富了各种特色课程,要求老师们根据自身特长来开课,所以我的教学任务也多了起来。”市区一位老师坦言,学校丰富课程确实对学生有益,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负担。

与这位老师的想法相同,在13日的论坛中,一位来自上海路小学的教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们为孩子开设这么多课程,每门课程还是由一线老师来落实,对于这些课程的老师,学校应该如何支持?”对于这个问题和困难,青岛湘潭路小学校长方建磊坦言,学校一共分了六大类的课程,这学期共开设了52门课程。“今年我们重点解决了课时问题,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发现当开设课程非常多的时候,如何用课时来保障、时间来保障,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方建磊说,对于学校则在绩效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这次的青岛课改中,市教育局也对此做了一些创新。鼓励学校在不增加周教学时间总量的情况下,根据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落实学校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学校聘请来自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及能工巧匠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家长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

文/图 记者 魏海洋 实习生 朱夏露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