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青岛三十九中“海洋教育博士工作站”迎来了今年新进站的36位“新博士”,同时,在博士工作站完成一年工作的“老博士”出站。新进站的博士获得了青岛三十九中颁发的“聘书”,他们将作为导师,指导青岛三十九中“海洋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同学进行课题研究。
2014年9月29日,青岛三十九中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学“海洋教育博士工作站”。首批进站的30位博士对青岛三十九中的学生,进行了高端实验仪器规范操作培训、实验流程演示、课题具体实验指导、率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科学精神、进行未来高校专业选择引领等多方面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工作站成立整整一年来,首批30位进站博士指导了青岛三十九中110多名学生进行了18项课题研究,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了2200人次的实验室技能培训。记者采访获悉,在18项研究的课题中,有近80名学生参与的13项课题,在由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湖沼学会组织的“海洋科研未来之星”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有3个荣获一等奖,4个荣获二等奖,6个荣获三等奖。
在一等奖的获奖名单中,记者看到,这些在博士导师指导下的高中学生的课题,包括“重金属镉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效应”、“长牡蛎酪氨酸酶75TYR基因克隆”、“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合成以及抑菌活性研究”等这些让非专业人士听起来都觉得极其晦涩的研究项目。“这些才读高中学生所做的课题,让我们感到特别震惊。前一段时间,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哈克来我们学校访问时,我们的学生全程用英文给他介绍研究课题,学生的科研能力让这位科学家大吃一惊。”青岛三十九中教务处副主任王振敏告诉记者。
“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规范了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了一些与课本相关联的知识,同时也丰富了课余生活。虽然在实验初期,我们总是会出现一些失误和误差,但也认识到了细致的重要性,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不容易。我很敬佩博士们娴熟的技术、理性的思维,和他们工作之余其乐融融的气氛。这也让我们更加渴望未来的大学生活。”海洋班学生董玉祺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青岛三十九中有五个“海洋创新人才培养班”,高一、高二分别有两个班,高三一个班,共有200多名学生。“‘海洋班’志在培养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打破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各自封闭的状态,为学生们到大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种下对科学兴趣和能力的种子。”青岛三十九中校长白刚勋表示。
(半岛记者 徐军)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