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奔着“高薪”去应聘 还没上班就背上高额贷款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网络求职凭借成本低、覆盖面广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求职首选。然而本是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的网络招聘,很多时候却成了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等不法活动的工具,甚至帮凶。打着“招工”等名义实施诈骗,催生出一系列网络招聘求职新骗局。经济之声系列报道《网络招聘乱象调查》,15日推出第一篇《奔着“高薪”去应聘,还没上班就背上高额贷款》。
小李是山东一所高校的在校学生,暑假开始之前,她想找一份兼职赚生活费,于是就在网上搜索职位,看到有一家公司正在招人,时间灵活,地点不限,收入也还不错,很符合她的要求,就投了简历。很快就有人联系她,说想要干这份兼职,需要先培训。小李说:“培训就是一个AR,还有一个是好像是PS,就看了两天课,他说要继续,如果想要更好的接单,就继续往下学。”
兼职还没开始,就要先培训、先交费。对方说,考虑到她是一名在校学生,手头没有足够的钱支付培训费,建议她通过一家叫“海尔消费金融”的公司进行分期贷款支付培训费。小李说:“当时的费用是4000多元接近5000元,他说可以分期贷款,把钱付过去。当时我没有太搞懂,他们就让我按照他们的步骤来。”
不过,据小李回忆,在她交完贷款申请的两三天后,觉得事情不对,通过投诉,及时终止了贷款申请。
虽然小李跳出了“培训贷”的陷阱,但是网络求职,遇见“培训贷”的还大有人在。大连的张先生就实实在在地掉了进去。
去年3月,张先生通过互联网找工作时,遇到一家中介公司,签订了培训合同,学习UI设计,也就是时下很热门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说是可以0基础学习,学成后推荐就业,工资很高。他当时没注意到,他签的培训合同上有贷款协议。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当时说我们工资月薪很高,包分配、包就业。第一天我去直接签的培训协议,第二天他们要求我去贷款,我说我不想贷,不想干了,他们那个人指着培训协议说,生效之日起自身原因拒绝履行合同业务的要支付5000元违约金。”
迫于要支付违约金的压力,又实在想找一份工作,他只能硬着头皮交了分期贷款的申请。张先生说:“前6个月是300多元,然后每个月是1000多元还是2000多元的,好像算下来18个月,总共是24800元。”
既然培训费都交了,那就去参加培训吧,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他发现学习的内容其实在网上也能找到,而且是免费的。“我觉得可能受骗了,这个时候我开始想找他们退钱,要求偿还,取消贷款,他们说不行,说要是觉得他们是骗子,我得拿出证据。”张先生说。
申请是自己填的,名字也是自己签的,所以之后张先生向消费者协会和当地工商局等多方寻求解决问题,都没有结果。有些绝望的他最后采取了极端的办法跟机构进行谈判,才把贷款问题解决掉。
据张先生介绍,他当时参加的那个培训班有20名左右学员,可能都有跟他同样的遭遇。
实际上,类似的案例确实并不少见。黑猫投诉运营经理孙晓明介绍,涉及的投诉对象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机构和网贷平台。孙晓明表示:“培训贷相关投诉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到目前平均每月在650单左右,7月达到高峰,超过1000单。从地区来看,广东地区较为集中,历史累计超2400单,占培训贷投诉总量的18%。此外,江苏、四川、浙江、山东、北京等地的投诉也比较集中。”
对于“培训贷”风险,今年4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就提到,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芦云提醒,这样的“陷阱”在实践中很难举证,所以下笔签字时一定要特别谨慎。芦云表示:“如果相应的机构在学生办理贷款的时候,并没有如实告知,甚至存在一些欺诈、误导性的宣传或者话术,很多情况下,可能学生在贷款的时候并不完全了解,导致错误地办理一些贷款。在这种情况之下,按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学生可以去主张贷款合同不成立。但是确实在实践中比较困难,往往学生有需求,贷款机构或者是相应的培训机构人员去向学生进行推荐,学生在举证上很难去证明当时自己不知情,或者是被蒙骗,或者是被误导办理这样一些贷款。所以也提醒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办理这些贷款或者落笔签字的时候,一定要对签字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充分了解。特别是消费类的贷款或者是培训类的贷款,在办理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消费能力,避免进行超前、过度的消费,更避免去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或者是不合规的途径违规办理贷款,从而对自己产生严重的征信影响。”
(记者夏青)
[来源:央广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