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男童故意走失报复父母偏心 情感分享不容忽视

2015-11-02 16:20:59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帛幼

10月31日中午,来自安徽天长的一名6岁小男孩涛涛,和父母一起带着2岁大的弟弟来南京吃喜酒。结果,在途中,父母发现涛涛突然走失了,遍寻不着。后报警求助找到孩子后得知,原因竟是嫌父母偏心,给弟弟买的零食太多,自己想报复一下父母才这样做。

“就是想让爸爸妈妈急一下子,报复一下他们太爱弟弟,不关心我。”父母不经意的小举动,仅仅是给弟弟多买了点零食,便让小小年纪的哥哥心生嫉妒,做出如此大的“报复行为”,想来让人不寒而栗。虽然是小孩子的任性行为,也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畅,但此类问题关系到孩子的情感教育,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大问题绝不容小觑。别想当然的认为只是孩子的“恶作剧”,这不仅是一个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自私、刻薄,不与人为善,给家庭带来多少危害?这个社会怎会健康?

现如今,全面二孩政策已放开,每个家庭或许都面临着一个家庭之中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让孩子从原本独生子女的优越心理及生活状态中走出来,面对与弟弟或妹妹的日常相处,消除心理落差?根本点在于要学会“情感分享”,培养包容、友爱、谦让、感恩的良好精神素养。

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来说,给予别人关怀与帮助,与他人学会分享成为一种奢望。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家人,唯我独尊,在父母的溺爱中潜移默化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适应社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因此,从一个家庭、社会来说,教会孩子懂得谦让,学会分享,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掌握教育时机,培养孩子的爱心情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作为教育机构和家庭就要注意抓住平时的每个教育时机,适时进行教育引导,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随机教育,让孩子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巩固谦让行为,并转化成自觉,从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地印象,打开独生子女个性弱点的突破口,同时家长更要注重言传身教,“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为其一生的品德素质和良好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